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小雨吧 关注:181贴子:583
  • 3回复贴,共1

李零:《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我想把来龙去脉讲一下。
现在,市面上讲《周易》的书真是铺天盖地,热心的读者也人山人海。我不想重复各种老生常谈、胡吹神侃,说此书最最符合科学,处处蕴含哲理,如何灵验,如何神秘,如何放之四海,如何无所不包,如何令各级领导如痴如醉,如何让成功人士神魂颠倒,如何急广大群众之所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如何风靡世界,畅销海外,引无数老外竞折腰,想不承认都没辙,中国是电脑的故乡……
下面,我只想讲点简单的事实,供大家参考。


IP属地:陕西1楼2014-07-25 10:11回复
    二、筮占是一种数占
    卜、筮是两种非常古老、非常原始的占卜,早期是结合在一起。至少汉以前,一直结合在一起。《尚书·洪范》如此,《左传》、《国语》如此,《周礼》等书也如此。即使汉代,卜法已经衰落,《汉书·艺文志》还把它们列为一类,后世史志也沿袭了这一分类,但两者已经分开。
    龟卜和筮占,区别是什么?关系是什么?是个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
    (一)卜
    卜是用动物的骨头占卜,用骨头的裂纹求取神谕。早期人类认为,动物的骨头(包括人的骨头)很灵,可以沟通人、神,特别是龟骨,比其他骨头更灵。有趣的是,卜龟本身就叫“灵”。
    从殷商卜辞到战国楚简,古人一直把卜龟写成“■”,即后来的“灵”字。《龟策列传》也把卜龟叫“玉灵夫子”。直到明清,卜龟的别名一直是“玉灵”。(■,上雨下龟)
    世界上的卜分两种:一种是冷卜(apyro-scapulimancy),凭骨面的自然裂纹定吉凶;一种是热卜(pyro-scapulimancy),凭烧过的裂纹定吉凶。我国的卜属于后一种。
    商周甲骨,占卜前,先要在骨面做钻凿。商人的甲骨是圆形钻、梭形凿,周人的甲骨是方凿无钻。卜人在钻凿施火,背面的裂纹呈一纵一横,“卜”字正好象其形。“卜”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中国的卜,以卜材论,又分两种:一种起源于西北,用鹿的肩胛骨或牛、羊的肩胛骨占卜,一种起源于东南,用龟的背甲和腹甲占卜。前者比后者更古老。商周时期,这两种卜曾共用过一段。所谓“甲骨文”,就是兼指这两种卜材上的文字。后来龟卜压倒骨卜,取代骨卜,卜才专指龟卜。比如司马迁讲的“龟策”(《史记·龟策列传》)、班固讲的“蓍龟”(《汉书·艺文志·数术略》蓍龟类),就是专以龟卜为卜。汉以来,卜主要指龟卜。
    (二)筮
    筮和卜不同,不是以动物为媒介,而是以植物为媒介,或结草为占,或折竹为占,或用其他竹木小棍代替之。“蓍”字从艸,“筮”字从竹,文字本身也足以说明其材质。
    有一种草,古代很有名,这就是蓍草,学名叫Achillea sibirica,英文叫yarrow,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褚少孙说,取蓍草,百茎共生一根,茎长一丈者为上,其次八十茎、茎长八尺,退而求之,满六十茎、茎长六尺也就不错了(《史记·龟策列传》)。
    读《龟策列传》,我们可以知道,用蓍草占卜,有神秘含义。褚少孙说,汉代有一种传说,“下有伏(茯)苓,上有兔丝;上有捣蓍,下有神龟”,它是把蓍、龟扯在一起。但这种神秘的东西,其实并不神秘。实际上,它只是充当算筹,古人也可以用其他种类的草棍、木棍、竹棍代替之。
    古人用竹木小棍当算筹,叫“筹”、“策”、“算”。算筹是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用这种东西,占卜也用这种东西。
    卜、筮是商代最重要的占卜,两周时期也如此。商周时期,往往把卦画刻在甲骨上,就是卜、筮并用的证明。
    早期,卜、筮并用,一般都是先卜后筮。如果卜、筮发生矛盾,怎么办?《左传》有段话,是讲这个问题: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左传》僖公四年)
    原文说,晋献公要立骊姬为夫人,先卜不吉,后筮吉,两者发生矛盾。献公宁愿相信筮的结果,说还是照筮的结果办吧,因为这更符合他的愿望,但卜人却坚决反对,他说,如果卜、筮发生矛盾,应该相信卜。所谓“筮短龟长”,是说卜比筮更有优先权。
    古人说,卜比筮有优先权,可能与卜更古老有关,但原文“短”、“长”并不是说年代短长。
    卜与筮谁更古老,要看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骨卜确实很古老,新石器时代就有,距今5000多年,但龟卜晚,大约商代中期才有。筮占,目前发现的数字卦,年代最早是商代晚期。
    卜、筮有三要素,一曰象(卜曰兆象,筮曰卦象、爻象),二曰数(卜不用数,筮曰筮数),三曰辞(卜曰卜辞,筮曰卦辞、爻辞,统称繇辞)。象靠看,数靠算,辞是对占卜的解释和判断。《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龟主象,筮主数。筮的特点,主要在于算。
    筮起于算,可从文字学加以探讨。
    《说文解字·竹部》有两种算。一种是算筹的算,“筭,长六寸,从竹从弄,言常弄乃不误也”;一种是计算的算,“算,数也。从竹从具,读若筭”。但秦汉简牍,计算的算和算筹的算往往不分,都写成“筭”。《孙子·计》:“夫未战而庙筭胜者,得筭多也;夫未战而庙筭不胜者,得筭少也。多筭胜少筭(不胜),而况于无筭乎!”今本如此,银雀山汉简本也如此。后世“算”行而“筭”废,大家还以为“算”是本字,“筭”是“算”的通假字,这是理解反了。其实,“筭”与“■”(“筮”的早期写法)很可能是同一字。比如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不可卜筭”,就读“不可卜筮”。二者不但字形相近,读音也接近(筮是禅母月部字,筭是心母元部字)。(■,上筮下廾)
    “易”是什么意思?古人释“易”,有一名三义之说:易简、变易、不易(出《易纬·乾凿度》和郑玄《易赞》、《易论》)。其实,“易”的本义是变易,指数变、爻变和卦变。其他含义皆由此引申。
    筮占是以摆弄算筹,排列组合为占,面对的是无穷无尽的变数。古人认为,自其变者而观之,固可“易”(变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也可称“易”(不易)。易数是代码,易象是符号,如果用象数指代天下万物,执简御繁,以不变应万变,则百姓日用不穷,这也是一种“易”(简易)。
    总之,筮占是一种数占(numerology),它玩的是数。


    IP属地:陕西3楼2014-07-25 10:1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五、《易传》的出现
      《周易》经传,经出西周,传出后人,二者有时间差,没问题。问题是,经和传,在思想上是什么关系,有人说一致,有人说不一致。
      五经,经传结合最紧密,无过《周易》、《春秋》,如果弃传读经,经必索然无味,让人昏昏欲睡。但《易传》的解释是不是符合《周易》本义,这是另一个问题。
      《易经》,古本出土,年代最早,目前是上博楚简《周易》,和今本相当接近,但没有发现《易传》。
      《易传》,古本出土,年代最早,目前是马王堆帛书《易传》,只有《系辞》和《说卦》的头两章。
      《易传》有“孔子曰”。信者说《易传》是孔子作,根据这三个字;疑者说《易传》不是孔子作,也根据这三个字。其实,这三个字只能说明,《易传》是孔门后学转述孔子的思想,准不准,不敢说,有没有依托,不敢说。我们只能说,孔门后学说,他们是在传达孔子的思想。
      《易传》的年代,一定在西汉前,下面有讨论,没问题。但早到多早,不好说。我们的估计是,早,早不过孔子死;晚,晚不过荀子卒。孔子死,在春秋末年,下面马上就是战国。荀子活到战国末年,卒年已入秦。大致范围总在战国时期。
      汉代,五经之立,《易》为先,《易》居群经之首。后世的九经、十三经皆遵而不改。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易经》,今文三家,施、孟、梁丘所传皆十二篇。这十二篇都是由《易经》上下篇和《易传》十篇构成。当时所谓的《易经》,都是兼包经传。马王堆帛书《衷》篇,最后一段三引“《易》曰”,皆出《系辞下》,班志引《易》16次,也全部出自《易传》。汉魏的古书都这么引。
      《易经》分上下篇,自汉已然,今本是上篇30卦,下篇34卦。
      《易传》有十篇,也是自汉已然,今本前五篇,插附经内,是分卦而叙;后五篇,则列附经外,形同附录。
      《易传》,汉代也叫《易大传》。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引《易大传》,作“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出自司马谈《六家要指》),就是《系辞下》的话,这种传,不同一般的传,汉代是当经看待。
      《易纬·乾凿度》称《易传》为“十翼”,意思是十篇读《易》的辅助材料。汉有十翼是没有问题的。
      十翼,旧本以《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为序(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第六论《夫子十翼》引一家说)。今本把《彖》、《象》、《文言》插附经文,据说是郑玄根据费氏本改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髦传》)。
      这十篇,《彖上》、《彖下》以分析卦象结构为主,蒹释卦名、卦义。《象上》、《象下》则通释卦辞(孔颖达叫“大象”)和爻辞(孔颖达叫“小象”)。《系辞上》、《系辞下》具有通论性质,兼说易理、易史。这三种六篇,汉人最重。
      其他四篇,都是单篇,先讲乾/坤二卦,再讲八卦,再讲六十四卦,层层递进。《文言》是讲乾、坤二卦,《说卦》是讲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序卦》是讲六十四卦之序,《杂卦》是打乱这个次序,一对一对讲。
      研究《易传》,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不可不读。它包括七篇古书,这七篇古书是由三块帛组成:(一)第一块是《六十四卦》和《二三子问》。
      《六十四卦》,相当《易经》,但卦序不同。篇题是整理者拟补。
      《二三子问》,是孔子答弟子问,“二三子”有谁,原文没说。此篇有三组问答,所有回答,几乎都是由“孔子曰”加“《易》曰”(或“《卦》曰”)而构成。此篇不在今本《易传》内。篇题也是整理者拟。
      (二)第二块是《系辞》和《衷》。
      《系辞》,篇题在篇尾,残泐,不分上下篇,包括今本《系辞上》1-15、17-20章和今本《系辞下》1-8、11和18章,[]缺今本《系辞上》16章(“大衍之数”章)和今本《系辞下》9、10、12-17章。
      《衷》,篇题是原有(旧题《易之义》)。主要讲六十四卦的主旨和卦德,可以当作读《易》提要。包括今本《说卦》1、2章和《系辞下》15章、16章的一部分和17章。
      第三块是《要》、《缪和》、《昭力》。
      《要》,篇题是原有。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今本《系辞下》9、10、12、13和16章的一部分,还有17章。第二部分讲“夫子老而好《易》”,第三部分论《损》、《益》之道。后两部分不在今本《易传》内。
      《缪和》,篇题是原有。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答弟子问(答缪和、吕昌、吴孟、庄但、张射、李羊问),第二部分是一组“子曰”,第三部分是和卦义有关的故事,也不在今本《易传》内。
      《昭力》,篇题是原有。内容分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孔子答昭力问,也不在今本《易传》内。
      上述七篇,除第一篇,学者都叫《易传》。但这六篇,只是学易者的丛抄。其中与十翼本有关,只有《系辞》和《衷》、《要》的一部分。这三篇,除两段见于《说卦》,全部见于今本《系辞》,除了没抄“大衍之数五十”章,几乎可以凑成《系辞》的全篇,可见帛书《易传》主要是《系辞》和《说卦》的头两章。其他三篇,不属十翼本。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出土地在长沙。抄写年代,至少在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以前,相当早。著作年代,肯定还要早。
      孔子以来的易学传授,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是孔子-商瞿(子木)-馯臂(子弘)-矫疵(子庸)-周竖(子家)-光羽(子乘)-田何(子庄)。商瞿是鲁人,馯臂,矫疵是楚人,周竖是燕人,光羽、田何是齐人。传播路线,是以鲁为中心,先南传于楚,再北传于齐。馯臂-矫疵是南派的代表,周竖-光羽-田何是北派的代表。子弘,《汉书·儒林传》作子弓。子弓是荀子的老师。
      《易传》各篇和南北两派是什么关系,和荀子是什么关系,耐人寻味(注意:齐、楚是阴阳家和道家活跃的地方,荀子曾游学稷下)。
      李学勤说,秦不禁易,《易》得独存,但《易传》是儒家书,肯定是禁而复出。帛书是楚地出土,内有《缪和》、《昭力》篇,缪和、昭力是楚人。他推测,帛书《易传》很可能是是战国楚人的作品。
      张政烺,意见不太一样。他为《缪和》写注,于楚人、秦人二说,语存犹疑,但更倾向这是秦人所作,认为缪和问教的“先生”是汉初传易者,作者是秦人。这种估计,比较保守,似乎不如前说更合理。
      前面,我们说过,孔子时代,《诗》、《书》、《易》是三大经典,儒门传记引书,主要是这三种。引《诗》,有“子曰《诗》云”体,引一段孔子的话,引一段《诗经》,互相搭配着讲。引《书》,往往以“子曰”加《尚书》某篇的篇名。引《易》,往往以“子曰”加“《易》曰”。比如《礼记》的《表记》、《坊记》、《缁衣》就是如此。有人已指出,这三篇与《易传》最接近。[]的确,“子曰”加“《易》曰”是《易传》文体的一大特点。
      《易经》像万花筒,只有几个小石子,摇一摇,就能变出很多花样。它篇幅短,内容抽象,最适合做各种各样的发挥。《易传》就是年代最早的一种发挥。此书,从表面看,只是解释《易经》,但同时也是创造,它为《易经》注入了新的生命。


      IP属地:陕西6楼2014-07-25 10:21
      回复
        八、易学革命的遗产:象数与义理
        《周易》有两种读法,一种主于象数,一种主于义理。象数以占卜为主,《周易》只是工具,往往借题发挥。义理以哲学为主,借阴阳五行讲天地造化、人事休咎,更多是就书谈书,以《易》解《易》。
        《易》本卜筮,先秦易说,都是以象数为主,兼谈义理。自《易传》出,开始有不占之说,义理逐渐突出,于是有两种不同读法。汉以来,易学有象数、义理之争,就是反映这两种读法,来龙去脉,可概括如下:
        (一)汉易
        通常说的汉易,是指王弼扫象(推翻汉易象数学)前的易学。
        汉易有今古之分。今文家宗田何,古文家宗费直。田何是淄川(今山东青州)人,费直是东莱(今山东莱州)人,都是齐人,属于上文说的北派。
        今文易是西汉官学。田何是秦汉之际人,为汉易第一人。汉初,田何传易,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是第一代。王同授杨何,周王孙授蔡公,丁宽授田王孙,是第二代;杨何授京房(不是下面的京君明)、司马谈,田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是第三代。《汉书·艺文志》的三家易,施、孟、梁丘,宣帝时立于学官。孟氏易是援阴阳五行说讲《周易》的一派。孟喜倡卦气说,为汉象术易的祖师爷。焦延寿著《焦氏易林》,自称得孟喜之传。焦延寿授京房(京君明),有《京氏易传》。京氏易是西汉象数易的代表,汉元帝时立于学官,对西汉末和东汉早期的易学影响最大。
        古文易是私学,主要流行于东汉和魏晋。费直是汉成、哀之际和王莽时人,比较晚。费氏本同中古文本(秘府所藏古文本),号称《古文易》,传者绝少。东汉流行京氏易,费氏易不吃香,陈元、郑众、马融治费氏易,局面才有所改观。马融授郑玄,有郑氏易。郑玄倡互体、爻辰(借自《易纬·乾凿度》),把孟氏易、费氏易和《易纬》捏在一起,兼糅今古,对东汉晚期和魏晋易学影响最大。郑玄提倡古文易,费氏易强调以传解经,是魏晋义理派的源头,但郑玄仍是象数派,荀爽、虞翻也是。
        汉易,西汉孟、焦、京,东汉郑、荀、虞,六家都讲象数。但所谓象数,其实包括两种不太一样的解释,一种是以《易》解《易》,主于爻变;一种是借题发挥,借爻变,讲阴阳占候、灾变咎徵,把《周易》日书化。这两种思路对后世都有影响。
        (二)宋易
        郑玄之后,王弼扫象,借老说易(除道教,还有佛教的影响),纳《周易》于玄学,是风气使然。他的义理是玄学的义理。这是一大转折。从此,象数之说才归于沉寂。
        宋易,虽以义理为主流,但并非完全不讲象数。宋易也有象数派和义理派,只不过概念与以前不同。宋易所谓象数是图数之学,所谓义理是理学家的理。
        宋易象数派,源头是华山道士陈抟。陈抟以图解《易》,源头是《周易参同契》、道教炼丹术。陈抟以《先天太极图》、《龙图》、《无极图》授刘牧、李之才,而有各种“数学”和“图学”。周敦颐发明太极图说,邵雍创先天学,是这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喜欢玩图,不断创造各种易图,后人也把这种学问叫“图书之学”(图是河图,书是洛书)。
        宋易义理派,源头是胡瑗。此派讲义理,上承王弼注,但反对以玄解《易》。宋易所谓义理,与王弼不同。胡瑗以下,程颐讲理,张载讲气,各有所主,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但共同点是反对象数派。
        朱熹比较特殊,论派别,他和程颐是一派,但他的《周易本义》却兼采象数,是宋易的集大成者。
        (三)清易
        清代学术,有汉、宋之别。易学也像时装,有它的流行趋势。汉易讲象数,讲过头,扫象,改玩义理;宋易讲义理,讲过头,又尚象,回归汉易。乾嘉考据,钩沉辑佚,《周易集解》又成起点。整理汉易,惠栋、张惠言、焦循、孙星衍有大贡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有“两派六宗”之说,对易学史有所概括: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於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馀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他《易》外别传者亦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具列於左。
        这一描述,是不是完全准确,可以讨论,但大轮廓是对的。它说的“两派”是汉魏时期的两派(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是宋易的分支。
        象数派,代表人物是汉代的京房、焦延寿,特点是“入于禨祥”,讲阴阳灾异,神秘色彩很浓。此派发展到宋,分为陈抟、邵雍二宗,特点是“务穷造化”,讲宇宙论,讲万物生化。它的源头是道教。
        义理派:代表人物是魏王弼,特点是“尽黜象数,说以老庄”。此派发展到宋,分为胡瑗、程颐二宗和李光、杨万里二宗。它的源头是玄学。
        宋学强调正统,但它的资源可并不纯粹。
        近现代的易学,照样有义理、象数两派。这里不再详谈。大家看下面的书目,自然可以明白。


        IP属地:陕西9楼2014-07-25 1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