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光线中,出现一双黑漆漆的粗糙的手,看的出来,这是一双男人的手;他一只手握着一只鞋子,另一只手开始静静地穿针引线;那只鞋子真的很破烂,看起来那么脏那么恶心,而且还露那么大一窟窿;男人的针线活也不是很熟练,每次下针的距离长短不一,所以当缝到那个大窟窿的时候,他不得不停顿了一下……
影片开头的这组镜头让我感到紧张。因为我知道眼前这双笨拙的手的主人,就是那个在华人世界里被冠以“喜剧之王”称号的周星驰;此前我也知道,他这次带来这部《长江7号》不会像从前那么“搞笑”,是一部讲述“父子温情”的电影。但我还是难以置信——这双手——这双粗糙的,正在穿针引线的手,怎么会是“唐伯虎”的?怎么会是“零零漆”的?怎么会是“韦小宝”的?怎么会是“至尊宝”的……怎么会是——周星驰的?
可是,88分钟之后——哦不,可能从第十分钟,满身尘土的他在工地上大口大口地吃便当开始,我就已经忘记了他是周星驰,他在我的心里变成了一个穷苦潦倒的民工,变成了一个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那一刻,这个男人坐在未完工的摩天大楼之巅,他的脚下是一个偌大的繁华都市,眼前是有着刺眼阳光的浩瀚天空。
悲剧之王
几个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经常取笑我,说我爱感动(尖牙和板牙的夫妻档博客链接上对我的评价干脆就是“动不动就哭了”),说我爱感动我承认,但说我爱哭,我不能接受,我能说出为什么他们会误解我:首先是我个人的原因,我比较容易冲动,而且愿意与朋友分享兴奋,一旦看到一部好电影,在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想告诉身边的朋友,恐惧导致攻击,冲动导致夸张,真实的情况是,大多数让我感动的电影会让眼泪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流不出来,比如《色,戒》;当然也有决堤的时候,但绝对控制在一到两滴之内,比如最近的《当幸福来敲门》;另外我也不是总感动,有些别人看得泪如雨下的片子,我却没什么感觉,比如《集结号》,一场搞不清那一方是正义的战争,看到有人死亡我只会感到恐惧。我一直很喜欢冯导的片子,或许是因为我想多了,但是这部战争片真的打动不了我。
可是这一次,《长江七号》却让我泪水狂飙,我真的不想哭,甚至边哭边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是泪水就是控制不住,用“决堤”、“开闸”之类俗烂词汇来形容无比贴切。我一共哭了两次,而且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别人没哭的时候,我哭了;别人都哭了的时候,我也哭了。其实我是个挺愿意思考的人,现在基本已经平静,我得分析一下,自己为什么会哭成这个德行。
看到有个网友说“看到星那样一副模样出场的时候,就忍不住,眼泪哗哗的……”估计是个死忠的女粉丝,我没么猛烈。但第一次让我落泪的段落,恰恰是大多数人都觉得搞笑的部分——老爸回到家里,刚刚睡醒儿子说他饿了,他开始准备晚饭,拉下墙上的折叠饭桌,剩菜,剩饭,父子俩吃的那么香。老爸开始削一只烂苹果,儿子望着削得几乎只剩一颗核的苹果惊喜地大叫:“哇,晚饭还有水果啊!”“现在不能吃,水果要等饭后才能吃!”……小强出来了,这次的小强更强壮更灵活,儿子一巴掌把它按扁,弄脏了手;又一只小强跑出来,老爸也去打;接着三只小强跑出来,父子两个一起去打,笑声清脆;然后一大群小强跑出来……人天生是物质的动物,没有人想住有蟑螂的残破房子,没有人想吃剩饭剩菜烂水果。可是,他们看起来真的很快乐,能吃饱,而且餐后还有水果吃,那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如此平和的心态,他们需要经历过多少生活的磨难和挣扎,才能如此坦然的面对眼前的一切?
“笑中带泪”的喜剧,可以分成三种形式,一种“先笑后泪”;一种是先泪后笑;最后一种是“边笑边泪”。这三种情况说到底可以用“泪”与“笑”相互之间的时间差来区分,前两种的时间差相对比较长,其间需要剧情来支持观众情绪的酝酿。最后一种的之间差则比较短,前一秒让你笑后一秒让你哭,打小强这个段落就属于这种,困苦的环境和父子俩愉悦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无论你笑还是哭,都让你感到尴尬。这段煽情戏很像《武状元苏乞儿》里,苏乞儿在讨饭时遇到昔日梦中情人,将脸抹得漆黑时的感觉,但显然这次周星驰下手重了一些,注意到打蟑螂时的背景音乐了吗?凄美婉转,惆怅悠扬,简直让人心都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