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94年,由于朝中政敌的陷害,苏轼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一带)。政敌们仍不肯罢手,在惠州过了两年的贬谪生活的苏轼再度被贬至儋州——即旧时被称作海角天涯的海南岛。
当时的海南岛是一座尚未开发的荒岛,遍地杂草丛生,寥无人烟。和苏轼一同贬至此地的人心里都非常郁闷,感觉生活了无情趣,只有苏轼保持着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初至海南岛,苏轼租了几间公房住。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没多久,他就被当地一小官吏给赶了出来。没办法租到另外的房子,可总得有个地方遮风避雨啊,苏轼决定自己盖房子。那时候的海南岛不像现在这样,什么都没有,唯独茅草长得非常茁壮。苏轼拿镰刀割下茅草,和上泥巴,在周围几个穷学生的帮助下,亲手搭建了五间草屋,一住就是三年。
自那以后,苏轼更加接近下层人民的生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他和那儿的黎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他们结为邻居朋友,彼此照应。苏轼用他的智慧来帮助百姓,用他的话讲:“鴂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
还在广州的时候,苏轼发现广州人食用的水是咸的,老百姓常常患疾病。他就给知州王敏仲写信,建议从二十里外的蒲涧山用竹筒把水引进城里。王敏仲采纳了他的方法,他又细心地考虑到因为路远,时间长了竹筒可能会被水里的沉淀物堵塞,他又写信给王敏仲:建议在每支竹筒上钻一小眼,好方便检查通塞。诸如此类的小事,苏轼也为百姓们想到,。“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舂糠。”这句诗源于苏轼在惠州时,他发现博罗看积寺溪水湍急,他灵机一动,建议县令作碓磨,以作磨麦舂米之用……苏轼的各种建议和发明都给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便捷之法,非常受到百姓的欢迎,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爱他敬他。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苏轼的随遇而安、自得其乐。他总是把贬谪异地当作叶落归根返回故乡,反而把四川看作是寄寓之地:“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他也当真为这“第二故乡”付出了真情实感。“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从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诗中,你是否可以体会到苏轼当时的心情?
政治上的挫败,被贬谪生活的窘迫并没有减弱苏轼旺盛的创造力。他随手写下《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意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就是这么随手一笔而成的颇带戏谑意味的小诗,不小心传到了当时的宰相章敦的耳中,章敦勃然大怒道:“他怎么还这样‘安稳’,把他再贬儋州。”到了儋州之后,苏轼还是没改掉这个“坏毛病”,提笔又来: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在这个时候,苏轼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对岭南、海南生活和风光的赞美和描绘上。他热爱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论是他身边发生的琐事,还是他四处闲逛时发现的景观或是南国的自然风光,他都赋诗加以赞美。如写海南岛雨后彩虹悬挂高空,风从海上吹来的景色:“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再如,描绘惠州风物之美:“江云漠漠桂花湿,梅雨翛翛荔枝然。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桂花、荔枝、黄柑、朱橘,色色俱佳……读到这里,同学们不妨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想象一下如此异国情调、奇异旖旎的南国风景画是何等风趣横生,真是妙语解颐!
苏辙在《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中说苏轼在海南时每天吃的东西只有红薯、芋头,锦衣玉食从来不想,更别提豪宅了。他心中唯一的念想是写诗。因此,在岭南、海南时,苏轼给我们留下了约四百余首精妙绝伦的诗歌,另外还有一些词作和散文。
闲来无事时,同学们倚窗而坐,读读苏轼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作品,你会觉得生活的确是无限美好!
当时的海南岛是一座尚未开发的荒岛,遍地杂草丛生,寥无人烟。和苏轼一同贬至此地的人心里都非常郁闷,感觉生活了无情趣,只有苏轼保持着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初至海南岛,苏轼租了几间公房住。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没多久,他就被当地一小官吏给赶了出来。没办法租到另外的房子,可总得有个地方遮风避雨啊,苏轼决定自己盖房子。那时候的海南岛不像现在这样,什么都没有,唯独茅草长得非常茁壮。苏轼拿镰刀割下茅草,和上泥巴,在周围几个穷学生的帮助下,亲手搭建了五间草屋,一住就是三年。
自那以后,苏轼更加接近下层人民的生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他和那儿的黎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他们结为邻居朋友,彼此照应。苏轼用他的智慧来帮助百姓,用他的话讲:“鴂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
还在广州的时候,苏轼发现广州人食用的水是咸的,老百姓常常患疾病。他就给知州王敏仲写信,建议从二十里外的蒲涧山用竹筒把水引进城里。王敏仲采纳了他的方法,他又细心地考虑到因为路远,时间长了竹筒可能会被水里的沉淀物堵塞,他又写信给王敏仲:建议在每支竹筒上钻一小眼,好方便检查通塞。诸如此类的小事,苏轼也为百姓们想到,。“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舂糠。”这句诗源于苏轼在惠州时,他发现博罗看积寺溪水湍急,他灵机一动,建议县令作碓磨,以作磨麦舂米之用……苏轼的各种建议和发明都给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便捷之法,非常受到百姓的欢迎,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爱他敬他。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苏轼的随遇而安、自得其乐。他总是把贬谪异地当作叶落归根返回故乡,反而把四川看作是寄寓之地:“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他也当真为这“第二故乡”付出了真情实感。“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从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诗中,你是否可以体会到苏轼当时的心情?
政治上的挫败,被贬谪生活的窘迫并没有减弱苏轼旺盛的创造力。他随手写下《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意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就是这么随手一笔而成的颇带戏谑意味的小诗,不小心传到了当时的宰相章敦的耳中,章敦勃然大怒道:“他怎么还这样‘安稳’,把他再贬儋州。”到了儋州之后,苏轼还是没改掉这个“坏毛病”,提笔又来: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在这个时候,苏轼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对岭南、海南生活和风光的赞美和描绘上。他热爱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论是他身边发生的琐事,还是他四处闲逛时发现的景观或是南国的自然风光,他都赋诗加以赞美。如写海南岛雨后彩虹悬挂高空,风从海上吹来的景色:“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再如,描绘惠州风物之美:“江云漠漠桂花湿,梅雨翛翛荔枝然。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桂花、荔枝、黄柑、朱橘,色色俱佳……读到这里,同学们不妨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想象一下如此异国情调、奇异旖旎的南国风景画是何等风趣横生,真是妙语解颐!
苏辙在《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中说苏轼在海南时每天吃的东西只有红薯、芋头,锦衣玉食从来不想,更别提豪宅了。他心中唯一的念想是写诗。因此,在岭南、海南时,苏轼给我们留下了约四百余首精妙绝伦的诗歌,另外还有一些词作和散文。
闲来无事时,同学们倚窗而坐,读读苏轼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作品,你会觉得生活的确是无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