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吧 关注:25,022贴子:299,618
  • 15回复贴,共1
总是想培养自己,但还是这个样子,有幸了解到曾国藩从笨小孩到“中兴四大名臣”的成长故事,又一次的激励了我,下定决心,再次磨砺自己,不知道能坚持到多久。


1楼2014-07-28 07:43回复
    一 关于静
    心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也是我今后每天要学习要感悟的东西。
    那么心静是怎么一回事呢?心平静如水,脑子空空,没有其他的想法。
    心静要求我必须研究自己。
    心静是一种胸襟,刹那什么都看的很淡,什么都能想的开。
    我盯着一个东西看,只是静静的看,我看了十分钟,我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我保持着自己的脑袋空空,我暂时什么都不去想,只是感受着。


    2楼2014-07-28 07:59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4-07-29 00:07
      收起回复
        加油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7-29 07:35
        收起回复
          粘贴一段曾国藩的静的文字来哈好体会咀嚼一下。
          曾国藩“静”的修练
            初学静坐,自然如初学骑马,或初学驾车一样,功夫很不容易上路的。我们且看看曾国藩蹒跚学步的足迹吧:
            道光22年lO月初2日:“辰初起,静坐片刻。……饭后昏昧,默坐片刻,即已成寐。神浊不振,一至于此!"
            初3日:“一早,心嚣然不静……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意;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
            14日:“因心浮,故静坐,即已昏睡,何不自振刷也!”
            l9日:“饭后,会客一次,静坐不得力。
            25日:“昨日今日,俱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静坐功夫,须是习熟,若不勉强苦思,更说甚?”
            28日:“起,杂思,静坐半时,不得力。”
            11月13日:“树堂来,与言养心养体之法。渠言舍静坐更无下手处,能静坐而天下之能事毕矣。因教我焚香静坐之法。所言皆阅历语。静中真味,煞能领取,心微浮则气浮矣,气散则心亦散矣。”
            14日:“起亦不早,焚香静坐半时。饭后……仍静坐,不得力,枕肘睡去,醒来心甚清……饭后,静坐半小时,颓然欲睡,可恨之至。细思神明如日之升,身体如鼎之镇,此二语可守者也。惟心到静极时,所谓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毕竟未体验出真境来。”
            曾国藩静坐中的这一些情形,是任何初学者所必经的过程。一个人,当他心浮气躁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觉察出自己的毛病;一旦稍稍入静,就会恍然大惊,自己原来是如此不象话。这就真正开始有自知之明了,而这一觉悟,正是转凡入圣最关键的一步。随着静功的深入,就不必特别借助于静坐,也能刻刻警觉,每一个不象话的念头,都难逃自己的洞鉴,而为善去恶,也就可以步步落实了。曾国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誉满天下,但我们从他的日记、家书和其他文字里,根本看不出他有一丝一毫的骄矜自负之气,倒是自始至终,都是一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这就证明了他静功的深厚,所以能一辈子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从不被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查查历史,具有这种功力的人可是寥寥无几啊!曾国藩力求心静,所以他对自己的毛病看得一清二楚,改过迁善的愿望也就特别迫切,人格境界的提高也就非常之快。


          5楼2014-07-29 07:49
          收起回复
            ◆原文
              神明则如日之升,身体则如鼎之镇,此二语可守者也。惟心到静极时,所谓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毕竟未体验出真境来。意者,只是闭藏之极,逗出一点生意来,如冬至一阳初动时乎。贞之固也,乃所以为元也;蛰之坏也,乃所以为启也;谷之坚实也,乃所以为始播之种子也;然则不可以为种子者,不可谓之坚实之谷也。此中无满腔生意,若万物皆资始于我心者,不可谓之至静之境也。然则静极生阳,盖一点生物之仁心也,息息静极,仁心之不息,其参天两地之至诚乎?颜子三月不违,亦可谓洗心退藏极静中之真乐者矣。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神明像太阳升起一样,身体则如同鼎立地不动。这两句话是应当遵循的。只有心到静极时,这是喜怒哀乐未发之时,身体寂然不动,毕竟还没体验出真正的意境。意只是闭藏到了极点,才招引出来一点生气,如同冬至时节的一阳初动。坚贞不移,这就是“无”,等春雷一响,这就是“启”,坚实的谷类,原给作始播的种子,不能为种子的谷,不能说是坚实的谷。这其中没有满腔的生意,就好比万物的生长都赖于我心,还不可以说到了至静的境界。但是,静极生阳,因为一点生物的仁心,每一气息静极,仁心不息,这就是天地间的诚吗?颜子三个月不违仁,也可以说是洗心退藏到静极的境界中获得真正快乐的人了。


            8楼2014-07-29 08:07
            收起回复
              ◆原文
                我辈求静,欲异乎禅氏入定,冥然罔觉之旨,其必验之此心。有所谓一阳初动,万物资始者,庶可谓之静极,可谓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也。不然,深闭固拒,心如死灰,自以为静,而生理或几乎息矣,况乎其不能静也?有或扰之,不且憧憧往来乎?深观道体,盖阴先于阳信矣,然非实由体验得来,终掠影之谈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我们求静,想要与禅门的入定不同,必须用心体验这细密而又未可觉察的意旨。所谓的一阳初动,万物由此生长,才可以说静极,可以说喜怒哀乐还未生发,寂然不动之体。不然的话,一味求静,心如死灰,自认为是静,实际上生理的机能都几乎丧失了,何况这样做并不能静。如果有外在的干扰,心不就又不安定了吗?我深入地体察这一个道理,认为阴先于阳。但倘若不是亲身的体验,始终只能是浮光掠影地说说罢了。


              9楼2014-07-29 08:08
              回复
                ◆原文
                  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虽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此绵绵者,由动以之静也。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此穆穆者,由静以之动也。由静之动,有神主之;由动之静,有鬼司之。终始往来,一敬贯之。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从因为戒惧而约束自己,以至在至静的境界中,虽然没有什么偏颇,内心之操守不失,则达到了“中”的境界,天地由此立位,此种绵绵不息的样子,就是由动而到静。从“慎独”而精进,以致在待人接物方面极少差错,没有不合适、不正确的地方,则达到了“和”的境界,万物由此化育,这种肃穆之象,是由静到动。从静到动,有神在那儿主持;从动到静,有鬼在那儿司察,动静之间的这种循环往复,靠“敬”来加以贯穿。


                10楼2014-07-29 08:08
                回复
                  文正公虽然不是天赋异禀,资质过人(比起资质超群者),但也是上人之资!年纪轻轻,中进士、点翰林,与范进之流相较,资质几何?其苦心毅力,世间难有其匹,此非天纵之资哉?学习文正公自然是好的,但是把文正公看做是笨小孩就是有点自欺欺人了,对于如何看待自己的资质和如何正视、自己发展自己是没有好处的。


                  IP属地:湖南11楼2014-07-29 09: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