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社会已经离不开法治,照理说法治应该受到广泛支持的。可是我想错了,法治竟然受到了很多强烈的攻击,其中不少来自知识分子,令我十分吃惊。
大家对法治的偏见很多是因为商鞅,我在贴吧里看到了许多对商鞅的骂声,他们旁征博引了许多古言。司马迁说商鞅“好刑名学”、“刻薄寡恩”,刘向言其“秦法严苛,动辄触法”,更有《商君书》为证,有“弱民”、“重罚轻赏”之词……凡此种种,商鞅可谓罪恶昭昭了?!
我想批判商鞅的人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受汉武帝刘彻大一统“独尊儒术”的思想的汉朝学士,譬如司马迁和刘向,还有后朝的儒家士子,司马光、苏轼等等,这些人深受儒家王道思想,说得不好听他们是“腐儒”,他们还会使用篡改历史的手法,以攻击他们的对敌,商鞅就是这样被他们描写成一个酷吏;第二种是受第一种人(腐儒)影响,盲目相信史书(当然,是带个人偏见、有虚构成分的史书),我们不能说他们有错,只能说他们头脑简单;第三种是那些拥有利益的人,这种人也是最可怕的人。
除了对商鞅的批判,还有很多是对王安石的批判,王安石变法是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大变法,与之不同的是王安石变法失败了,王安石“青苗法”的政策使得百姓承受巨额赋税,遭致灾害。
于是有人有理由攻击法治了,说法家统治者利用法律,剥削人民。王安石的法治失败是事实,但是我想说,王安石的失败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第一,王安石的政策本身没有问题,其出发点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充盈国库,但是事与愿违,“青苗法”在基层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法律形同虚设,这能说是法治吗?第二,与王安石同朝的苏轼、欧阳修都是有城府的人,在变法过程中掣肘王安石;第三,也是最关键,王安石虽然是法家,却不是法治派,而是势治派,对法律执行就没有那么彻底,说到底还是有相当多人治的成分,他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
在今天,法治的推行还是阻力重重,这个阻力的主力便是那些利益派。法治最终目的是依法治国,上至领袖、下至人民、大到行政、小到行为,都有法可依、执法严明,这是那些利益派不愿意看到的,这也正是为什么他们要污蔑商鞅。
今天改革中的中国与当年商鞅刚刚接受的秦国有些许相似。秦国有老氏族,对于秦国来说,老氏族是半个秦国,是秦国的支柱之一。今天中国的利益派也是这样,他们在腐蚀中国的同时也支撑着中国。
但这不是中国可以放弃法治的理由,我们应该拆掉利益派这根腐朽的支柱,换上更坚韧、更安全的法治支柱。
@Empir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