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贴一段曾国藩的静的文字来哈好体会咀嚼一下。
曾国藩“静”的修练
初学静坐,自然如初学骑马,或初学驾车一样,功夫很不容易上路的。我们且看看曾国藩蹒跚学步的足迹吧:
道光22年lO月初2日:“辰初起,静坐片刻。……饭后昏昧,默坐片刻,即已成寐。神浊不振,一至于此!"
初3日:“一早,心嚣然不静……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意;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
14日:“因心浮,故静坐,即已昏睡,何不自振刷也!”
l9日:“饭后,会客一次,静坐不得力。
25日:“昨日今日,俱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静坐功夫,须是习熟,若不勉强苦思,更说甚?”
28日:“起,杂思,静坐半时,不得力。”
11月13日:“树堂来,与言养心养体之法。渠言舍静坐更无下手处,能静坐而天下之能事毕矣。因教我焚香静坐之法。所言皆阅历语。静中真味,煞能领取,心微浮则气浮矣,气散则心亦散矣。”
14日:“起亦不早,焚香静坐半时。饭后……仍静坐,不得力,枕肘睡去,醒来心甚清……饭后,静坐半小时,颓然欲睡,可恨之至。细思神明如日之升,身体如鼎之镇,此二语可守者也。惟心到静极时,所谓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毕竟未体验出真境来。”
曾国藩静坐中的这一些情形,是任何初学者所必经的过程。一个人,当他心浮气躁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觉察出自己的毛病;一旦稍稍入静,就会恍然大惊,自己原来是如此不象话。这就真正开始有自知之明了,而这一觉悟,正是转凡入圣最关键的一步。随着静功的深入,就不必特别借助于静坐,也能刻刻警觉,每一个不象话的念头,都难逃自己的洞鉴,而为善去恶,也就可以步步落实了。曾国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誉满天下,但我们从他的日记、家书和其他文字里,根本看不出他有一丝一毫的骄矜自负之气,倒是自始至终,都是一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这就证明了他静功的深厚,所以能一辈子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从不被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查查历史,具有这种功力的人可是寥寥无几啊!曾国藩力求心静,所以他对自己的毛病看得一清二楚,改过迁善的愿望也就特别迫切,人格境界的提高也就非常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