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____河北吧 关注:124贴子:401
  • 0回复贴,共1

深入群众不能只顾表不要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前,很多党员干部努力改进工作作风,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意见、查不足、找问题,在许多方面见到了实效,此举深受基层群众欢迎。但有个别干部将“深入”走了调、变了味:
  一是兴师动众下去后,留下几组电视镜头,就打道回府,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只做表面文章,不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究竟想什么、缺什么、盼什么,知之不多。二是访“富”不访“贫”。有的“深入”干部“嫌贫爱富”,只到条件好、困难少的地方,至于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及边远、偏僻、落后的地方,则很少去,常常以各种借口避开,“干群相见不相识”。三是亲“官”不亲“民”。深入对象只局限在基层少数官员,难得走访普通群众,不但得不到百姓的“真情”、“实意”,反而往往被虚假信息所左右。四是入“身”不入“心”。人虽然下去了,却漫无目标,心不在焉,走马观花,有个别干部甚至在欣赏田园风光后通过和当地村干部“砌长城”打发时间。五是动“嘴”不挪“身”。有的“深入”干部到基层又吃又喝,吃饱喝足后以电话询问代替现场调查,少有面对面的帮助、指导和交流,听声不见人,深入成“声入”。
  “深入”的目的,是为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和建议,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积极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而上述种种徒有形式的“深入”,不但听不到群众的心里话,了解不到基层的实际情况,解决不了群众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助长了形式主义的坏作风,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党员干部“深入”必须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对于那些作风不深入,“官”架子大,存在模糊“官念”的少数干部来说,首要的任务是痛下决心,端正态度,树立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为民办实事的自觉意识,要真正“渗”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心与心沟通,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相关部门及领导也要制定配套制度,规范干部的“深入”活动,做到下去要有计划、有安排、有课题,回来要有报告、有总结、有讲评,并把“深入”的情况与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使“深入”干部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而增强干部“深入”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才能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1楼2014-07-25 09:4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