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闽南语 闽南语是跨省跨国的古汉语,它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福建南部一隅。在中国国内,成片的较大的通行区域,就包括传统上的闽南地区(泉州、漳州、厦门)、龙岩市部分地区、尤溪县部分地方和大田县,广东的潮汕地区、海陆丰、雷州半岛,以及台湾、海南两岛。另外,福建几乎全省各地,还有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四川、江苏等地均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闽南方言岛。至于国外,以东南亚为主,各华人社区大都以闽南话为母语。估计全世界的闽南语使用者(广义),在8000万——1亿2千万之间。
2.河洛语,闽南语的雅称。闽南以外的闽南语,大多是闽南人向外迁徙而形成的,故传统上一概冠之以“闽南语”。但时至今日,闽南三角以外的闽南人口,已经远远超过了闽南本土,闽南文化的中心也既在闽南也在台湾。“闽南”一词,显然已经不能概括所有闽南族群的特征。比如海南,距离闽南本土相当遥远,本土化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与闽南本土的交流,也不如其他闽南人住区紧密,用“闽南语”称呼海南人的母语不是很妥当。有鉴于此,为统和所有闽南族裔的族群感情,新名词的起用,势在必行。由于闽南人的祖先大多来自中原的河洛地区,外人多把闽南人称为“河洛郎”,在文献里“河洛郎”并不是什么新词,因此,传统上的“闽南语”一词,渐渐被“河洛语”取代。这个名词的运用,最先是发生在台湾岛上。近年来,随着“河洛意识”的觉醒,以及海峡两岸河洛语区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启动,“大河洛主义”、“泛河洛主义”也从台湾本岛渐次向各河洛语区传布开来。因此,重新考量“闽南语”在汉语中的地位的呼声,日见高涨。发声者以青年学者居多,主张以“河洛语”替代“闽南语”的称呼,成立“河洛语区”,河洛语(闽南语)与吴语、粤语、客家语、福州话、莆田话等并列为中国六大古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