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招安,宋江可能真是在为梁山兄弟们谋出路,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坑害兄弟。梁山泊就那么点大,王伦时期仅有七八百人,到宋江时期已经以万计数。梁山泊土地面积实在小得可怜,大家又不种地,只有靠劫掠富户庄园以及官府钱仓粮库获得经济来源,梁山或主动或被动,不断地打仗、壮大,看似得意上升,实则是一种滚雪球式的恶性循环。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喽啰们无法组建家庭,梁山也无法自成一个小社会)和经济(人多地少,不事耕作生产)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的确难以为继。 从领导层来说,众好汉心猿意马,看似一派和气,实则派系有别,志向也各有不同,好汉们身份背景相差悬殊,平时说话只怕很难说到一起,多数人上山时并无交集,后来也多半是口头称兄道弟而已。好汉中有三分之一是朝廷旧公务员、降将,他们打心里是不愿久在梁山的。梁山是避世之所,但并非和平安逸的世外桃源,却是一个巨大的军营,没人可以随意下山活动、溜达,人身自由被限制不说,还得频频舍命打仗。毕竟是朝廷重犯,带罪苟存,这生活岂能比得上当初做平民时。与旧公务员、降将一样,那些被软硬兼施坑上山的一些人(卢俊义、金大坚、萧让等)也是心存不甘,想做回良民。可以说,宋江主张招安是有相当的民意基础的,否则也不会在吴用、林冲等老干部的反对下最终成功。有人会说梁山可以攻击宋廷,取而代之,那只是痴人说梦。脱开八百里水泊的地利优势,梁山的军事实力远不能与宋廷的百万禁军抗衡。何况北宋末年宋朝的外忧内患十分严重,宋江毕竟是个读书人,知道一来抗衡不过宋廷,二来在那个外族虎视眈眈的特殊时期,内战只能落得个国破的下场,打小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熏陶的宋江不会不知道这一点。 可悲的是宋江的心思不仅在当时没人能够领会(毕竟梁山识字的人本来就少,有远虑者更是少见,不禁深感宋江之孤独),后来也一直有人诟骂,说他出卖兄弟求一己荣华、腹黑、卑鄙之类的。在郓城时,宋江便能散播钱财给那些平头百姓,而并不是有目的性地散给那些“潜力股”“好兄弟”,其从善之心不容置疑。在黄门山时遇到欧鹏等人带着三五百喽啰拦路,宋江、李逵、戴宗、晁盖、花荣五人加从伴多不过数十人,为保全大家性命,宋江“挺身而出,跪在地下。”求饶。书中还有几处宋江求饶的描述,有人说他不硬气,猥琐怕死,但我更愿说宋江是识大局,知大体,如果宋江每逢劫难像李逵、花和尚、武松一般硬气,恐怕早就挂了无数遍。 有人说70回后的水浒文笔相对粗糙,故事乏味,这是真的。但却不能粗暴砍去,因为施公最初给该书起名《忠义水浒传》,砍去后面部分,“忠”字从何谈起,招安也并非是宋江不义,却恰恰反映出了他的苦心孤诣,其目的是为大家谋出路,事与愿违,但终究不负这个“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