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475贴子:6,155,942

弟子规(持续更新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弟子规》想必很多朋友都听说过,但认真研读过它的恐怕没几个吧!?《弟子规》是我国古代蒙学读本,按理说是用来给那些刚入学堂的小朋友学习的,但为什么我会把它推荐给青少年朋友呢?因为我发现如今我们的语文教材里很缺乏那些古代学子入学必学的而又对孩子健康成长非常有必要的文章的学习要求,导致现在的青少年极其缺乏对伦理道德基本的了解,以至有了如今普遍的诸如小孩子不晓得应该以及如何尊敬父母、轻许诺少践行等等不良情况的频繁出现,以至道德底线一再被突破。
记得前年在一次培训中听到过一个真实故事:一少年,他因交友不慎染上了赌博、抽烟、打架、偷窃等恶习,成了人见人恶的问题少年,若任由他这样下去恐怕这辈子就毁了,他父母实在没法子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强制他跟师学习了一年左右的弟子规,最后他竟浪子回头,做出了向父母亲友和邻里忏悔的举动,并最终走上了义务宣讲《弟子规》与自身关系的道路。加之平时耳濡目染咱东亚邻国-韩国、日本对咱老祖宗留下的优秀传统的保护和传扬的态度和程度同时反观对比我们自身,所有这些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重拾《弟子规》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已是迫在眉睫,其影响也定会是深远而有意义的。
总序
【原文】弟子规,圣人训:
【白话】为第为子有规矩,孔子圣人立教训
【句解】弟子规,顾名思义,是对弟子这一社会角色的规定,也是对于为弟为子以及为弟子者的规劝和告诫。谁告诫和规定的呢?是那些经过了为弟为子以及为弟子阶段之后而成为兄成为父的人。因为他们在为弟、子、弟子的时候,听从了为兄为父为师父的教诲,少走弯路,获得成功,故被奉为圣人。圣人根据亲身经历、人生感悟,再教训给自己的弟、子以及弟子们,对于一个家庭、家族、团队来说,无疑是一份最为宝贵的财富,有利于提升国家和民族的素质。此圣人,指孔子,因为下面的话是他在《论语·学而》中说的。


1楼2014-07-18 12:04回复
    【原文】【守孝第,次谨信】
    【白话】首先孝顺与友悌,其次谨慎与诚信。
    【句解】《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与本与!“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有孝悌之心,禽兽没有。一个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事,便被古人津津乐道。是因为人类的爱心,所以才想着禽兽也有孝顺之心。一旦在做弟子的时候,能够把孝悌之道继承了,这一生就会远于禽兽了。
    老祖宗教人孝悌,圣贤教人孝悌,儒释道三教教人孝悌,就因为这是个做人的基础。有了这个人的基础,接下来就可以做人事了。人的事情总括起来就是言语和行为,言行一致才是人的标准和德性。为了说话能够算数,能够践行,就要谨慎,不敢随便乱说。既然说了,就要算数,一定要兑现,要完成。完成不了就不要说。说了就要完成,就是诚信。弟子能够谨信,才会得到父兄、师父的真传,而父兄师父才敢把家业、使命传递给他们。


    3楼2014-07-19 12:03
    回复
      【原文】泛爱众,而亲任。
      【白话】广泛爱护众生类,并且亲近大仁慈。
      【句解】具有了人的本质,获得了人的言行,然后才能进入社会,与人交往,与国家出力。进入社会,兄弟的角色变成了上司和尊长。把亲爱孝悌父兄、师父的心扩而广之,就是“泛爱众”即《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佛教不仅提出爱众人,还要爱众生,即宇宙间所有的生命。因为只有爱护了这些生命,我们的生命才会得到爱护,便是和谐宇宙。我们得拥有更多的智慧,才能了解众生,爱护众生;还需要更大的胸怀,才能包容天下,和谐天下。于是,我们去亲近智者和仁人,陶冶德行,开启智慧,然后就是一个圣人了。
      特别提醒:
      本书每天一句持续更新中,如果等不急想先睹为快的朋友可以去淘宝 “信义书斋” 上看看哦!


      6楼2014-07-21 09:45
      回复
        【原文】泛爱众,而亲任。
        【白话】广泛爱护众生类,并且亲近大仁慈。
        【句解】具有了人的本质,获得了人的言行,然后才能进入社会,与人交往,与国家出力。进入社会,兄弟的角色变成了上司和尊长。把亲爱孝悌父兄、师父的心扩而广之,就是“泛爱众”即《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佛教不仅提出爱众人,还要爱众生,即宇宙间所有的生命。因为只有爱护了这些生命,我们的生命才会得到爱护,便是和谐宇宙。我们得拥有更多的智慧,才能了解众生,爱护众生;还需要更大的胸怀,才能包容天下,和谐天下。于是,我们去亲近智者和仁人,陶冶德行,开启智慧,然后就是一个圣人了。

        摘自《中华圣贤书:弟子规》


        11楼2014-07-21 13:56
        收起回复
          【原文】有余力,则学文。
          【白话】践行还有生育力,那就学习艺和文。
          【句解】古人的学说都是要践行的。孝、悌、瑾、信、爱、亲六种人事,都是要做的。人们在为弟、子、弟子的阶段,正是人生的训练和装备期,所以都得实践,得学着做。把这六种事业都做好了,就成了一个真正的人,兄、父、师父的责任也就完成了。
          然而,从第、子、弟子成为 兄、父、师父,还有一个关键:不仅要做一个人,还需知道为什么要做一个人以及人的一切。这就是文化的自觉和圣人身份的认同。要想做一个圣人去教训我们的弟子,就得配备另一种素质-文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决定了人。


          21楼2014-07-22 09:29
          回复
            入则孝
            【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
            【白话】父母遇事来呼唤,随口答应莫迟缓。
            【句解】人常说,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关爱儿女胜过一切,这是天性使然,《吕氏春秋·节丧》说:“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毓肌骨,性也。”回过头来,遇到危急关头,儿女也会下意识的呼唤父母。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父母呼唤儿女,有很多种情况。比如说,想念儿女了,想起什么要告诉儿女了,要喊儿女吃饭了,需要儿女帮助了,等等。但是儿女往往贪玩,到处乱跑,甚至很专注,听不见喊声,这父母就着急了,总怕孩子出什么意外,急坏了父母,子女就亏了孝道,父母喊我们,一定是为我们好,就是现在孩子们泡网吧痴迷的时候,多少父母倚门苦等,在满街痛找啊!仔细想想,父母为我们提供了一切,还得替我们操心,我们还不领情,是何心肠啊!所以,这个答应是不应该迟缓的,要想答应不迟缓,就要听得见父母的呼唤,那就不能够离开父母太远。


            23楼2014-07-24 14:03
            回复
              【原文】父母命,行勿懒。
              【白话】父母若是有使命,行动起来不偷懒。
              【句解】父母命令我们做的事情,一定是有意义的,否则他们恨不能把什么都干了,也愿意让孩子歇着。除非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让孩子劳动的,可是如果孩子好吃懒做,跟着父母还可以,离开父母呢?所以,孩子从小要手眼灵活、腿脚勤快,锻炼对自己有好处,力气一去便回来,只要跟着人父母培养起来不偷懒的习惯,将来一定不吃亏,生活也会幸福。


              25楼2014-07-25 10:17
              回复
                【原文】父母教,需敬听。
                【白话】父母若是有指教,必须恭敬倾耳听。
                【句解】“教”字的主题是“孝”,辅助是“ㄆ”即是手执棍棒传承孝道,这种“教邢”是从舜的时候兴起的,意思是要孩子们真正明白“孝的含义,那就是什么的传承,只有发扬光大了祖宗的生命,才是孝道。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就是教化、指教。孩子小,不懂事,但是父母不能不指教孩子,孩子如果知道父母指教自己其实是为了自己好,为了自己的前程,那么肯定是为了自己好,为了自己的前程,那么肯定会恭敬而听了。
                过去的孩子受到有货相对少,所以逆子也少,现在的孩子接受的外在信息太多,收到的诱惑无限,所以能够听父母字画的少了,但是,当孩子真正明白所有的诱惑都是为了掏空自己的生命和财力时,也许就会敬听父母的教诲了,可是往往到这一天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只留下深深的悔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28楼2014-07-26 22:19
                回复
                  【原文】父母责,须顺承。
                  【白话】父母若是有指责,那就顺心去受承。
                  【句解】责备跟责任紧密关联,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他人也就不可能去责备,就是因为儿女肩负有家国天下的责任,父母才会对他们求全责备,希望他们做得好,有出息,将来能够光宗耀祖,造福人类,有时父母责备错了,也还是个考验我们的机会,舜的父母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正是他们对于舜的责备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几次都差点要了他的命,但舜却从都逆来顺受,反而造就了他忍辱负重、包容天下的胸怀和能力,结果真的得到了天下。
                  如果一个人连这点责备都承受不了,如何承担得了天下呢!反过来,一个人承受的责备越大,他要肩负的责任也会越大,其实,父母责备什么倒不见得多么重要,关键是能够“顺承”责备这件事最重要,一个人能够养成顺成责备的习惯,将来在社会上一定会成就大业。


                  29楼2014-07-27 21:13
                  回复
                    【原文】冬则温,夏则清。
                    【白话】冬天让亲得温暖,夏天让亲获清凉。
                    【句解】儿女知道父母养育自己不易,便生感恩之情,会设身处地去报效父母,汉代的黄香九岁丧母,哀痛不已,只剩下父子两相依为命,家贫勤苦,事父尽孝,遇到夏天暑热,便把父亲的枕箪扇凉;冬日寒冷,他先用体温替父亲把被席暖热。这种孝心出自小资的天性,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节韵幼仪·人事父兄出事师长通行之仪》说:”夏侍父母,挥扇其旁。以清炎暑,逐蝇远翔。蚊犹可恶,勤驱无伤。维枕维箪,均要清凉,东则查衣厚薄,炉火多寡。时请增益,慎勿苟且。掩户补窗,务使风寒侵也。“其实,挥扇暖被都是小事,比起父母对子女所付出的,真不及万分之一,但就是这点孝心也足以补偿父母终生的辛劳和关爱了!
                    摘自《中华圣贤书:弟子规》


                    30楼2014-07-28 10:41
                    回复
                      【原文】晨则省,昏则定
                      【白话】早晨起来要看省,晚上睡前要安定。
                      【句解】小时候,人的腿脚灵活,要勤快,老人腿脚不便,身子重,需要照料,(《礼记·曲礼上》)就规定做弟子的礼仪:“凡为人子之礼,东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晚上睡觉前向父母问晚安,早上起来向父母请早安,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发自于人类的天性。一方面保证了子弟们不早睡晚起,养成不良习惯,一方面使父母得到关爱,同时让我们子女放心。
                      周文王做太子的时候,每天要在早、午、晚三次向父亲王季请安,父亲安了,他就面有喜色,父亲不安,他就忧愁难安,连吃的喝的,都要过问,没问题了,才会安心,以这样的孝心扩而广之去治理天下,才会开创周朝天下八百年,因为他做了表率,才有了他的的儿子周公制定礼仪,号召天下,后来的曾子就做得很好,他孝顺父母,昏定晨省,调理寒温,让父母活得很开心,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直到今天,我们还请早、中、晚安,就是从周文王那里学来的文明礼仪。
                      《社学要略》上规定:“童子每日早起,向父母前一揖,问曰:‘今夜安否?’早饭、午饭回家,见父母,揖,问曰:‘父母饮食多少?’晚上,看父母卧处,待父母睡毕而后退。”请安绝对不只是一种形式,儿女可以随时把握父母的身心状况,现在的父母没有古人那么幸福,辛苦把儿女拉扯培养大了,自己却孤苦无依地生活在远方,儿女不能当面请安,去安抚慰问父母的身心,但一封信、一个电话都会带去无限的亲爱和关怀,关键一旦发现父母不舒服,就早日就医问诊,会面去多少后悔啊!
                      摘自《中华圣贤书:弟子规》想免费阅读更多精彩文摘?那就请关注信义书斋微信公众号: 信义书斋


                      31楼2014-07-29 10:42
                      回复
                        【原文】出必告,反必面。
                        【白话】出去一定要告知,回来一定要见面。
                        【句解】此条规矩,见于《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朱子论定程董学则》:”出必告,反必面“。儿女是父母的延续,所以时刻记挂在父母的心怀,儿女出门,无论是做什么,游玩,求学,工作,经商,参军等,都会让父母牵肠挂独,萦心担心。
                        而父母担心的,只怕孩子出了什么事,往往是朝着不好的地方想,即是往坏处想,儿女如何能够安宁呢?曾参非常孝顺父母,有次他上山砍柴,家里却来了客人,母亲不知该怎么办,便咬自己的手指头,曾参突然感到心痛,觉得母亲在呼唤自己,便匆忙赶回家中,这个母亲对于儿女精神上的关联,儿女们如果时刻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父母就能把我们往好处想,会替我们加油。有父母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我们不仅会生活幸福,而且一定会事业成功。
                        《礼记·玉藻》:”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双亲上了年纪,奔跑起来不太方便,孩子最好不要到处乱跑,免得找不着。说好何时回来,就何时回来。一旦超过了约定的期限,父母就会担心,就会往不好处想了,
                        为了不让父母朝坏处想,子女就得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和那里的情况,免得父母担心,或者到了那里,也随时报告情况,让父母高兴,为儿女骄傲,把自己往好处想,其实也就是给自己增添了动力,加了油。
                        在孝顺父母,给父母请安的时候,反而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好处,回到家里了,赶紧先见父母,就会让父母少一份的担心,把自己出外的见闻和故事分享给父母听,父母会为儿女自豪,并且给与鼓励和指教。
                        摘自《中华圣贤书:弟子规》想免费阅读更多精彩文摘?那就请关注信义书斋微信公众号: 信义书斋


                        33楼2014-07-30 10:24
                        回复
                          哦,挺好


                          36楼2014-07-30 10:47
                          回复


                            37楼2014-07-30 10:47
                            回复


                              38楼2014-07-30 1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