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仑》到《沧海》看凤歌之“乱象”及〈沧海〉之结局
小说的结局,没有最好,也没有更好,只有作者写的一个。但是在作者心中,小说的结局甚至情节都可以有无数个。就如一句老的西方谚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所以,也就出现了无数的小说的续写,甚至会有作者自己写自己小说的续。但续有什么好的吗?甚至有时候对于小说的为了成系列,千百年了还要找一个另一个小说的人或故事当作背景,我都觉得都有画蛇添足之嫌。
结束了,就是结束了。死了就是死了。如〈昆仑〉的结局,其实从那时的环境看,客观上梁萧生存的希望不大,但是如我之一批读者一定是希望他能活下来。于是,当〈沧海〉出来时,以〈昆仑〉的故事做为背景之一,很多〈昆仑〉中本不必交待的,或被默认有了交待的却又要重新交待了。所以,〈昆仑〉的结局不在〈昆仑〉里而在〈沧海〉里。那么,〈沧海〉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子?
看到吧里的好多吧友也在提出这样的问题甚至有人设想相关的结局。说实话,我是真的不知如何来设想这样的结局。但是,如果“山海经”要写成一个系列的话,那么我个人认为,沧海的结局更多的还要考虑“经”的需要。
这一点上,其实金庸系列做的是比较成功的——〈射〉与〈神〉。
金庸的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命运,甚至情节上有很多的关联关系,甚至可以说神就是射的续。但是可喜的是两部作品在人物命运的设定上,没有出现大的硬伤,基本作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我想一个重要的因素不是金大侠在写〈射〉时就想到了〈神〉。而是金大侠在武侠创作上一个很好的思想立脚点是“过犹不及”。在金大侠的作品中,基本没有极恶与极善,极好与极坏,这样的区分,在行文上总是留有余地。这为文章的继续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反观《昆仑》有人提出模仿的痕迹明显。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无可厚非。每个作家的成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金庸的作品就是武侠小说的《圣经》,学习是很正常的。但是,能在学的过程中有所创新,这是最终的目的。在这一点上,《昆仑》做的很好。其一改之前武侠小说在武功上依托“阴阳五行之说为本”的表象,一改“武功诗词化”的表现形式,大胆地以“数术”为基本来演化“阴阳五行”等万物,走了一条“釜底抽薪”般的创新之路,是很成功的。并且以此为本,在《沧海》里完成了凤歌武侠体系的一个基本“武功体系”的构建。
但是,《昆仑》在情节的延续性上与金庸的作品相比,却是明显地表现出了凤歌的功力不足。这种延续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原书的章节间的连续,表现了行文拖遝,冲突不集中,使一部分读者产生了无法蹴读的障碍的问题,这对于武侠来说是很严重的问题;二、就是在系列的的连贯上,会给人“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印象,这就是为续而续的结果——不得不改变上部作品中本是要模糊处理的东西。这就好比在《飞狐外传》(好像是)非要再来个“外传”给比武的胡蜚和苗人凤一个结果一样。
并且,我们看到《昆仑》里本以“术数”为本的武功,到了《沧海》里完全变成了对“五行”元素的利用。(因为凤歌也写科幻,虽然科幻作品不出名,我真怀疑是不是科幻写多了,思路没转过来)而《沧海》里人物的本领还要在表现上高出《昆仑》N多,甚至到了质的提高——《沧海》里的人物已经能操控某一种自然界的介质。
我想,“术数”的终极是科学,科学的终极是“魔法”。因为科学研究的是自然,是人对自然的掌控和利用,而魔法就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的高级利用和掌控。但是《沧海》实在是进步的太快了。而且高手反而不是术数高手(这与《昆仑》里是相反的)而是对所谓天道的理解,那么这个方向本身就与《昆仑》完全不同,可以说形式上虽与《昆仑》在体系上是一至的但实质上是不同的。
不过,这种矛盾也同样在《昆仑》中有所体现,梁萧的“鲸吸功”什么的是对鲸的模仿,但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谐之道”的初级表现。但到底那一方面是主流呢?
虽然可以说以“数术入道”却未免有点“玄之又玄”的味道。所以,《昆仑》里即已表现出了这种中国式的“人与自然”观念与西方的“科学”观的冲突。
不过从《沧海》里以追求民主的思禽先生开场来看“科学”与“民主”是凤歌在这两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一个主题。但是又由于作者本身所处的国度和本身的文化背景导致这种原定的“基础”在实际写作中有所松动,尤其在《沧海》里甚至已完全推翻了在《昆仑》里本想创造的以“科学”为本的“武功”。但是,《沧海》里又有一个终极武器(想来很可笑,不知道还以为是原子弹,在那个年代提出这样的一个武侠思路,非寻宝、武功之类,有点太不可思异),这个终极武器不会是仙丹一类吧,那就是“科学产物”这又与《沧海》里的武功路数不太一样。
所以,从以上诸点来看,凤歌的思路是较乱的。在这种乱的基础上来谈论《沧海》的结局,真是从何下手?(本贴本来是要专写《沧海》结局的分析可是写来写去,发现好多问题,只好到此作罢,不知如何去写了)
小说的结局,没有最好,也没有更好,只有作者写的一个。但是在作者心中,小说的结局甚至情节都可以有无数个。就如一句老的西方谚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所以,也就出现了无数的小说的续写,甚至会有作者自己写自己小说的续。但续有什么好的吗?甚至有时候对于小说的为了成系列,千百年了还要找一个另一个小说的人或故事当作背景,我都觉得都有画蛇添足之嫌。
结束了,就是结束了。死了就是死了。如〈昆仑〉的结局,其实从那时的环境看,客观上梁萧生存的希望不大,但是如我之一批读者一定是希望他能活下来。于是,当〈沧海〉出来时,以〈昆仑〉的故事做为背景之一,很多〈昆仑〉中本不必交待的,或被默认有了交待的却又要重新交待了。所以,〈昆仑〉的结局不在〈昆仑〉里而在〈沧海〉里。那么,〈沧海〉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子?
看到吧里的好多吧友也在提出这样的问题甚至有人设想相关的结局。说实话,我是真的不知如何来设想这样的结局。但是,如果“山海经”要写成一个系列的话,那么我个人认为,沧海的结局更多的还要考虑“经”的需要。
这一点上,其实金庸系列做的是比较成功的——〈射〉与〈神〉。
金庸的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命运,甚至情节上有很多的关联关系,甚至可以说神就是射的续。但是可喜的是两部作品在人物命运的设定上,没有出现大的硬伤,基本作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我想一个重要的因素不是金大侠在写〈射〉时就想到了〈神〉。而是金大侠在武侠创作上一个很好的思想立脚点是“过犹不及”。在金大侠的作品中,基本没有极恶与极善,极好与极坏,这样的区分,在行文上总是留有余地。这为文章的继续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反观《昆仑》有人提出模仿的痕迹明显。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无可厚非。每个作家的成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金庸的作品就是武侠小说的《圣经》,学习是很正常的。但是,能在学的过程中有所创新,这是最终的目的。在这一点上,《昆仑》做的很好。其一改之前武侠小说在武功上依托“阴阳五行之说为本”的表象,一改“武功诗词化”的表现形式,大胆地以“数术”为基本来演化“阴阳五行”等万物,走了一条“釜底抽薪”般的创新之路,是很成功的。并且以此为本,在《沧海》里完成了凤歌武侠体系的一个基本“武功体系”的构建。
但是,《昆仑》在情节的延续性上与金庸的作品相比,却是明显地表现出了凤歌的功力不足。这种延续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原书的章节间的连续,表现了行文拖遝,冲突不集中,使一部分读者产生了无法蹴读的障碍的问题,这对于武侠来说是很严重的问题;二、就是在系列的的连贯上,会给人“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印象,这就是为续而续的结果——不得不改变上部作品中本是要模糊处理的东西。这就好比在《飞狐外传》(好像是)非要再来个“外传”给比武的胡蜚和苗人凤一个结果一样。
并且,我们看到《昆仑》里本以“术数”为本的武功,到了《沧海》里完全变成了对“五行”元素的利用。(因为凤歌也写科幻,虽然科幻作品不出名,我真怀疑是不是科幻写多了,思路没转过来)而《沧海》里人物的本领还要在表现上高出《昆仑》N多,甚至到了质的提高——《沧海》里的人物已经能操控某一种自然界的介质。
我想,“术数”的终极是科学,科学的终极是“魔法”。因为科学研究的是自然,是人对自然的掌控和利用,而魔法就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的高级利用和掌控。但是《沧海》实在是进步的太快了。而且高手反而不是术数高手(这与《昆仑》里是相反的)而是对所谓天道的理解,那么这个方向本身就与《昆仑》完全不同,可以说形式上虽与《昆仑》在体系上是一至的但实质上是不同的。
不过,这种矛盾也同样在《昆仑》中有所体现,梁萧的“鲸吸功”什么的是对鲸的模仿,但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谐之道”的初级表现。但到底那一方面是主流呢?
虽然可以说以“数术入道”却未免有点“玄之又玄”的味道。所以,《昆仑》里即已表现出了这种中国式的“人与自然”观念与西方的“科学”观的冲突。
不过从《沧海》里以追求民主的思禽先生开场来看“科学”与“民主”是凤歌在这两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一个主题。但是又由于作者本身所处的国度和本身的文化背景导致这种原定的“基础”在实际写作中有所松动,尤其在《沧海》里甚至已完全推翻了在《昆仑》里本想创造的以“科学”为本的“武功”。但是,《沧海》里又有一个终极武器(想来很可笑,不知道还以为是原子弹,在那个年代提出这样的一个武侠思路,非寻宝、武功之类,有点太不可思异),这个终极武器不会是仙丹一类吧,那就是“科学产物”这又与《沧海》里的武功路数不太一样。
所以,从以上诸点来看,凤歌的思路是较乱的。在这种乱的基础上来谈论《沧海》的结局,真是从何下手?(本贴本来是要专写《沧海》结局的分析可是写来写去,发现好多问题,只好到此作罢,不知如何去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