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news:那像现在艺术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在这些展览的过程中,您与艺术家是怎样的合作关系?与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朱其:变化肯定是有的。比如说在98年以前,你可以找一个艺术家,他会有很多很好的作品等待你去挑选。你要做一个比较好的展览,会有很多艺术家,包括一些非常好的艺术家愿意参加。并且,他会有酝酿了好几年的方案,好几年积累的作品让你挑选。而最近这些年,很多艺术家告诉你我没有作品,首先告诉你没有作品,因为都卖得很好。做装置艺术的艺术家,他在外面的邀请不断,所以不是说两年前已经有一个方案到现在没有做,可以在你这个展览上做;而往往是说我今年没有时间,或者我上半年没有时间,已经有好多邀请了。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因为现在很多艺术家是画廊的签约艺术家,你要做展览的话,可能有些画廊不让艺术家随便参加展览,你还得与画廊谈判。还有最近几年的大部分民间的展览都是在画廊或者私立美术馆举办,资金也是这些画廊出的,这些画廊大部分会有一些商业要求,比如说参展艺术家的作品能不能让他代理销售,这样的话就得和艺术家商量,艺术家说得与签约画廊商量,签约画廊说你只能展览不能卖作品。那么做展览的画廊就不干了,为什么我投资展览却不能卖你的作品?只给你展览作品那不是替别的画廊做宣传吗?这些问题可能在最近几年比较突出。
Artnews:作为策展人,您现在办展览从展览中拿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以前你和艺术家的合作是没什么利益的,现在市场好了,你在中间处于怎样的角色呢?
朱其:首先,现在展览越来越没有太大的意义,为什么说没有太大的意义呢?首先很多展览不是说最近几年大家有一个探索的成果,没有一个集中展示的机会,国家也不支持,自己想办法展出来见证历史。西方人选择展览的标准和我们也不一样,因此,那时候你做展览就有一些特别的意义,它是民间独立的东西,它与西方的标准也不一样,在发出一种不同的声音,虽然不能在世界各地传播,但是在中国的艺术圈大家还是觉得非常有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从这个展览中你可以看到最近几年认真的探索历程。今天展览最大的问题是你没有好的作品,随着商业化,很多好的艺术家忙着做定单,一些新的艺术家可能稍微崭露头角,很快也开始做定单了。你几乎找不到一些经过几年沉淀的,深思熟虑的一些作品,这可能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第二,展览在今天,如果是以画廊这个平台为主的话,展览已经快成为一种展销会了。因为展览当然要找一个主题,那这个主题可能不是像以前要酝酿好多年才能确定,他的作品都是大家匆忙凑在一起的,很多画廊投资做展览的目的就是为了做销售。可能有一小部分画廊愿意做不挣钱的展览,作为他的开馆展,或者作为今年树立形象的展览,但是也不可能一年七、八个展览全部不挣钱。
第三个方面,现在策展人太多了,像798,加上草场地、酒厂,整个北京就开了300多家画廊,大量的展览,类似于展销会。这么多展览就有很多名义上的策展人,其中很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策展人,这些年很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加入做策展人,拉到一笔钱,就凑了一个展览。因为真正的策展人,他应该先是一个批评家,能够对最近几年艺术进行回顾,能提出看问题的角度,也能够找出一些被埋没的优秀艺术家,但是这类展览近些年根本就看不到,你更多的看到的是一群人的作品,在不断的拆分组合,就是我们说的“搬砖头”。这个作品从A画廊搬到B画廊,从B画廊搬到C画廊,先是ABCD组合,然后是AHF组合,后来是BDK组合,没有任何新的意义。所以看最近三年,看展览的投资也好,看展览的布置效果也好,从展览的规模看也好,可能确实超过了十年前很多。但是问题更多,很多展览可能一个星期以后就没有人再谈,可能三天以后就没有人再关心这个事情了。不像十几年以前,你做一个展览,可能第二年都不会有类似的展览,可能他做展览的条件很差,但一个展览要谈两年,大家不断的在谈这个事。今天可能一个展览一个星期以后就消失了。所以这种繁荣,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当然我也不能说这种繁荣没有意义,肯定是有意义的,作为一个画廊体系,像798给社会提供一个美术展示平台,一个周末文化菜单,免费进行一种公众艺术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最近几年从学术的角度说,可能大部分的展览都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