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第一阶段——观念头。
[要点]:成为思想的观看者,而不要成为思想者;独坐溪边看水流,水流人不流。
首先试试自己能不能坚持20秒钟不思考,保持大脑中没有思维。通常会发现很难做到,强迫性思维会一个接一个地来,自己很快忘了要坚持20秒这件事。
观心伊始,就是观看自己的思维、情绪,也即所谓的“妄念”——心中的念头、情绪、思想、感受、想法、观念、见解等等。尽量不加评判地看清一个个念头在心中的出现、消失,而不为之所动,只是静静地“看”。
重点是不要像平时一样,很快陷入强迫性思维中,然后一件事接一件事地联想开去,很快忘记自己在做什么。而要让自己跳出来,在高处,平静地看着另一个妄想纷飞的自己。
这个初始阶段非常重要,要花很长时间练习,二、三年的观照薰习都是有必要的。 这个阶段一定先要在静坐中修持。因为刚开始的观照力很弱,像蜡烛之光,要在密室中才能明亮发光。一旦在风雨中去,就会很快熄灭。所以,要在静坐中把基础打牢,不然在生活中很快就乱了。当然,在生活中也要尽量时时保持观照。
很多人倡言在生活中修行,都是空话,其实只是由于不甘观心修持的寂寞而已。静中尚不能念念分明,动乱的生活应对中又岂能有把握呢?待功夫精纯了,观照如阳光一般普照,也就无所谓动与静的分别了。所以,刚开始,一定要有一段专修的时间,为后面更深入的修行打下稳定的基础。
这个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让我们从惯性强大的强迫性思维中抽离出来,不再执着与认同“思想和情绪”,而时时保持清明在躬的心态。学习初步认识与管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念念分明的定力与觉醒人格。
人的一切行为无不是念头在操纵与左右。而我们从没有学习过如何去认识自己的起心动念,更谈不上去管理与控制了。因此,就形成了我们无可奈何的人生际遇。
念头(情绪、思想、感受、想法、观念、见解、性格、学识、信仰等等)会形成我们的语言和行为;而语言和行为又会形成命运。因此,观心的初步,其实就是对自己的生命的一个省思过程。
这个阶段的练习深入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内心的起心动念越来越清明,头脑好像越来越聪明了。甚至,每个念头背后的动机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对一些小的心念已经有一定的控制与转化能力,但大的情绪与动机,比如性格、观念等还是没有了解与转化的力量,因此,还需要进入下一步的练习。
观心第二阶段——观空。
佛家谓此练习为:观“一念未生前”。儒家谓:喜怒哀乐之未发。
在前一阶段的练习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越来越清晰,也有一些控制能力,而且在静坐,会发现心念的流动渐渐趋于平静而缓慢。当此时也,直观当下——前念己过,后念还未生,中间的一段“空白”境界。保持这个境界,越稳定越长久越好。当又新的念头又起以后,己过不追,继续观照“后念未起”的境界。
这个阶段很多练习观照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体验。但都不能长久,毕竟心念惯性的强大没有那么容易转变的。我曾经听很多人谈论他们“空”的体验,其实,他们只是在回忆曾经有过的电光石火般的过去经验而已。
这个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定力的重要阶段。定力是转化力的基础。没有定力,就好像一个医生只能疹断疾病,但没有办法治疗一样。同时也是更深入地洞察心性真相不可或缺的力量基础。
古人有云: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可见此阶段的修炼是何其重要了。
这个阶段也是心性修养的效果显现的开始。最明显的一个体验就是“人生如梦”。看一切都很清楚,一切都不是很真实。原来的执着开始松动,内心越来越平静。时时都能超然物外,烦恼也很快能平息下来。每天都像是在做梦一样,但是是清清醒醒地做梦。话多的人也不爱说话了,但一开口一定一言中的。洞察力比以前强了很多。精力充沛,尤其是头脑好像比以前更锐利。
性格的转变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刚烈的会变得平和,懦弱的会变得刚强,贪婪的会变得豪气,刻薄的会变得宽厚,猥琐的会变得阳光。这些转变很明显地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会有与以前熟悉的人事环境有一种疏离感。
在这个阶段的行人,不太爱热闹,喜欢独处,内心总有自得、满足与淡淡的喜悦感。当然,还有很多因人而异现象与体验。
不过,至此,行者的心稍感几分自在解脱的意趣倒是一致的。“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当然是相对于以前时时被念头缠缚的状况而言。
这个阶段要注意的是,行者为了保任“空”境而常常过于“紧”,生怕“空”跑了。往往此时,太死板,“空”而不灵,或者,由于过“紧”,反而“空”不了。此时,应该放松,或是返回到第一阶段,继续观照念头的生灭,观照力加强了,再安住于“空”境,更加稳当。切不可急功近利。
[要点]:成为思想的观看者,而不要成为思想者;独坐溪边看水流,水流人不流。
首先试试自己能不能坚持20秒钟不思考,保持大脑中没有思维。通常会发现很难做到,强迫性思维会一个接一个地来,自己很快忘了要坚持20秒这件事。
观心伊始,就是观看自己的思维、情绪,也即所谓的“妄念”——心中的念头、情绪、思想、感受、想法、观念、见解等等。尽量不加评判地看清一个个念头在心中的出现、消失,而不为之所动,只是静静地“看”。
重点是不要像平时一样,很快陷入强迫性思维中,然后一件事接一件事地联想开去,很快忘记自己在做什么。而要让自己跳出来,在高处,平静地看着另一个妄想纷飞的自己。
这个初始阶段非常重要,要花很长时间练习,二、三年的观照薰习都是有必要的。 这个阶段一定先要在静坐中修持。因为刚开始的观照力很弱,像蜡烛之光,要在密室中才能明亮发光。一旦在风雨中去,就会很快熄灭。所以,要在静坐中把基础打牢,不然在生活中很快就乱了。当然,在生活中也要尽量时时保持观照。
很多人倡言在生活中修行,都是空话,其实只是由于不甘观心修持的寂寞而已。静中尚不能念念分明,动乱的生活应对中又岂能有把握呢?待功夫精纯了,观照如阳光一般普照,也就无所谓动与静的分别了。所以,刚开始,一定要有一段专修的时间,为后面更深入的修行打下稳定的基础。
这个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让我们从惯性强大的强迫性思维中抽离出来,不再执着与认同“思想和情绪”,而时时保持清明在躬的心态。学习初步认识与管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念念分明的定力与觉醒人格。
人的一切行为无不是念头在操纵与左右。而我们从没有学习过如何去认识自己的起心动念,更谈不上去管理与控制了。因此,就形成了我们无可奈何的人生际遇。
念头(情绪、思想、感受、想法、观念、见解、性格、学识、信仰等等)会形成我们的语言和行为;而语言和行为又会形成命运。因此,观心的初步,其实就是对自己的生命的一个省思过程。
这个阶段的练习深入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内心的起心动念越来越清明,头脑好像越来越聪明了。甚至,每个念头背后的动机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对一些小的心念已经有一定的控制与转化能力,但大的情绪与动机,比如性格、观念等还是没有了解与转化的力量,因此,还需要进入下一步的练习。
观心第二阶段——观空。
佛家谓此练习为:观“一念未生前”。儒家谓:喜怒哀乐之未发。
在前一阶段的练习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越来越清晰,也有一些控制能力,而且在静坐,会发现心念的流动渐渐趋于平静而缓慢。当此时也,直观当下——前念己过,后念还未生,中间的一段“空白”境界。保持这个境界,越稳定越长久越好。当又新的念头又起以后,己过不追,继续观照“后念未起”的境界。
这个阶段很多练习观照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体验。但都不能长久,毕竟心念惯性的强大没有那么容易转变的。我曾经听很多人谈论他们“空”的体验,其实,他们只是在回忆曾经有过的电光石火般的过去经验而已。
这个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定力的重要阶段。定力是转化力的基础。没有定力,就好像一个医生只能疹断疾病,但没有办法治疗一样。同时也是更深入地洞察心性真相不可或缺的力量基础。
古人有云: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可见此阶段的修炼是何其重要了。
这个阶段也是心性修养的效果显现的开始。最明显的一个体验就是“人生如梦”。看一切都很清楚,一切都不是很真实。原来的执着开始松动,内心越来越平静。时时都能超然物外,烦恼也很快能平息下来。每天都像是在做梦一样,但是是清清醒醒地做梦。话多的人也不爱说话了,但一开口一定一言中的。洞察力比以前强了很多。精力充沛,尤其是头脑好像比以前更锐利。
性格的转变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刚烈的会变得平和,懦弱的会变得刚强,贪婪的会变得豪气,刻薄的会变得宽厚,猥琐的会变得阳光。这些转变很明显地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会有与以前熟悉的人事环境有一种疏离感。
在这个阶段的行人,不太爱热闹,喜欢独处,内心总有自得、满足与淡淡的喜悦感。当然,还有很多因人而异现象与体验。
不过,至此,行者的心稍感几分自在解脱的意趣倒是一致的。“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当然是相对于以前时时被念头缠缚的状况而言。
这个阶段要注意的是,行者为了保任“空”境而常常过于“紧”,生怕“空”跑了。往往此时,太死板,“空”而不灵,或者,由于过“紧”,反而“空”不了。此时,应该放松,或是返回到第一阶段,继续观照念头的生灭,观照力加强了,再安住于“空”境,更加稳当。切不可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