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后零到十二个月的语言训练(一)
第一部分:对话
训练次数:每天10 次
训练强度:大而清晰的声音
训练持续时间:每次大约60 秒
训练内容:问一个问题,并记录从提出问题到宝宝有所反应所需的时间
训练环境:安静而无干扰的环境
训练方法:一旦母亲理解了宝宝发出的所有的声音都是语言,她就能够找出很多不同的方法帮助宝宝用他的声音进行交流。有些问题是一天之中她反复问宝宝的,比如:“你好吗?”“你饿吗?”“你尿了吗?”等等。
有些话是她反复地告诉宝宝的,比如:“我爱你”“这是你的脚趾头”“这是你的鼻子”等等。
有一些是母亲对婴儿的简单的要求,比如:“张开你的嘴”“看看爸爸”“用脚踢一下”等等。
还有一些是婴儿在一天之中反复听到的问候用语,比如:“早晨好”“你好”“再见”等等。
因为经常听到,这些用语是婴儿最先理解的。然而,即使在他完全理解这些用语的含义之前,他也会尝试着有所反应。
几年以前,有一位母亲打电话来,还没等我们问她是谁,有什么事,这位母亲就给我们放了一段录音。先是听到了一个小宝宝极小的声音:“嗨”“你好吗?”“我爱你”。
录音停止了,接着是妈妈的声音。她问:“你们听到了吗?”
我们告诉她我们听到的三句话。她先是长嘘了一口气,然后说:“这是我的宝宝,他只有十一个星期大!”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毫无疑问,又是一个被迫沉默的牺牲品。
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
试
想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星期之内,婴儿会有多少次听到“嗨”“你好吗?”和“我爱你”这些话呢?恐怕有上千次吧。难道在这之后婴儿试图有所反馈会真有什么令人
奇怪的吗?我们不必在婴儿是否理解“爱”这个词汇的全部含义这一点上展开辩论。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婴儿听到了我们说的语言并且希望使用这种语言。很可能最初是语言的乐感使婴儿发生了兴趣,然而,他很快就会发现语言的乐感和词汇本身加在一起能够对父母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这一早期阶段,你与婴儿说话的方
式应当尽量保持一致。这样,婴儿每次听到的就是以同一方式表达的不断重复的问候、问题以及简单的指示,从而易于被婴儿理解。这也有助于帮助他学习会话的规
则,而这些规则中的第一条就是要注意听对方在说些什么。要尽量避免室内的噪音干扰,关掉收音机、音响和电视,好让婴儿能够清晰地听见你在说什么。
现在,让我们再加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你对婴儿问完“你好吗?”
以后,先停顿一下,用充满期待的目光看着他,耐心地等待他的回答。等上10 秒、20 秒、30 秒,甚至更长一点。婴儿越小,你就必须越有耐心。
开始,你可能得不到任何反应,但是,当婴儿意识到这次并不应当只是妈妈一个人说话,而应当是真正的
双方对话——他也有机会参与的时候——他就会参与到对话中来。
例如,对宝宝说“你好吗?” 然后微笑地看着他耐心等待,这时你就会看到宝宝开始舞动双臂。他这样做是为了增大肺活量,以便吸入更多的空气来帮助他发出声音。接着,他的身体也可能会摇动几下,然后发出一个短暂的“啊”的声音或者其他的声音来。
婴儿这时对自己发出的实际的声音还没有什么控制能力。他只不过是在努力试着控制好呼出的一口气,并且再加上一个声音而已。当婴儿发出声音来以后,不管这个声音是什么,你都可以进一步使这次对话
变得更为神奇。告诉他:“真的?你说的真让我高兴!”也就是说,要对他刚刚发
出的声音有所反馈。
也许有人问这样的回答是否恰当,因为你并不知道他说的“啊”到底是什么意思。
起初,我们的确不知道婴儿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正像他是从倾听我们的有含义的声音中来判断我们是高兴还是难过一样,我们也必须倾听他的有含义的声音。你会
逐渐在辨别宝宝的“啊”是高兴的“啊”还是不高兴的“啊”上变得非常内行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即使你的判断有误,在宝宝的眼里你也是对的,因为你在注意
倾听他并做出了反应,而这就正是他所需要的。
这是宝宝有生以来第一次能够真正和别人对话。你先说些什么而他注意倾听。接下来,你安静地注意倾听,宝宝又说些什么作为回答。然后,你再予以回应。最后,谈话结束。
这是一次真正的对话。
宝宝还不到两个月大,也许大约还要等十个月的时间他才能够发出第一个被世界予以承认的声音,即“词汇”。
可是现在,当妈妈变得和小宝宝一样聪明和积极以后,就再也不必等待那么漫长的时间才能同他进行交流了。这是多么奇妙的解脱啊。
现在,你需要在一天之中安排许多短小的对话,并让每次对话都遵循同样的格式。比如每次都用同样的方法抱着他,坐在同一个舒服的椅子里,甚至以同样的问话开始:“你现在想跟妈妈说话吗?”
一旦宝宝明白了这是他所喜欢的跟妈妈对话的开场白,他就会变得兴奋起来,挥舞着小胳膊踢着小腿来表示他有多么高兴。
第一部分:对话
训练次数:每天10 次
训练强度:大而清晰的声音
训练持续时间:每次大约60 秒
训练内容:问一个问题,并记录从提出问题到宝宝有所反应所需的时间
训练环境:安静而无干扰的环境
训练方法:一旦母亲理解了宝宝发出的所有的声音都是语言,她就能够找出很多不同的方法帮助宝宝用他的声音进行交流。有些问题是一天之中她反复问宝宝的,比如:“你好吗?”“你饿吗?”“你尿了吗?”等等。
有些话是她反复地告诉宝宝的,比如:“我爱你”“这是你的脚趾头”“这是你的鼻子”等等。
有一些是母亲对婴儿的简单的要求,比如:“张开你的嘴”“看看爸爸”“用脚踢一下”等等。
还有一些是婴儿在一天之中反复听到的问候用语,比如:“早晨好”“你好”“再见”等等。
因为经常听到,这些用语是婴儿最先理解的。然而,即使在他完全理解这些用语的含义之前,他也会尝试着有所反应。
几年以前,有一位母亲打电话来,还没等我们问她是谁,有什么事,这位母亲就给我们放了一段录音。先是听到了一个小宝宝极小的声音:“嗨”“你好吗?”“我爱你”。
录音停止了,接着是妈妈的声音。她问:“你们听到了吗?”
我们告诉她我们听到的三句话。她先是长嘘了一口气,然后说:“这是我的宝宝,他只有十一个星期大!”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毫无疑问,又是一个被迫沉默的牺牲品。
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
试
想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星期之内,婴儿会有多少次听到“嗨”“你好吗?”和“我爱你”这些话呢?恐怕有上千次吧。难道在这之后婴儿试图有所反馈会真有什么令人
奇怪的吗?我们不必在婴儿是否理解“爱”这个词汇的全部含义这一点上展开辩论。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婴儿听到了我们说的语言并且希望使用这种语言。很可能最初是语言的乐感使婴儿发生了兴趣,然而,他很快就会发现语言的乐感和词汇本身加在一起能够对父母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这一早期阶段,你与婴儿说话的方
式应当尽量保持一致。这样,婴儿每次听到的就是以同一方式表达的不断重复的问候、问题以及简单的指示,从而易于被婴儿理解。这也有助于帮助他学习会话的规
则,而这些规则中的第一条就是要注意听对方在说些什么。要尽量避免室内的噪音干扰,关掉收音机、音响和电视,好让婴儿能够清晰地听见你在说什么。
现在,让我们再加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你对婴儿问完“你好吗?”
以后,先停顿一下,用充满期待的目光看着他,耐心地等待他的回答。等上10 秒、20 秒、30 秒,甚至更长一点。婴儿越小,你就必须越有耐心。
开始,你可能得不到任何反应,但是,当婴儿意识到这次并不应当只是妈妈一个人说话,而应当是真正的
双方对话——他也有机会参与的时候——他就会参与到对话中来。
例如,对宝宝说“你好吗?” 然后微笑地看着他耐心等待,这时你就会看到宝宝开始舞动双臂。他这样做是为了增大肺活量,以便吸入更多的空气来帮助他发出声音。接着,他的身体也可能会摇动几下,然后发出一个短暂的“啊”的声音或者其他的声音来。
婴儿这时对自己发出的实际的声音还没有什么控制能力。他只不过是在努力试着控制好呼出的一口气,并且再加上一个声音而已。当婴儿发出声音来以后,不管这个声音是什么,你都可以进一步使这次对话
变得更为神奇。告诉他:“真的?你说的真让我高兴!”也就是说,要对他刚刚发
出的声音有所反馈。
也许有人问这样的回答是否恰当,因为你并不知道他说的“啊”到底是什么意思。
起初,我们的确不知道婴儿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正像他是从倾听我们的有含义的声音中来判断我们是高兴还是难过一样,我们也必须倾听他的有含义的声音。你会
逐渐在辨别宝宝的“啊”是高兴的“啊”还是不高兴的“啊”上变得非常内行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即使你的判断有误,在宝宝的眼里你也是对的,因为你在注意
倾听他并做出了反应,而这就正是他所需要的。
这是宝宝有生以来第一次能够真正和别人对话。你先说些什么而他注意倾听。接下来,你安静地注意倾听,宝宝又说些什么作为回答。然后,你再予以回应。最后,谈话结束。
这是一次真正的对话。
宝宝还不到两个月大,也许大约还要等十个月的时间他才能够发出第一个被世界予以承认的声音,即“词汇”。
可是现在,当妈妈变得和小宝宝一样聪明和积极以后,就再也不必等待那么漫长的时间才能同他进行交流了。这是多么奇妙的解脱啊。
现在,你需要在一天之中安排许多短小的对话,并让每次对话都遵循同样的格式。比如每次都用同样的方法抱着他,坐在同一个舒服的椅子里,甚至以同样的问话开始:“你现在想跟妈妈说话吗?”
一旦宝宝明白了这是他所喜欢的跟妈妈对话的开场白,他就会变得兴奋起来,挥舞着小胳膊踢着小腿来表示他有多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