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肯定,当时项羽在乌江完全可以渡过江东,一切重头再来,如果项羽有这个夺取天下的雄心,他或许会选择渡江求生。尽管他是个有种种缺点的人,但他最闪光的是首先有真性情。因为有情,虞姬的死让他彻底失去了求生的意志,有船亦不渡。
后人因怜虞姬,谱成词曲,歌咏其事。所以曲谱中有“虞美人”一调。又相传楚地生有一种香草,花叶两两相对,人若向之唱“虞美人”曲,此草便应声自舞,又名之为“虞美人草”。因为在所有正史里都未明确提到虞姬最后葬身何处,所以几百年来成为人们猜度的一个不解之谜。现在基本上有四种说法。
(一)虞姬墓在江苏省江浦县。今天江浦县南三十里有一个“兰花乡”,在兰花乡南七里桥林镇西,还有一座“失姬桥”。相传项羽垓下突围后,达到今天江浦县的兰花乡,遇到汉兵的围追,虞姬酷爱兰花,她头插的兰花曾失落在塘埂上,从此,这塘埂附近的山坡便长满了兰花。人们就将这口塘称为兰花塘,这个地方就称为兰花乡。
(二)虞姬墓在距乌江约三百里的安徽定远县。在定远县境内,保存着十多处与项羽有关的遗址、遗迹;如相传为霸王迷路处的“霸王寨”、刘邦追及项羽处的“刘公桥”,还有“嗟虞墩”等,总之,可以寻找出项羽在此与汉军周旋的完整路线。《括地志》云:“虞姬墓在境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家也。”《先牢记》也记载:“虞姬墓,在县南六十里。”清康熙三十九年撰的《定远县志》记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山有五峰,县七十里,旧传项羽曾别于此。”定远县的虞姬墓如今已不存在,但在定远县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虞姬随项羽达到定远后自刎,葬在定远县的传说。
(三)虞姬墓在安徽和县。清道光年间撰写的《和州志》有:“美人虞姬自刎后,羽将其头系于马项下,突围骑奔,乃至一山下,原插在姬发上之兰花失落,后人变更山名为‘插花山’,山上建有庙,曰‘插花庙’,……在州北七十里阳陵山之阳……即项王虞姬也。”和县的虞姬墓有这样一个传说:虞姬自刎后,项羽不忍将其尸首丢下,便将虞姬头颅割下,挂在马头,将其身体就地掩埋后匆忙突围。项羽本想将虞姬的头颅带回江东。但到了和县阳陵山,受农夫欺骗,陷入茫茫大泽中,被汉军追上。此时他只剩二十八骑,恐突围不出,只好将虞姬的头颅葬在阳陵山南面的小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