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斯通史吧 关注:22贴子:709
  • 10回复贴,共1

【转自豆瓣】视野的苍穹:我推荐的八张古典音乐唱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视野的苍穹——回顾2009年我喜欢的八张古典音乐唱片
Mercurio Dong


1楼2014-07-12 22:07回复
    2009年过去了。这是我过得最“世俗”的一年:实习、学生会、社团、找工作。我不得不暂时的离开了很多精神生活层面的活动,与物质层面的许多事情打交道。好在一切尘埃落定,我又可以享受和音乐、艺术、书籍打交道的乐趣了。
    也因为如此忙碌,听得实在太少,兼有字数因素,我选择写了八张唱片。我以“视野”为题,希望透过不同的视野来分享对音乐的感受。
    我在八张唱片前都引用了一些的文学作品中出色的语句。绝大部分来自诗歌,少数来自小说。这些都是很棒的文学,并且都和作品存在着某种联系——有的是内容,有的是结构,有的是气质和韵味。请勿跳过这些诗句摘引——伟大作家和诗人的生花妙笔,只要寥寥数句,就把某种精神、感受或思想表现出来了。
    那么,不多说了,随我开始这次短暂而丰富的旅程吧……


    3楼2014-07-12 22:08
    回复

      【第一张】
      J.S.BACH: Cello Suit by Daniil Shafran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大提琴:丹尼尔·沙弗兰
      谁曾在阴影之中/波动琴弦,/才可望有感而发/无限的赞美。
      谁曾与死者分享/我们的罂粟,/就再也不会忘掉/最微妙的韵味。
      [……] 唯有在双重境界/歌声才会变得/柔和而永恒。
      ——里尔克,《献给俄尔浦斯的十四行》
      这不是沙弗兰的巴赫,这是巴赫的沙弗兰。极具个性的演绎家,往往会让作曲家原有的乐句也深深染上自己的烙印,成为特别个人化的新的艺术,初听来甚至让人惊诧。沙弗兰的大提琴音极富魅力,他的琴弓调的很松,颤音的技巧运用的登峰造极,当巴赫的第二大提琴组曲Prelude第一个乐句拉响时,一股苍凉、古朴、雄浑的声音回荡在厅堂中,那种韵味,真是难以想象到底是巴赫还是沙弗兰。幸运的是,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精彩演绎很多,富尼埃和卡萨尔斯是我的最爱,斯塔克、马友友、铃木与巴尔斯玛也带来了精彩的演绎。因此,对于易于满足的我来说,已不再需要一个更完美却重复着前人脚步的富尼埃第二或卡萨尔斯第二。我迷恋于这个独特的、将巴赫化为“我手写我心”的直抒胸臆的沙弗兰。
      康德说:“有两件事物,我越是思考,就越觉得惊叹: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率法则。”俄罗斯艺术史上大师星光璀璨,每当我看到苍穹中最明亮最耀眼的天狼星(这是一对双星)时,我每每想起罗斯特罗波维奇和沙弗兰的关系。请容许我稍离题引用一段百科全书中的话:“天狼星如此之亮,除了因为其原本就很高的光度以外,还因为它距离太阳很近。天狼星A的质量为太阳的两倍,但光度明显比其它亮星较暗。更高质量的天狼星B耗尽了能源,成为一颗红巨星,然后又渐渐削去外层,坍塌成为今天的白矮星状态。”
      沙弗兰就是那个隐藏在罗斯特罗波维奇阴影下的那颗更亮、燃烧的更炽烈后变成的白矮星。每次阅读他的艺术生涯传略,不禁深深惋惜于人们对他的少有认知,以及晚年的沉默。沙弗兰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同时成名,同时获比赛首奖。然而,随着罗斯特罗波维奇获得越来越多的首演、更早的出走西方和录制更多唱片,世界上大部分人甚至只知道罗斯特罗波维奇为俄罗斯大提琴天空中的“天狼星”,而对沙弗兰完全陌生。沙弗兰似乎不追求功名,一生最后彻底岑寂,当他举行告别音乐会的时候,音乐厅的上座率只有五成。
      沙弗兰的巴赫不“优美”、不圆润、不流畅。它不是巴赫,而是彻底属于沙弗兰的“赤都心史”。哪怕仅隔不到十年,风格也差别甚大。早期录制Suit 1 Prelude尚且中规中矩,但已流露出苍劲之风;而仅过了几年的Suit 2 Menuets就已不是舞步,是沉重脚步和自言自语的轻声倾诉;Suit 6 Prelude简直是俄罗斯悲凉的高蹈——一如肖斯塔科维奇庄严崇高的帕萨卡里亚。我感叹:他简直就是大提琴届的肖斯塔科维奇!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艺术以令人愉快的方式使人们惊讶。艺术把某种事物摆在我们面前,使它显得奇特,却终归似乎很熟悉,令人神往。”沙弗兰再好不过的做到了这一点。也许,罗斯特罗波维奇代表了俄罗斯大提琴艺术的最高荣耀。但在我心目中,代表“俄罗斯灵魂”的,非丹尼尔·沙弗兰莫属。什么是俄罗斯艺术的灵魂?——对生活意义的苦苦探索、真诚甚至向往苦难、颠僧式的掩盖着的才智、“俄罗斯热病”式的激情、永远痛恨墨守成规与安于现状……这就是继承了从莱蒙托夫到帕斯捷尔纳克的“俄罗斯基因”丹尼尔·沙弗兰的艺术——用直触灵魂的琴音划出一整片宇宙。


      4楼2014-07-12 22:09
      回复

        【第二张】
        SCHOSTAKOVICH: Violin Concerto No.1 by David Oistrakh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奥伊斯特拉赫演奏
        指挥:穆拉文斯基
        我咀嚼着秘密回旋于我心的
        暗淡生活的呼声,
        即使在梦里我也不向哪怕一时的
        谬误想法所屈服。
        我等待波涛——旅途中的波涛
        涌向霞光下的大海深处。
        ——亚历山大·布洛克,诗篇,1909年
        这部作品诞生于最严酷的时期,俄罗斯所有文化艺术的繁荣,在斯大林的铁幕和日丹诺夫们的叫嚣声中被扼杀。而这位成长在红旗下、曾经真诚的欢迎共产主义的作曲家,很快就明白了欺骗者画皮背后的真相——和自己今后的漫长生活中的“应该扮演的角色”。但不幸的是,他,是一个天才。天才的天赋不能够被浪费,正直者的良知亦不允许泯灭。肖斯塔科维奇成了了一段20世纪典型历史的见证者,遭受了许许多多红色国度的人们所遭遇的苦难与折磨。他的音乐是无声无息死去的人们的墓碑,是铁窗夹缝中的开出的人性之花朵。
        这部作品第一乐章是夜曲,典型的肖斯塔科维奇“慢启动”。第二乐章使用了犹大音乐元素,这既是肖斯塔科维奇对犹太民族在两个疯狂世界的苦难的同情,也是他对政权特有的谴责方式。事实上,这一乐章隐秘的反映了作者的心境。作曲家不动声色的将自己的签名动机使用在里面,与反应时代的凶神恶煞般的动机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作曲家和政权的纠缠与他对斯大林的愤恨。第三乐章几乎是20世纪协奏曲最美丽的乐章,庄严宏美的帕萨卡里亚,独立人格在这里随着辉煌的开场和随后小提琴独奏而从时代的污泥中脱颖而出,进而彰显。最后,全曲在布尔列斯卡中结束。
        这部作品,卡勒(Ilya Kaler)与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都留下了出色的演绎。其中卡勒的演绎特别有名,甚至名望超过奥伊斯特拉赫。我觉得这两者都是特别精彩的诠释,很难也不必要分出什么高下。卡勒的音乐更加“人性化”一些,也许被更多人喜爱,细节丰满,更加强调苦难、挣扎的感觉,更加入情入境,更敏锐和感人,相比之下,咋一听奥伊斯特拉赫的琴音则显得更加“冷”一些。但这绝不是奥伊斯特拉赫拉的没他好,而是两部基于对作品不同理解的优秀诠释。出于对这部作品个人理解角度的原因,我更偏爱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因为奥伊斯特拉赫独有的高贵之气,将肖斯塔科维奇表现的逆境历史潮流之中那崇高的精神、孤独英雄的气魄完全演绎出来了。尤其是帕萨卡里亚中小提琴独奏那一段,奥伊斯特拉赫的琴声犹如一个有着伟大灵魂人物的心境告白,孤高、坚韧,令人动容。人性啊,无比复杂的人性!在最丑陋的人性和最荒谬的时代中,人性最高贵最美好的一部分依然屹立。这样的音乐怎能让人不动容!
        我不在这探究《见证》到底是肖斯塔科维奇还是伏尔科夫所作。只凭记忆引用里面零星片段,因为它说的太好了。那段话的大意说:当我回忆往事,我望见的是尸体,堆积如山的尸体。但死亡离我越来越近时,我看见了死亡的眼睛。畏惧死亡也许是人类共有的感情,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却激发我创作了最美好的音乐。到哪里去为图哈切夫斯基和梅耶霍尔德建立墓碑?我的音乐绝大多数,是献给这些不知死在何处葬在何处的成千上万的受害者的。
        “唯有音乐将人从头到脚彻底照亮,那也是人最后的归宿和永恒的庇护之所。”


        5楼2014-07-12 22:11
        回复

          【第三张】
          ROBERT SCHUMANN: Jean-Marc Luisada Plays Schumann
          舒曼《蝴蝶》、《狂欢节》、《降E大调主题变奏》等
          钢琴:Jean-Marc Luisada
          思想在人类的心灵里
          滋长而飘动,
          犹如田野里的小麦杆。
          ——海涅,《北海》
          在处于盛年的钢琴家中,Jean-Marc Luisada是我很喜爱的一位。他的触键利落,音色清澈,没有花哨和不必要的添加,演奏轻灵、干净而充满节制。他的海顿是空灵的,纤尘不染的;他的格拉纳多斯是高贵的,不失拥有灵感的禀赋。但我最喜欢的,是他的这张舒曼。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最出色的代表之一,人们对舒曼的描绘多少有些流于脸谱化:神经质的、易冲动的、热情甚至过于热情的。但我认为,他最重要又最易被遗忘的特质是:浓浓的诗意。他是一个诗人,他追求的是用诗意的音乐语言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而热爱文学艺术的他特别富于幻想,因此他心中情景是交织在一起,在音乐语言上尤其具有层叠交错的“朦胧”和“模糊”的美感。这种湖光山色般的朦胧感,正是舒曼最富于特色的一种魅力,但对于诠释者却要小心把握。霍洛维茨过于追求这种绚丽模糊的表面音色效果,确实将舒曼演奏的美轮美奂,却略嫌“浅”,如精致的风景画,如后印象派磷光闪闪的点彩,如毕沙罗仕女图的衣袖褶皱;阿劳追求能量的积蓄和爆发,强调了“热情”和“冲动”的一面。这些演绎都是基于不同艺术观和认知的很棒的演绎,但我最爱的是Luisada手下那敏锐又不失均衡的浓浓的诗意般的韵律,和对曲目不失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舒曼用两个虚拟的人物代表自己的人格气质与作品气质,一个是Florestan,一个是Eusebius。Florestan代表力量和正直,代表激动与革命。Eusebius则耽于幻想,女性化,代表浪漫与梦。我常常思考这两个形象的关系——在我心中,这两个形象的地位其实并不是等同的。我认为,Florestan是舒曼包含文艺在内的艺术事业的虚拟象征之物、是其理想的寄托,它更多的是物质世界的象征层面的,是其表;而Eusebius才是舒曼艺术精神的真正体现,是他灵魂气质的内核。Luisada把这两者完好的融合在一起。举例他的《狂欢节》里的四段意象:他的Florestan更有阴柔之气,而Eusebius则融入了激情与力量之美,Chopin的浪漫气质不失立体感,而Chiarina强调的不是单纯的肖像画和情感叙事,而是通过有力推动的节奏交代了激起这种情感的“力”。我认为在这短短的小曲中,他把深度演绎出来了。
          如何演奏舒曼,不单是技术层面的理解作品,更不单是追求节奏和音色的吸引力就足够。它涉及对舒曼乃至对浪漫主义的理解。浪漫主义不是马赛克拼接画,不是情感泛滥的湖光掠影式的表达。它强调情感,但不单纯是情感,更不是为了情感的表达而表达。它不剥离理智,而是相对于前人,更强调对理智另一面的具有人性化的补充。浪漫主义的情感是有“支点”的,我认为,Luisada把悬浮在空气中的“舒曼”从花边中解救了出来,他寻找到了这种“支点”。


          6楼2014-07-12 22:12
          回复

            【第四张】
            MOZART: Geza Anda Plays Plays Mozart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钢琴:Geza Anda
            在两团永恒的黑暗之间,我生活在明亮的世界里。
            ——奥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傅聪有趣,他在谈话录中无所顾忌表露真性情。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莫扎特的无比推崇。两个中国古典文学的意象被他用来形容莫扎特:贾宝玉与孙悟空。一个真诚,细腻,饱受起伏冷暖,不知所来所望,热烈面对生活;一个空灵诡异,神妙无比,无所畏惧,一根毫毛就可以千变万化,却始终旋转于如来的掌心。他甚至将巴赫比作教士,将贝多芬比作挣脱泥泞的凡夫俗子,以衬仙莫扎特的独有的性灵、大气、返璞归真。莫扎特就是坐在云中的仙子,偶然邂逅凡间的精灵。
            从初听古典音乐时疯狂的迷恋贝多芬,到现在向巴赫靠近,我曾以为莫扎特的世界离我遥远。我想,那是因为我只听到了他的“美”与“流畅”,而没有体会到他无穷无尽、无辩亦忘言的境界。我曾长久的思考贝多芬的悲悯情怀与宇宙精神,巴赫的坚实信仰与蕴含万物,却参不透莫扎特有什么“意义”,但如今,我离莫扎特的世界更切近了。我蓦然发觉,原来,他的一切犹如古代传说中描绘的控制着查理曼大帝的指环——它的中间是空的,它就是“此在”——空如丰满的世界,空如佛掌。贝多芬的千变万化说的是人间事,莫扎特则是存在与生活本身。他的每一段音乐都是即兴的生活的流淌,是时间行进的瞬间推进与消亡——因而,从“描述生活”中挣脱,获取了“与时间同步”的意义。帕慕克写到:我们生之前有无穷无尽的时间,我们死后亦有无穷无尽的时间。而莫扎特告诉我们,人间所有情感所有起落都如水中倒影,聚拢、散开、跳跃、消逝……在那两团永恒的黑暗之间,我们生活在明亮的世界里。


            8楼2014-07-12 22:13
            回复

              【第五张】
              SCHUBERT: Winterreise
              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
              演唱:汉斯·霍特
              夜晚将会漫长,寒冷而又黑暗。
              ——斯诺里·夏塔森,《旅程》
              冬季,大雪落下。山川、河流、树木凝固在白皑皑的空间里。时间被视觉置换。看不见启程而来的故园,望不到茫茫无知的归处。爱情的春华曾经盛开,却再也不见踪影;生命的盛夏刹那绽放,如今步入寒冬。“作为异乡人我来到这里,作为异乡人我悄然离去。”天地与心绪一齐凝结到冰点。夜晚将会漫长,寒冷而又黑暗。
              岁末,我长久的沉浸在舒伯特《冬之旅》的世界里。音乐仿佛温和、不易觉察又强大的气流,挟冬季的白日,将万物包裹。《冬之旅》最迷人的地方,是它虽以“旅”为题,实际上一切却是凝固的。悲伤心境的外化之物——雪,凝固住了空间;旅人前行变作徘徊的脚步,凝固住了时间。钢琴始终是有节制的行进,乐曲从来没有尖锐的呐喊。然而这便面的平静下,蕴含着巨大的感情激流,那种哀伤、那种无奈、那种破灭的希望和看着生活一点点走进寒冬的感觉,真让人产生幻灭和眩晕。当“Ach, daß die Luft so ruhig!(Pity the air is so calm,) Ach, daß die Welt so licht (Pity the world is so bright)”歌声响起,我不禁感到,原来天下落亡人的心态,都是“春花秋月何时了”,而绝不是什么“阳关一曲肠千断”。
              《冬之旅》的版本我聆听的不多,Hans Hotter的两个版本就足以吸引我,甚至,我对这部作品的入门是不甚完美、技艺和表现都已衰退的Hotter EMI版——杰出艺术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穿透了岁月无情的侵蚀。Hotter风格略老派、庄重,在DG时期声音更好、演绎也更为自然。除去他,《冬之旅》的精彩录音室很多的。就我知道的费舍尔迪斯考的就不下7个。
              在我看来,舒伯特的晚年心境,不是痛苦,也不是多愁善感,而是怅然。这种怅然若失贯穿在他的许多作品里,使之有一种时间凝固,或者说,与时间平行的感觉。为何时间会凝固?因为往事令人伤感,未来看不到希望,梦想一点点的熄灭掉了,时间像一具无情的永动机,在靠近生命终点的路程中,打磨掉一个又一个可能性。世界对他太残酷了:才华横溢,理想未现,作品少有上演,爱情无望,晚期穷困潦倒,未到盛年已接近死亡。他依旧真诚的面对生活,并将对生活的感受庆祝进乐曲中:一如冰雪封存着所有的春华、盛夏与冬寒。


              9楼2014-07-12 22:13
              回复

                【第六张】
                DIETRICH BUXTEHUD: Abendmusik by Skip Sempe with Capriccio Stravagante
                布克斯胡德的黄昏音乐曲集
                演绎:Skip Sempe with Capriccio Stravagante
                啊,夜,令人安慰的夜,
                你幽暗的和平使一切心机终结,
                啊,他看见了,悟到了!——他在把你赞美,
                正直的人会恰当的褒奖你的珍贵。
                [……] 你带来的黄昏宁静而纯洁。
                把我从深渊中拉起,拉起——高飞
                在梦中希冀的高度,远离凄惨的世界。
                [……] 免除我们的苦役,擦干我们的泪水,
                平息争执与烦闷,让善良的人安歇。
                ——米开朗基罗,诗篇第102首
                在三、四年前,我买了一张DHM出的Lully的Divertissements。当时我看到几位上海乐友的文章讲述古乐,因此为了认识Lully的艺术,买了这张唱片。这是我第一张Skip Sempe的唱片:我全然不知他演奏什么乐器、指挥什么。当我把那张唱片放进唱机时,大键琴声清淡、典雅、如倾诉如诗歌般的飘渺却清晰的声音配合着女声传来时,忽然觉得整个房间都笼罩在亦真亦幻、悠悠仙乐之中了。Lully长期为法国宫廷服务,Divertissements有闲情逸致的消遣之意。因此,他音乐中那股或忧伤、或明丽、或深情但依旧轻松飘渺之气质,和Sempe的大键琴音色韵味真是天造之和。在那之前,于大键琴,我只听过Leonhardt学院派严肃的演奏,万没想到在Sempe手下大键琴可以造出这样美丽轻松的声音。从此,我成了他的忠实拥趸。
                布克斯胡德以管风琴作品闻名于世。他1637年出生于丹麦,拥有家学,父亲是霍森伯格大教堂近40年的管风琴师。布克斯胡德大部分时间在文化名城吕贝克度过,长期担任吕贝克玛丽教堂的管风琴师,在那里他为当地的音乐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于1673年创办了黄昏音乐节,在每年圣诞节前五个星期日演奏一系列规模盛大的音乐会,使吕贝克成了远近闻名的音乐圣地。当年年轻的巴赫就不惜步行200英里去聆听大师的演奏。据说,巴赫著名的管风琴作品《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就是为了纪念布克斯胡德所作。
                这张Abendmusik收录了布克斯胡德的一系列奏鸣曲、恰空、帕萨卡里亚等乐曲,大多规模不大。Capriccio Stravagante精湛的演奏让人领略到,布克斯胡德如何利用如此之小的乐器编制获取辉煌的音响效果,也可以感受到,年轻的巴赫如何被这位大师深深影响:不同于同时期意大利器乐作品欢快愉悦,法国的闲适,布克斯胡德拥有北德人气质特有的深沉、庄严,却没有一丝死板和沉重,一如德国古典诗歌带给人的均衡的理智与适度而真挚的情感。每次听着这张唱片,闭上眼就浮现出米开朗基罗雕刻的夜之女神,无声的沐浴在夜色中……口中吟诵着米开朗基罗的诗篇,我就感受到古典主义世界那“沉静而优美”的境届,优美和崇高在这里完美的汇聚在一起了……


                10楼2014-07-12 22:14
                回复

                  【第七张】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3 by Vladimir Horowitz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钢琴:霍洛维茨
                  指挥:弗里兹莱纳
                  我回到我的城市,熟悉如眼泪,
                  如静脉,如童年的腮腺炎。
                  ——曼德斯塔姆,《列宁格勒》
                  Nostalgia。这个词读起来绕有韵味。像悠长悱恻的乐曲。像若有所思的旧时代的少女。像古老的银质烛台。也许这就是人们对“乡愁”的最初瞬间感受……
                  我喜爱纳博科夫两本极富魅力的小说:《天赋》和《洛丽塔》。我总爱将《天赋》的开头、旅居国外的诗人,与《洛丽塔》开头,作者对自己童年回忆的描写对比。我固执的认为,这两部作品是一体的——抒发着饱含深情、无穷无尽的回忆。狡黠而老到的纳博科夫隐藏在这两本看似毫不相关、语言闪烁的文字的作品背后,抒发着自己对故国的眷恋。
                  不同的是,在开篇及回忆部分,《天赋》的感情沉重,写实是写实,幻想是幻想。《洛丽塔》轻盈,美化,写实和幻想交织在一起。就像回忆童年时树枝缝隙中洒落的阳光斑驳移动的亮影——它时而明亮、时而幽暗,如同时间将事物的轮廓抹成模糊的让人眩晕的年轮。
                  某种程度上,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对《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续。犹如《洛丽塔》之于《天赋》。《第三钢琴协奏曲》是美化的回忆,是乡愁的点彩。霍洛维茨曼妙的演奏再适合不过了。我觉得里赫特的气质天生是适合《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而霍洛维茨的天生气质是适合《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在他的手下,古老的天风海雨的俄罗斯大地被梦境取代——那是一个翩飞着蝴蝶、闪烁着灯火的温柔而遥远的梦。


                  11楼2014-07-12 22:14
                  回复

                    【第八张】
                    TCHAIKOVSKY: Symphony No.6 by Furtwangler, the 1951 recording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指挥:富特文格勒(1951年版)
                    我再也听不到你的武器声响,
                    厅堂里将要闲放你的刀枪,
                    老王的英雄后代就此断绝。
                    你去的地方,不再有日光照射,
                    科库托斯河在荒漠之中呜咽,
                    你的爱情将在忘川里熄灭。
                    ——席勒,《强盗》,安德洛马克之歌
                    如今,我依旧热爱柴可夫斯基,但他已不再是我的最爱(他们依次是:贝多芬、肖斯塔科维奇和巴赫)。但他是我的入门人——在我第一次听“懂”了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后,我才真正走进了热爱古典音乐的世界。他优美而富有戏剧性和内涵的作品为我猛然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后的风景如此绚丽,让我的人生丰富,得以成长。因此,这次年度总结的榜单我依旧要为柴可夫斯基留下一个位置。去年,我推荐的是切利比达克指挥的第五交响曲,今年,我推荐的是富特文格勒1951年指挥的第六交响曲。
                    视野。因为这个词,指挥史上会永远将福特文格勒等少数名字的名字铭刻在最高处。因为这个原因还要被铭记的人也包含托斯卡尼尼、切利比达克……
                    为什么要听不同的指挥?不同的演绎区别在哪里?“好”和“坏”这两个字就可以将追寻的意义一笔解释过去么?不是。对于优秀的指挥,有“处理的失败”和“处理的出色”的区别;但每每听那些最卓越的指挥、最卓越的器乐演奏家和声乐演奏家的作品时,(哪怕是听我不喜欢的演绎者处理作品),比曲目处理更珍贵一万倍的是:他们极大的扩展着我的视野。
                    这更是我们要聆听和学习富特文格勒的原因。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优秀的录音不少,但富特文格勒晚年的演绎再一次令我震撼。强大的气场、庄严崇高之感是富特文格勒指挥艺术的特色。然而在那么多第六交响曲录音中,富特文格勒依旧独树一帜,我在他的录音中感受出了史诗般的精神和气魄。
                    史诗!——我此前从未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部熟悉的作品。富特文格勒将第一乐章处理的大开大合,第二主题没有强调“柔美”,不是像通常情况下人们理解的“美好的回忆”或“避世的风光”,而是处理成悲剧般雄壮的气魄。这让第一乐章的气魄非常之豪迈。第二章处理的非常刚性。第三乐章和两派指挥都不一样,一派处理成与命运斗争的激烈感,另一派处理成无奈和强打精神的与宿命搏斗,而富特文格勒更像是宏观层面上的叙述。第四乐章是大师最独特的处理,没有任何以往版本的绝望情怀——它慷慨激昂,它如同史诗般的画面。它悲壮,它的深情从崇高之处唱响。
                    这哪里是柴可夫斯基的命运悲剧!这哪里是俄罗斯的末日情怀!这是荷马史诗,这是熊熊战火燃烧的特洛伊城上,面对着注定一去不复返的命运,赫克托耳向老王普里阿摩斯和妻子安德洛马克从容道别,慷慨赴死去接受阿喀琉斯的挑战。席勒的诗句富有希腊之风。听到这段音乐,想象着史诗般的画面,众神摆布下的人间真英雄仍可大声说道:“渡过斯托克斯河,魂归阴司……我的爱情不会在忘川里熄灭。”
                    Mercurio
                    2009.12.24-2010.01.05
                    学生时代旧作
                    于武大宏博公寓
                    [PS:还是要补充下,这个不是“唱片‘版本’推荐”,是“唱片推荐”。即:“我认为吃川菜就吃这一家”和“我推荐这个馆子”的区别]


                    12楼2014-07-12 22:15
                    回复
                      真可惜,我的挚爱就是柴可夫斯基。织体饱满,旋律优美,情感更富。


                      13楼2014-07-13 20: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