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2 江南道教全真嗣龙门派
清初,经王常月阐扬后,全真教龙门派在康、雍、乾时期出现中兴盛世,遍及大江南北。其中,龙门派第十一代闵一得,凭借教理及著作的显赫成就,最为著名。
闵一得(1758-1836)修道经历丰富,历吴楚燕赵,足迹半天下。“三教同修”,“以儒释之精华诠道家之元妙”。辑撰《古书隐楼藏书》,以内丹为主,收道书三十余种。他被尊为启龙门方便法门全真龙门嗣派之祖,在江浙一带影响颇大。

闵一得的生平与师承
闵一得:名苕敷,字辅之,一字小艮,号懒云,又自称闵真仙、金盖山人、发僧际莲氏。世为吴兴(现湖州)望族,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二月初二。父大夏举于乡,授河南息县令,寻改教谕余杭。
在桐柏山时,闵一得师从高东篱(高清昱,龙门第十代传人)学习导引术。数年后,长大的闵一得因此皈依龙门,派名一得。大病初愈后,归家读书,研究性理,不为科举。长成大人后,听从父命,入赀为州司马,服官滇南。不到一年,因为父亲去世而归家,从此不再入仕。
其师高东篱卒于1768年,闵一得遵师遗嘱,从其师兄沈一炳(号轻云)为师。后来,沈轻云卒于1786年,闵一得因此离开桐柏山,出访各地名胜,遍历吴、楚、燕、赵,足迹半天下。先后遇金怀怀(王清楚)、白马李(李清纯)、李蓬头等龙门道士,与往复讲论,多所契合。乾隆五十五年(1790),携带王常月所传的大戒书,去拜访云南鸡足山的鸡足道者(黄守中),道者传授给他西竺斗法,止宿三月,归家编纂《大梵先天梵音斗咒》共十部,一共有十二卷刊流传于世,因此被世人奉为西竺心宗。
此后,闵一得隐居金盖山,并继承沈轻云之位,主持金盖山教务。除闭关修道、著述、讲学外,闵一得还往来江浙一带,随缘启迪,从缙绅之士乃至胥吏仆舆,无一不钦佩其风范,有很多人还想拜师学艺。因此,闵一得于是开始修炼龙门方便之法,三教同修,于道光十六年(1836)卒,享年七十九岁。

清初,经王常月阐扬后,全真教龙门派在康、雍、乾时期出现中兴盛世,遍及大江南北。其中,龙门派第十一代闵一得,凭借教理及著作的显赫成就,最为著名。
闵一得(1758-1836)修道经历丰富,历吴楚燕赵,足迹半天下。“三教同修”,“以儒释之精华诠道家之元妙”。辑撰《古书隐楼藏书》,以内丹为主,收道书三十余种。他被尊为启龙门方便法门全真龙门嗣派之祖,在江浙一带影响颇大。

闵一得的生平与师承
闵一得:名苕敷,字辅之,一字小艮,号懒云,又自称闵真仙、金盖山人、发僧际莲氏。世为吴兴(现湖州)望族,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二月初二。父大夏举于乡,授河南息县令,寻改教谕余杭。
在桐柏山时,闵一得师从高东篱(高清昱,龙门第十代传人)学习导引术。数年后,长大的闵一得因此皈依龙门,派名一得。大病初愈后,归家读书,研究性理,不为科举。长成大人后,听从父命,入赀为州司马,服官滇南。不到一年,因为父亲去世而归家,从此不再入仕。
其师高东篱卒于1768年,闵一得遵师遗嘱,从其师兄沈一炳(号轻云)为师。后来,沈轻云卒于1786年,闵一得因此离开桐柏山,出访各地名胜,遍历吴、楚、燕、赵,足迹半天下。先后遇金怀怀(王清楚)、白马李(李清纯)、李蓬头等龙门道士,与往复讲论,多所契合。乾隆五十五年(1790),携带王常月所传的大戒书,去拜访云南鸡足山的鸡足道者(黄守中),道者传授给他西竺斗法,止宿三月,归家编纂《大梵先天梵音斗咒》共十部,一共有十二卷刊流传于世,因此被世人奉为西竺心宗。
此后,闵一得隐居金盖山,并继承沈轻云之位,主持金盖山教务。除闭关修道、著述、讲学外,闵一得还往来江浙一带,随缘启迪,从缙绅之士乃至胥吏仆舆,无一不钦佩其风范,有很多人还想拜师学艺。因此,闵一得于是开始修炼龙门方便之法,三教同修,于道光十六年(1836)卒,享年七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