古风时光吧 关注:76贴子:18,523

【科普贴】清朝宫廷知识全面科普ヾ常识+宫规+刑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多人不懂清朝还乱穿越〕
〔所以这个普及贴就诞生了〕
〔此乃许多吧拼凑不要乱叫〕
〔好吧开始了亲就不要吵了〕
此贴转自后宫扮演吧 艾特楼主@易水潇潇人不寐


IP属地:山西1楼2014-07-12 16:53回复
    从选秀开始:
    第一次挑选
    凡届挑选秀女之期,由户部行文各旗都统,将应阅女子年岁等,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及族长,逐一具结呈报都统,然后汇报户部,户部上奏皇帝,皇帝批准何日选看秀女后,户部马上再行文各旗都统,各旗造具秀女清册。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族长及本人父母或亲伯叔父母兄弟之妻,亲自带秀女送至紫禁城的神武门,依次排列,由户部交内监引阅。这算是第一次挑选。
    ·第二次挑选
    凡经太监挑选被记名的,须再行选阅。这是第二次挑选,凡不记名者,听本家自行聘嫁。如各旗官员女子,因有事故,不及与选者,下次补送选阅。未经阅看之女子及记名之女子,私相嫁聘者,自都统、参领、佐领及本人父母族长,都要分别议处。
    ·二次挑选后
    被选秀女的年龄,必须是13岁至17岁的未婚女子。经太监两歇挑选后,最后报皇帝选定,或被纳为妃嫔,或指婚给亲王或王子为妻。选中被记名的秀女,在记名期内(一般为五年)不许私相聘嫁,违者上至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下至旗长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处分。选中留牌子的秀女久不复选,而记名期已过,那么,这样的女子只得终身不嫁了。
    选秀女由户部主办。三年一次的选秀女时间一到,由户部行文八旗各都统衙门、直隶各省驻防八旗及外任旗员,将适龄备选女子呈报备案。每届入选日期,均由户部奏准,然后通知各旗,具备清册,准备入选引看之日,秀女们都在神武门下车,按顺序排列,由太监引入顺贞门。


    IP属地:山西2楼2014-07-12 16:54
    回复
      然后你就等临幸吧,那一天皇帝翻了你的牌子,万岁,再次把你扒光,连私处都要检查。然后用被子把你包起来,送到寝宫。你必须从皇帝的脚那里钻过去,然后开始OOXX。旁边有太监参观哦,要记录下来你们的姿势和次数。完事了如果皇帝下来了,那么OK,你必须再次从脚那里钻出去,然后老太监要检查你的私处,查看有没有蝌蚪,有的话就记录在案。查完了送你回去,如果皇帝还有兴致,那么可以再OOXX你一次。但这次完事后,必须把你送走,皇帝想留也不行。哪怕你贵至皇后,也是不可能过夜的


      IP属地:山西4楼2014-07-12 16:55
      回复
        关于清朝帝后丧葬问题:
        1.皇帝辍朝九日,仍循以日易月之制,服缟二十七日;
        2.妃嫔、皇子、公主服白布孝服,皇子截发辫,皇子福晋剪发;
        3.亲王以下,凡有顶戴的满汉文武大臣一律百日后才准剃头;
        4.停止嫁娶作乐二十七天;
        5.京中所有军民,男去冠缨,女去耳环。
        皇帝皇后出殡都出东华门,正门是只进喜不出丧的,不过也出过一次,伪皇帝袁世凯死后灵车就楞是从正门出去的,不过仅此一次,除了皇帝进出宫其它人都不能走午门正中间的御路,不过也有特例,比如皇后在婚进宫之夜和状元经过殿试金榜题名出宫之时
        满洲旧制:国有大丧,皇帝及宗室公以上,孝服俱用素帛(白纺丝)。而这次孝庄文皇后丧事,玄烨一改旧制,谕令“今孝服俱改用布”。
        一是割发辫。清朝制度,只有先帝驾崩,嗣皇帝才能割发辫。皇后(包括皇太后、太皇太后)丧,皇帝例不割辫。


        IP属地:山西5楼2014-07-12 16:55
        回复
          出殡分为小出殡和大出殡。小出殡是从宫中移到殡宫,大出殡是由殡宫到陵寝。 出殡的日期由钦天监测算,选择黄道吉日。因为棺具不可能总停留在宫中。在宫中停棺时间最低为3天。
          1、小出殡,由宫殿到殡宫。
          列后的殡宫地点并不一样,所以,抬棺人数会多少不等。孝庄、孝惠、孝懿在朝阳门外殡宫;孝康在坝上殡宫;孝诚则初在西华门外殡宫,后又称至都城北沙河巩华城;孝昭初在武英殿,后也移到都城北沙河巩华城;孝恭在寿皇殿;孝敬在田村殡宫;孝圣在圆明园的九经三事殿;孝贤、孝和、孝德则均在景山观德殿;孝静在绮春园迎晖殿;孝哲在永思殿殡宫。
          梓宫在移送的过程中颇费人力。有卤簿前导,卤簿可以说是梓宫出殡时的庞大依仗队,由于内容众多,在此不必赘述。卤簿之后为丹旐,舁旐、幡的人分为6班,每班32人,由部院官、内务府官各4人,共8人管辖。旐、幡之后为梓宫,梓宫的抬运是关键,首先要讲究排场,但又受条件的限制,如果用人太多,出门过桥摆布不开,因而要预设大舆和小舆,在京城之内,大舆80人,小舆32人。由宫内到殡宫一般为6班,每班80人,这些抬棺之人,首班末班用銮仪卫、校尉,以示庄重齐整,其他班次之人,要由五城之内选用健壮的青年民夫,发给衣和鞋,令其洗澡,衣服用红绣团花,头戴插黄翎毡帽,称为逊衣或驾衣。梓宫所过门或桥,都要祭酒,焚香钱。在殡宫大门外,还要预设鹰和狗,这可能与满洲早期习俗有关,带有满洲特色。


          IP属地:山西6楼2014-07-12 16:55
          回复
            2、大出殡,由殡宫到陵寝。
            皇后棺椁停留在殡宫,时间长短不一。可是,梓宫不能无限期地停留在殡宫,当陵寝工程完毕之后,钦天监就要择日选时,恭靖朝廷安排出殡日期。
            梓宫出殡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准备好32人小舆及80人大舆、128人大升舆。然后要选用抬棺的匠役,从京畿选用。由皇帝、太后到皇后,俱选用7920人为抬棺夫役。这些年轻的夫役一旦被选中,要发给衣、鞋、帽,并给以银两。出殡时,由于恭送人员众多,身份又不同,要修有不同的道路,称为御路。凡御路所经,无论什么建设都要拆除,黄土铺垫,以备应用。梓宫所走路线为一条,人员众多,路宽而平坦;皇帝走另一条路,在梓宫启行后,皇帝走另路,提前到芦殿等候,一旦灵驾到来,要跪迎;皇太后、皇后等女眷,要在灵驾起行后,瞻望,俟灵驾走远,随后而行。
            从京师到东西陵,一般分作5程,每程一个芦殿,日暮以后,停棺其中,凡遇雨也停驻在此,或临时扎搭罩棚。芦殿,称黄布城、黄幔城、黄网城等。灵驾到时,陈卤簿于门前,皇帝率王公大臣,跪于北门外,太后是这样,灵驾由北门进,奉灵驾于殿内正中,陈册宝于左右案上,行夕奠礼,早晨行朝奠礼后,皇帝跪送灵驾启行。
            灵驾所过御路,两边百里内文武大臣,预先跪迎于路右百步外,候灵驾过,随至宿次,在黄幔城外行三跪九叩大礼,夕奠礼时,文官在正蓝旗末,武官在镶蓝旗末。灵驾过门桥时,要派内大臣2人轮流祭酒,焚楮城。
            灵驾到东西陵,其梓宫并不马上就入葬地宫,要暂时安奉。
            3、大葬,梓宫随葬地宫,是清帝后丧礼中最为关键的,也是最隆重的礼仪,称为永安大典。届时,皇帝、后妃、王公百官要云集陵寝,按序排立。奉安前一天,皇帝要率群臣行迁奠礼,然后,梓宫登小舆,皇帝亲引梓宫由殿之中阶降,循殿东行,然后,梓宫走陵寝中门,皇帝扶棺上方城前平台上,奉安梓宫于芦殿正中的龙輴上,没册宝于左右案上。第2日,梓宫安奉地宫,由皇帝亲自扶棺下去,前面有10名太监执灯引导,钦点之王大臣随梓宫后进入,敬视永安于石床之上,然后撤出龙輴车。
            如果皇后是陪葬在帝陵里面,皇帝尚未去世,那么石门就不可掩闭,要等到皇帝葬入后,才可由北而南逐道掩闭石门。否则,就会铸成大错。


            IP属地:山西7楼2014-07-12 16:56
            回复
              地宫中棺具摆放的位置。
              帝陵地宫中的后妃陪葬。
              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生前或死后都要有人陪伴。清代康熙朝以前的帝陵,基本上沿袭了明代人殉的陋俗,殉葬者或后宫主位,或奴仆或婢女。但他们殉主后,所葬方位要根据生前地位而定,只有极少数地位尊崇的后妃,才可能与皇帝合葬,这就是皇帝地宫中多具棺椁的原因。


              IP属地:山西8楼2014-07-12 16:56
              回复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五、六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两个情节:第五集中,身为贵人、位份较高、住在气派的咸福宫的眉庄路上巧遇余答应,余答应恃宠而骄,竟让身为贵人的眉庄给她让路,眉庄隐忍不发。第六集中,被封为妙音娘子的余答应居然敢把皇帝身边老人欣常在送进慎刑司。
                这里,就有个问题:大清王朝后宫的等级身份问题。
                在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有过正式规定 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叫做“红头文件”。其中含糊其辞地要求: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打酱油]。但是,皇帝仍有很大的余地。因为嫔以下的贵人、常在、答应等,都没有具体的名额限制,所以皇帝照样可以随心所欲地无限扩军。
                宫中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以及宫女等,都是有严格等级的。清朝是等级社会,宫中更是等级森严。穿衣、配饰、吃饭、喝茶、吃肉、月俸、赏银、例银、用具、房间大小等等都有规定。后妃不同等级配给的宫女也是有规定的。总之,从头到脚,从吃到穿,都有规矩。


                IP属地:山西9楼2014-07-12 16:57
                回复
                  比如,皇太后每年的津贴,累计有二十两黄金,二百两白银;
                  皇后每年的津贴,累计有一千两白银,配十二名女佣;
                  皇贵妃每年八百两银子,配八名女佣;贵妃六百两,八名女佣;
                  妃三百两,六名女佣;嫔二百两,六名女佣;贵人一百两,四名女佣;常在五十两,三名女佣;答应三十两,二名女佣。
                  以皇后为例:除了十二名女佣,每年一千两白银的津贴之外,分配给皇后的“耐用消费品”还有如下这些:
                  玉盏金台、金方、金茶瓯盖、嵌绿松石金匙、镶金象牙筷子、银方、银盂、铜遮灯、铜簸箕、银八卦炉,各一个(付);金执壶、金匙、金云包角桌子、洋漆矮桌、银火壶、银锅、银罐、铜提壶、铜八卦炉、铜手炉、铜舀子、锡池、锡火壶、锡里儿(贮冰用的冰箱)、锡屉钴、铁火钳子,各两个;银勺、银茶壶,各三个;铜瓦高脚灯、锡茶碗盖、锡背壶、铁火罩、铁座更灯、磁渣斗、羊角把手灯,各四个;金碗、铜签盘、铁火炉,各五个;金碟、铜剪烛罐,各六个(付);银茶瓯盖、镶银象牙筷子、锡壶,各八个(付);银碗、银匙、锡盆、香几灯,各十个;银背壶十三个;漆茶盘十五个;戳灯二十个;漆皮盒二十五个;漆盒二十六个;银盘、银茶壶,各三十个;黄瓷碟四十个;各色瓷碗、瓷碟,各五十个;黄瓷盘八十个;黄瓷碗、杯,各一百个。


                  IP属地:山西10楼2014-07-12 16:57
                  回复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清代蓄奴之风盛行,虐待奴婢之风也盛行。康熙初年,大司寇朱之弼在奏疏中说:“八旗仆婢,每岁报部自尽者,不下二千人。岂皆乐死恶生哉?由其平日教不谨而养不备,饥寒切于中,鞭扑加于外,饮恨自尽,势固然也。”宫女也有类似情况,她们担负着为皇家奢侈享乐所必需的繁重劳动和杂役,稍有不慎,就要受到严惩,甚至被处死。
                    1778年冬,宫里发生了淳妃毒打宫女致死事件,乾隆为了表示反对这种“纵性滥刑,虐殴奴婢”的行为,事情发生的第二天,他在养心殿西暖阁召见诸皇子及军机大臣,宣布“淳妃即著降封为嫔,以示惩儆;并令妃嫔等嗣后当引以为戒,毋蹈覆辙,自干罪戾”。但是,没过多久,他就撤销了对淳嫔的处分。可见,他对这一事件的处理不过是标榜贤明仁慈,是一种统治权术而已。(淳妃是哪个???)
                    由此可以看出,第二集中的“心头有气的华妃害死了皇后派来服侍她的宫女福子” 这种事情,在大清王朝的前期,还真是可以出现的。


                    IP属地:山西13楼2014-07-12 16:59
                    回复
                      一旦皇帝驾崩,按照大清祖制,她们都要搬到慈宁宫居住。这里的生活可以说是与欢笑无缘,只有在“红颜暗老白发新”的清寡单调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慈宁宫偶尔也有欢乐,如给皇太后上徽号,册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万寿节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只有这时清王朝的遗孀们济济一堂,饮酒作乐。但这样的活动毕竟一年只有几天。慈宁宫建筑群中的佛堂很多,这些太后、太嫔、太妃们在百无聊赖的守寡期间,焚香礼佛,试图从那虚无缥缈的佛界中寻求精神安慰和寄托。


                      IP属地:山西14楼2014-07-12 16:59
                      回复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三、四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对大清王朝的选秀女 注意,是“选秀女”而不是“选秀” 很感兴趣。这大清王朝如何选秀女呢?真的像电视剧里面所描绘的那么复杂么?
                        告诉您吧,这大清王朝选秀女的活动复杂得很,比电视剧里所描绘的还要复杂得多呢!清代的后妃制度是在明代后妃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康熙以后,后宫的位号有了具体的规定:一共分了八个等级,其中皇后一名,皇贵妃一名,贵妃两名,妃四名、嫔六名,另外,地位比较低的贵人、常在、答应等不限人数。当然啦,清朝选秀女是从顺治皇帝开始的。
                        八旗选秀女,每三年一次,由户部主持。挑选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实皇帝的后宫,就是为皇室子孙拴婚,或为亲王、郡王和他们的儿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当然,这些人中虽然也有一部分后来升为妃嫔,但绝大部分都成为后宫妃嫔的使女。
                        秀女们要走进紫禁城高高的宫墙,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顺治朝规定:凡八旗官员家中年满14岁至16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秀女挑选,17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乾隆五年(1740)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20岁也不准私自聘嫁。乾隆皇帝命令“户部通行传谕八旗,所有未经选看之秀女,断不可私先结亲。”根据清宫档案,到清末光绪年间,参选秀女的年龄,最小的是11岁,大的可达20岁。
                        每到要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


                        IP属地:山西15楼2014-07-12 16:59
                        回复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次序。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大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这个“骡车”,二是这个“门”。
                          先来说说这个“骡车”。备选的秀女,为什么要坐骡车呢?坐马车不行么?坐驴车不行么?做牛车不行么?
                          您还别说,还真不行。马,在那个时期,向来是为军队所用,算是军事物资,备选的秀女没资格坐。驴,这个词汇也太难听点儿了吧?备选的秀女不适合坐。牛,向来为农民春耕秋收时所用,算是生产物资,备选的秀女也没资格坐。
                          这样看来,只有骡车,才是备选的秀女适合坐的。
                          接下来再看看这个“门”。
                          瞧出来没有,地安门、神武门、顺贞门都在北京的北边,按照南前北后的顺序,都可以称之为“后门” 知道了吧,这备选的秀女,一路之上走的都是“后门”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走后门”的由来。
                          宫中的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一般而言,太后、皇帝和皇后每天只阅看两个旗的秀女,原则上是先满洲,次蒙古,最后才选汉军八旗的女子。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四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二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三是老年的皇帝诸如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在晚年的时候都曾经把选上来的秀女直接赐予自己的儿子;四是个别情况下,也有皇帝把随身的秀女直接赐予身边的重臣的 这种情况,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曾经发生过。


                          IP属地:山西16楼2014-07-12 17:00
                          回复
                            秀女一般从满、蒙八旗中遴眩凡年龄在十三至十六岁,身体健康无残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须参加阅眩嘉庆六年(公元一八○一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不能例外。秀女年满十三岁称“及岁”,超过十六岁称“逾岁”。“逾岁”者一般不再参加挑眩如因故未能阅选者,则必须参加下届阅选,否则虽至二十余岁亦不能出嫁,违者将受惩处。凡应选的旗女,在未阅前私自与他人结婚者,也将由该旗都统参查治罪。即使的确残疾不堪备选者,亦须各旗层层具结,呈报本旗都统,然后由都统咨行户部上奏皇帝,才能免眩乾隆六年时,两广总督玛尔泰的女儿恒志,年已过十七岁,但从未入选秀女,玛尔泰为此曾专摺奏请为女完婚,结果遭到皇帝的斥责。
                            选中记名的秀女,在记名期内(一般为五年)不许私相聘嫁,违者上至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下至旗长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处分。选中留牌子的秀女久不复选,而记名期已过,那么,这样的女子只得终身不嫁了。


                            IP属地:山西19楼2014-07-12 17:01
                            回复
                              top 2
                              幽闭
                              幽闭,是相对于男子宫刑的一种对女子的酷刑,原本只是指把女子监禁,彻底灭绝她的性欲,后来到明代却演变成「剔去其筋」(切除卵巢或**),因为在明朝医术并不如此进步,所以受到此刑的人大都会因失血过多而死。而清代人却认为「幽闭」就是重击女子的腹部、胸部,使她的羞秘骨下坠堵住**,变得只能小便不能性交,这和女子患子宫脱垂是一样的,都是使**关闭,所以才叫幽闭(人工造成子宫脱垂。但这种说法似乎缺乏解剖学的依据)。也有说法是将女子的外生殖器缝合,同样起到使其不能进行性行为的惩罚效果。


                              IP属地:山西21楼2014-07-12 17: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