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攻宋之战
蒙古蒙哥汗三年至九年(南宋宝佑元年至开庆元年,1253—1259年),在蒙宋战争中,蒙哥汗统军攻宋实施战略大迂回的作战。
1251年,蒙哥继承汗位后,首先平定了定宗后及太宗皇孙失烈门的反叛,巩固了统治地位。继而着手进行攻宋的准备,在临近南宋边境地区建立屯驻基地。在四川方向,蒙古军于沔州(今陕西略阳)、利州(今四川广元)筑城,在白龙江一线发展屯田;在荆襄方向,置河南经略司,在唐(今河南唐河)、邓(今属河南)、嵩(今河南嵩县)、汝(今河南汝南)等州屯田,驻军唐、邓,修复枣阳(今属湖北)、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西)等城;在两淮方向,于蔡(今河南汝南)、息(今河南息县)、亳(今河南亳县)、颍(今河南阜阳)等州屯田,驻军于亳、颍等州。
南宋经与窝阔台时期蒙古军作战,深知蒙古骑兵善驰突、野战的特点,逐渐形成守长江上游以固其下游,守汉、淮以蔽长江的防御方针。四川战区,宋将余玠采取守点控面的防御措施,先后建立了以重庆为中心,以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钓鱼山上)为屏蔽和支柱,以长江为依托,以岷江、嘉陵江、涪江、渠江旁新建的山城为骨干的纵深梯次防御(参见余玠防蜀之战)。荆湖战区,宋安抚制置大使孟珙招兵置军,加强江陵、襄樊(今属湖北)、鄂州(今武汉武昌)的守备,大兴屯田,为阻止蒙古军过夔门沿江东进,实行三层防御部署。江淮战区,宋在军事重镇和要点加筑城寨,增兵守备,并于城寨百里以内,三里一沟、五里一渠,以遏制蒙古骑兵长驱奔袭。同时还造轻捷战船,以水、步混编组成游击军,屯戍长江中,拟随时应援。
蒙哥鉴于缺少水军,难越长江天险,遂采取战略大迂回,从翼侧及侧后攻宋。蒙哥汗二年(1252年)七月,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军征大理(今属云南)。三年九月,忽必烈率军至忒剌(今甘肃迭部县达拉沟)分兵三路南进,兀良合台率西路军,沿晏当路(今四川阿坝草原),经吐蕃境入云南;宗王抄合、也只烈率东路军经茂州(今四川茂汶)趋会川(今四川会理西),以作牵制;忽必烈率中路军,经满陀城(今四川汉原北)渡大渡河,取古清溪道南下,穿行1000公里山谷,于十一月进至金沙江畔。十二月初,东、中路军先后渡过金沙江,与西路军会师于龙首关,合力攻击,全歼大理军主力,于十二月十五日,占领大理城。四年春,忽必烈留兀良合台继续作战,自率一部兵返回。秋,兀良合台军攻占善阐(今昆明),俘国王段兴智。五年,在段兴智的协助下,征降未附诸部,占领大理全境(参见忽必灭大理之战)。
蒙哥汗六年春,兀良合台偕段兴智向蒙哥汗献大理图。六月,蒙哥汗鉴于对宋的侧后包围已经完成,遂以宋囚使为名,决定由两翼攻宋。右翼,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帖哥火鲁赤、带答儿自利州、兴元(今陕西汉中)南北对进夹攻四川;左翼,命宗王塔察儿、驸马帖里垓攻宋两淮。右翼北路军帖哥火鲁赤、带答儿沿嘉陵江、渠江南下,于十一月进抵重庆附近地区。右翼南路兀良合台率军于九月击乌蒙(今云南昭通),趋石门(今四川高县西北),十月,破秃刺蛮三寨,于马湖江击败宋军,得船200艘,改道东进。循大江南岸,水陆并进,至重庆转向北进,十二月达合州(今四川合川)附近,与帖哥火鲁赤、带答儿部军会师。次年正月,三路大军先后原路返回(参见蒙古攻四川之战)。左翼塔察儿率军至东平(今属山东),因军纪不严,掠民羊豕,被蒙哥遣使问罪,攻宋未有成效。
蒙哥汗七年春,蒙哥汗为消耗南宋实力,再次命诸王、众将出师攻宋。右翼,命都元帅纽璘攻掠东川;命万户刘黑马、夹谷龙古带攻西川。左翼,命塔察儿攻荆襄。右翼:纽璘率军自利州经大获山(今四川阆中东北),出梁山军(今四川梁平),直抵夔门(今四川奉节瞿唐峡);刘黑马、夹谷龙古带一举攻占成都。次年春,宋四川制置使蒲择之率军围成都。纽璘还军至合州,趋成都赴援,于箭滩渡(今四川遂宁东涪江渡口),击败宋军阻击,长驱入成都。后在蒙古援军配合下,击败围成都宋军,攻占成都府治所云顶山城(今四川金堂南),西川州县相继降附(参见纽粦攻四川之战)。左翼;塔察儿率10万骑攻襄阳、樊城,围樊城七日不克,率军返回。
蒙古蒙哥汗三年至九年(南宋宝佑元年至开庆元年,1253—1259年),在蒙宋战争中,蒙哥汗统军攻宋实施战略大迂回的作战。
1251年,蒙哥继承汗位后,首先平定了定宗后及太宗皇孙失烈门的反叛,巩固了统治地位。继而着手进行攻宋的准备,在临近南宋边境地区建立屯驻基地。在四川方向,蒙古军于沔州(今陕西略阳)、利州(今四川广元)筑城,在白龙江一线发展屯田;在荆襄方向,置河南经略司,在唐(今河南唐河)、邓(今属河南)、嵩(今河南嵩县)、汝(今河南汝南)等州屯田,驻军唐、邓,修复枣阳(今属湖北)、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西)等城;在两淮方向,于蔡(今河南汝南)、息(今河南息县)、亳(今河南亳县)、颍(今河南阜阳)等州屯田,驻军于亳、颍等州。
南宋经与窝阔台时期蒙古军作战,深知蒙古骑兵善驰突、野战的特点,逐渐形成守长江上游以固其下游,守汉、淮以蔽长江的防御方针。四川战区,宋将余玠采取守点控面的防御措施,先后建立了以重庆为中心,以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钓鱼山上)为屏蔽和支柱,以长江为依托,以岷江、嘉陵江、涪江、渠江旁新建的山城为骨干的纵深梯次防御(参见余玠防蜀之战)。荆湖战区,宋安抚制置大使孟珙招兵置军,加强江陵、襄樊(今属湖北)、鄂州(今武汉武昌)的守备,大兴屯田,为阻止蒙古军过夔门沿江东进,实行三层防御部署。江淮战区,宋在军事重镇和要点加筑城寨,增兵守备,并于城寨百里以内,三里一沟、五里一渠,以遏制蒙古骑兵长驱奔袭。同时还造轻捷战船,以水、步混编组成游击军,屯戍长江中,拟随时应援。
蒙哥鉴于缺少水军,难越长江天险,遂采取战略大迂回,从翼侧及侧后攻宋。蒙哥汗二年(1252年)七月,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军征大理(今属云南)。三年九月,忽必烈率军至忒剌(今甘肃迭部县达拉沟)分兵三路南进,兀良合台率西路军,沿晏当路(今四川阿坝草原),经吐蕃境入云南;宗王抄合、也只烈率东路军经茂州(今四川茂汶)趋会川(今四川会理西),以作牵制;忽必烈率中路军,经满陀城(今四川汉原北)渡大渡河,取古清溪道南下,穿行1000公里山谷,于十一月进至金沙江畔。十二月初,东、中路军先后渡过金沙江,与西路军会师于龙首关,合力攻击,全歼大理军主力,于十二月十五日,占领大理城。四年春,忽必烈留兀良合台继续作战,自率一部兵返回。秋,兀良合台军攻占善阐(今昆明),俘国王段兴智。五年,在段兴智的协助下,征降未附诸部,占领大理全境(参见忽必灭大理之战)。
蒙哥汗六年春,兀良合台偕段兴智向蒙哥汗献大理图。六月,蒙哥汗鉴于对宋的侧后包围已经完成,遂以宋囚使为名,决定由两翼攻宋。右翼,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帖哥火鲁赤、带答儿自利州、兴元(今陕西汉中)南北对进夹攻四川;左翼,命宗王塔察儿、驸马帖里垓攻宋两淮。右翼北路军帖哥火鲁赤、带答儿沿嘉陵江、渠江南下,于十一月进抵重庆附近地区。右翼南路兀良合台率军于九月击乌蒙(今云南昭通),趋石门(今四川高县西北),十月,破秃刺蛮三寨,于马湖江击败宋军,得船200艘,改道东进。循大江南岸,水陆并进,至重庆转向北进,十二月达合州(今四川合川)附近,与帖哥火鲁赤、带答儿部军会师。次年正月,三路大军先后原路返回(参见蒙古攻四川之战)。左翼塔察儿率军至东平(今属山东),因军纪不严,掠民羊豕,被蒙哥遣使问罪,攻宋未有成效。
蒙哥汗七年春,蒙哥汗为消耗南宋实力,再次命诸王、众将出师攻宋。右翼,命都元帅纽璘攻掠东川;命万户刘黑马、夹谷龙古带攻西川。左翼,命塔察儿攻荆襄。右翼:纽璘率军自利州经大获山(今四川阆中东北),出梁山军(今四川梁平),直抵夔门(今四川奉节瞿唐峡);刘黑马、夹谷龙古带一举攻占成都。次年春,宋四川制置使蒲择之率军围成都。纽璘还军至合州,趋成都赴援,于箭滩渡(今四川遂宁东涪江渡口),击败宋军阻击,长驱入成都。后在蒙古援军配合下,击败围成都宋军,攻占成都府治所云顶山城(今四川金堂南),西川州县相继降附(参见纽粦攻四川之战)。左翼;塔察儿率10万骑攻襄阳、樊城,围樊城七日不克,率军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