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山西一区吧 关注:28,003贴子:2,873,962

【美食●文化】舌尖上的平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平遥美食知多少?听我给你一一介绍。。。


1楼2014-07-31 21:56回复
    一、舌尖上的平遥——平遥牛肉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从这首《夸土产》的歌谣中,便可知道平遥牛肉是怎样的家喻户晓了。这首歌曾被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唱红了三晋,唱遍了全国,唱到了世界的许多角落。
    平遥牛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文化内涵深厚。明清时期,平遥商业蓬勃发展,社会经济繁荣,票号林立,百业兴旺。平遥牛肉以其精湛、独特的工艺和鲜美的味道而名扬四海。

    平遥牛肉的加工业始于明代,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已是名声大振,当然这与票号的创立及晋商的崛起不无关系。
    道光年间,雷金宁率领子孙三代在城内文庙街开设了“兴胜雷”屠宰房,一传就是一百多年。后又有任大才与其子任仰文两代人在西大街开设了“自立成”肉铺。到了民国初年,西郭村的韩来宝在南门外开设了“隆盛旺”店铺。后又有韩照林在西大街开辟门面,屠宰黄牛并加工牛肉。牛肉加工的前景越来越好,这样一来,当地的黄牛自然是供不应求,牛肉作坊便开始派人到周边地区去采货,沁源、沁县、武乡都是购买黄牛的好地方。经过特殊的加工,平遥牛肉便以色泽红润,香飘万家,一片入口,不咬自化而远近闻名。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县政协委员马生富跟随舅父任仰文学得煮牛肉的绝技。他毫无保留地将此技艺贡献出来,加以推广,使得精妙的牛肉加工工艺代代相传。1956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名产品展览会上,平遥牛肉被评为全国名产之一。
    平遥牛肉制作工艺独特。从屠宰到腌渍、烹煮,有着一整套严格的工序。杀牛时要平刀大拉,先割断牛颈部的两根主动脉,把血放尽,否则牛血不能完全流出来。如果牛血渗入牛体内,牛肉的颜色就会受到破坏,直接影响牛肉的质量。腌渍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腌渍时须用当地产的盐。旧时讲究城西北西寺庙背后的盐最佳。腌渍时所用盐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腌渍前,牛肉应分部位切块,冬季的肉块可切得大一些,一般将大臀、二道臀、腰窝、胸膘、膀头、背部、脊肋、脖子等八处的肉分别割为两块,共十六块。切割好的肉放在案板上,撒上盐,用手来回揉搓,使盐浸入肉内。春、夏、秋季肉块则可切得小一些,然后就是入瓮腌渍了。腌渍时肉要按顺序摆放,腌渍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季节而定。一般是冬天腌一个月,春秋腌半个月,夏季腌五到七天,整个过程要灵活掌握,根据肉的老嫩而定。煮肉时,火候的掌握也很关键,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煮肉时所加的水以咸水井中的咸水为佳,水要一次加足,待烧至沸腾时,依照腌渍入瓮的顺序把肉放入锅内,用铁架压好。煮肉的时间一般为12小时,开始两小时要用武火,火势大而猛烈,以后火势逐渐减弱。煮肉时要不停地翻动,当肉煮到八成熟时便要将火闷上,让牛肉在锅内继续熟化。这样才能肉质绵嫩,味美可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外观红润诱人,闻之沁人心脾。

    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平遥牛肉更加走俏。平遥牛肉集团有限公司在董事长雷秉义的带领下生产的“冠云”牛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冠云”牛肉在继承百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辅以现代技术,风味更加醇厚,备受游客青睐。


    2楼2014-07-31 21:58
    回复
      2025-05-12 22:24:58
      广告
      二、舌尖上的平遥—— 长山药

      平遥被称为“长山药之乡”,据今已有800多年的长山药种植、加工历史。特定的土壤、气候使得平遥的长山药长得块茎肥厚而带有粘性,吃在嘴里香甜可口,绵软易化。
      平遥长山药物质营养价值很高,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人类所需的18种氨基酸中,山药中含有16种。长山药既能食用,又能药用。用长山药熬的粥叫“神仙粥”,病人吃了可以祛病,健康人吃了可起到保健作用。《本草纲目》等药典中皆称此物为药食两用的“补虚圣品”。《敦煌遗书》中将用长山药熬的粥称做“神仙粥”,是一种具有重要食疗作用的养生粥,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大诗人陆游曾在《食粥》诗中这样写到: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慈禧太后、光绪帝西行路经平遥时吃过山药粥之后赞不绝口,光绪帝将长山药称为“小人参”,从此长山药便有了“小人参”之美称。
      在平遥饮食烹饪中,长山药也被加工成许多佳肴,最常见也最独具特色的一种是蜜汁长山药,放了沙棘果粒,很好吃。还有药膳山药、拔丝长山药、蜜汁长山药、蜜汁、沙棘长山药、清炒长山药、清蒸长山药、烧烤长山药等也各具特色。经过烹饪的长山药口感甜糯,清香温润,亦是滋补佳品。这些菜肴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特别是来平遥观光游客的青睐。正如谚语所云:“平遥三大宝:牛肉、漆器、长山药。”


      3楼2014-07-31 21:59
      回复
        三、舌尖上的平遥——碗秃
        平遥碗脱是平遥县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也是佐酒佳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平遥碗脱早在清代就已是驰名三晋的风味小吃了。清光绪初年,平遥县城南堡的名厨董宣师傅所创,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行路经平遥,吃了董宣做的碗脱,大加赞赏。近年来,董宣后人“三圪垯”制作的碗脱,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风味更加独特。
        碗脱则主要由白面粉制作。它集凉粉与灌肠的优点于一身,既有凉粉的清爽利口,又有灌肠的浓烈香味,精而不腻,滑利爽心。碗脱的做法、吃法花样颇多,既可以炒熟了吃,也可以凉拌着吃,是一种香味独特、易于消化、老少皆宜、方便休闲的食品。近年来兴起的“碗脱宴”,可让人同时品尝各种风味的碗脱,主要包括凉、热两大类。

        凉碗脱可做成月圆形、半圆形、方形、菱形、扇形、条形、卷曲状、筒状、塔塔状。有麻、辣、酸、甜、清香等口味。凉碗脱可直接食用,也可以蘸着调和或蘸酱吃。

        热炒碗脱有清炒碗脱、土豆丝炒碗脱、韭黄炒碗脱、木耳炒碗脱、豆芽炒碗脱、蒜苗炒碗脱、蒜苔炒碗脱、蘑菇炒碗脱、银耳炒碗脱、麻花火腿肠炒碗脱、肉丝炒碗脱、溜肥肠炒碗脱、过油肉炒碗脱、炒肉片炒碗脱、苜蓿肉炒碗脱、烧夹馅碗脱、拔丝碗脱、干煸碗脱、糖醋碗脱等等。
        由于香味独特、制作方便、价格低廉,百余年来,碗脱深受群众喜爱。无论在集市上,还是在各条大街上的小吃摊点都可以吃到。即便在宴席上,碗脱也已成为一道不可缺少的菜肴,令人久吃不厌。


        4楼2014-07-31 22:00
        回复
          六、舌尖上的平遥——薰肉
          薰肉狭义地讲指猪脸子,广义地说,薰鸡、薰肘、薰鸽子、薰肝、薰肠、薰肚子、薰猪蹄等都属薰肉系列。
          平遥薰肉采用的是一种传统而独特的制作方法,即用药料与柏木屑燃烧后的烟薰制而成。平遥薰肉以曹家薰肉最有名,曹家则以薰肘最具特色,它的色、香、味、形,曾博得过慈禧太后的赞赏。之后,李莲英命平遥知县将曹家薰肘献入宫中,深得王公大臣们的喜爱。昔日的曹家薰肘博得了帝王的赞赏,不仅在当地成为宴会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肴,而且深受游客的青睐,占领全国的销售市场。

          旧时,卖薰肉的白天是不出来卖的,一般要等到晚上11点以后才出来叫卖。只听得那特有的梆子声一响,然后一声悠长的“薰鸡,薰蛋,薰鸽子,薰肉嘞……”的叫卖声便在巷子里响起。这一声叫喊,喊出了多少个有钱财主家的佣人,他们都是奉主人之命,出来买薰肉的。有钱的财主们大都爱摸牌、打麻将、抽大烟,每当玩到深更半夜,肚子里需要吃食时,卖薰肉的便恰到好处地出来做生意了。后来便形成了习惯,要想吃薰肉就得到晚上才可以买到……如今在平遥,超市,街市上,饭店真空包装的薰肉随处可见,但要想吃到现做的薰肉也只有在傍晚时分才能买到。


          7楼2014-07-31 22:03
          回复
            七、舌尖上的平遥——拨烂则

            拨烂子,平遥特色美食之一,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山花烂漫。拨烂子的用料丰富,主要为土豆丝,豆角丁,胡萝丝,还有时令的野菜等,也可以用肉丁;再放入白面,豆面,高粱面,玉米面,或者莜麦面与其搅拌均匀,然后放入笼屉蒸熟;最后倒入油锅,与葱花、韭菜、花椒、鸡蛋等一起翻炒,炒至晶嫩泛黄。
            蒸熟的土豆丝口感绵软,与面糊融为一体,各种辅材和鸡蛋在调味的作用之上,又让整道菜在颜色上呈黄白绿三色搭配,色香味俱佳!
            来过平遥古城的外地朋友们一定会知道这个土豆拨烂子,因为在平遥明清街上的每个饭店门口的菜牌子上都写有这道美食。

            原料:
            大些的土豆一个、面粉适量、韭菜、 火腿肠一根、红辣椒、鸡蛋两个、食用油
              做法:
              1、土豆洗净去皮用擦子(这个擦子是山西人专门用来做面食擦蝌蚪滴)擦成扁长条型状。放入冷水洗去淀粉,然后沥干水分。
              2、加入适量面粉,让每根土豆丝上都裹上面粉即可,面粉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
              3、水开后上蒸笼蒸10分钟,蒸好后土豆丝会粘在一起,稍微凉一些用筷子打散。
              4、韭菜,红辣椒和肉肠切丁,鸡蛋打散炒熟。
            5、炒锅放油,油要比平时炒菜的多一点,这样炒出来比较香,先爆香韭菜,然后加入肉肠和红辣椒稍稍翻炒,就可以将蒸好的土豆丝放入,中火翻炒。这个步骤和炒饭差不多,不要火太大了,容易焦。也不要太小了,土豆丝的表面有一点点的脆,口感会更好。
            6、最后加入炒熟的鸡蛋,在撒入适量的盐,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不喜欢吃炒的拨烂子,蒸熟后直接蘸些酱料吃也可以。


            8楼2014-07-31 22:04
            回复
              八、舌尖上的平遥——平遥豆腐脑
              豆腐脑是平遥风味小吃,以其经济实惠、方便适口的特点、历数百年而不衰,至今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平遥豆腐脑别具特色,以其“打卤”见长,把好的粉条、黄豆、淀粉及各种调料煮制而成的卤汁。售卖时,将铜锅架在笼圈套盒里,下置木炭火盆以保温。食时,浇上铜锅里的粉条、黄豆、卤汁,后将一勺脑豆腐盛入碗内,真是鲜嫩可口,香气四溢,食毕浑身暖烘烘的令人留连忘返。

              平遥豆腐脑实际上有两种叫法。豆腐脑一般是指卤和豆腐和在一起的一碗豆腐;如果单纯是豆腐的话,大家一般叫它老豆腐。在平遥,豆腐脑小老板一般分两种叫卖的方式。一种是两个大铜锅放在了三轮车上,师傅踩着三轮车会在一家一家社区或门口逗留,外加一个播着“世上只有妈妈好”小喇叭,。他们一般都会在下午出来,这个时候是学生和大人下学下班的时间,正好喝一碗豆腐脑解饥。

              另外一种也是最传统的方式。一般是由两张大方桌,方桌上坐了大铜锅,左手边一半是卤,右手边是豆腐。而卤是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里面有煮的比较碎的黄豆、还有海带、虾米、粉条。而卤汁和豆腐也一直是热的。通过下面一直有火保持着暖暖的温度。现在也有很多摊子会把熏蛋拨了皮后放入卤汁里,这样鸡蛋也会是热的。
              每个平遥人几乎都喜欢喝豆腐脑。当老板围着大铜锅把几条大长凳子摆上后,一下子就坐满了很多人。老板忙起来的时候,左手拿着小碗,右手很熟练的把卤先盛入碗里,然后铲一块豆腐放到碗里,然后一小勺韭菜花,再加点辣椒油,最后滴入一滴香油。一碗香香热热的豆腐脑印入眼帘,酱的卤、白的豆腐、绿的韭菜花、红的辣椒,煞是好看,小勺舀着吃上一口,回味无穷!


              9楼2014-07-31 22:04
              回复
                九、舌尖上的平遥——油糕

                油糕也叫炸糕,平遥当地的风味小吃之一。油糕由黍科糜子、大枣红豆精制而成,经植物油炸后,其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绵软香甜,美味可口,成为人家喜爱的一种小吃。
                通常油糕都是现炸的,以往的时候,只有红豆枣子馅的,如今改良出许多如:花生糖、淮山药、绿豆、红薯、菜馅等各种口味的供人们选择。
                在平遥,当地人以”糕”来表示谐音高的意思,人往高处走,步步登高。办婚事,家家都制作“油炸糕”,要请亲朋好友的宴席上必上一盘。大家都吃糕,人人都能高。而且平遥当地人在婚嫁当天还有吃糕的习俗:新郎迎亲启程后,新郎母亲要请坐在插屏前,新被子围身一只手端“岁岁糕”,一只手用筷子夹着吃,要有人专门问:“坐什么咧?”答:“坐富咧”,又问:“抱的什么咧?”答:“抱的宝咧”,又问:“吃什么咧?”答:“吃福咧”。女方也有这一仪式,但坐于闺女房,怀抱女儿旧衣。岁岁糕,用糕面包红糖,捏成小圆饼状,经油炸而成。数量较新人年龄多几个即可。


                10楼2014-07-31 22:05
                回复
                  2025-05-12 22:18:58
                  广告
                  十、舌尖上的平遥——山药丸子
                  山药丸子是平遥当地人日常饮食中最常见的一种食物。所谓山药其实就是大家通常吃的土豆或马铃薯,平遥当地人称之为“山药”。

                  山药丸子的做法很简单,把土豆洗净,用专用的擦则把土豆擦成丝,再加入面粉拌匀(不要加水),依个人口味放入盐少许,然后把裹上面粉的山药丝握成团,上笼屉蒸上20分钟左右出锅。吃的时候根据个人爱好调入炒好的西红柿酱或者葱花、蒜、醋等爆炒的蘸水水。这样美味的山药丸子就做好了。
                  也有人喜欢将面和土豆丝搅拌均匀后直接上锅蒸,出锅后用筷子搅拌开,然后加油炝锅将裹上面的土豆丝爆炒,最后撒入韭菜、辣椒等辅料出锅(辅料随个人口味而定)美味又实惠的土豆丸子就做好了。


                  11楼2014-07-31 22:06
                  回复
                    十一、舌尖上的平遥——过油肉
                    过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传统菜肴,也是平遥的地方特色菜之一。过油肉起源于明代,原是官府中的一道名菜,后来传到太原一带民间,再逐渐传播至山西其他地区。历经代代厨师精心烹制相传至今。

                    过油肉做法很简单:
                    1、先将瘦猪肉切成薄片,然后将鸡蛋一个打开,加入淀粉搅拌成糊状加肉片,加盐适量,上浆;
                    2、锅内加适量的油,等六成热时放入上好浆的肉片入锅炸,然后迅速搅散,
                    3、肉变色后加入酱油,加葱蒜,加入一点点山西老陈醋,可以增香提色,(不可放太早,也不可放太多,这样的口感更正宗)然后加水发木耳,翻炒几下,加少许盐、味精、勾簿芡,加少许香油,美味可口的过油肉就出锅了。
                    平遥过油肉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闻有醋意,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是平遥当地宴席中不可少的一道名菜。


                    12楼2014-07-31 22:06
                    回复
                      十二、舌尖上的平遥——红面糊糊

                      红面糊糊的原材料是高粱面。高粱是山西省的主要粮食作物,高粱面是用优质高粱去皮磨制而成的,俗称菱子面,红面。脂肪含量比玉米低20%左右,蛋白质次于玉米。
                      旧时年代,由于白面稀缺又贵。红面糊糊一般是农家早、晚餐中的主食。蘸着辣辣的蘸水水吃一碗红面糊糊,一碟咸菜,再喝一碗小米稀饭,一顿简单至极,甚至有些寒酸的餐饭便好了。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红面糊糊便慢慢少了起来。如今,这一吃食又成为人们忆苦思甜,怀念旧时光的美味佳肴。
                      红面糊糊的制做是个技术活。在熬开的水里,一边撒进红面,一边要用一双筷子不停地旋转搅动以避免结成疙瘩。稠糊状的红面泛出光亮的时候,起锅。把糊糊做得稀一点,趋热用铲子抹到碟子里,顺便旋转出类似火山口的弧度,待凉透了,用刀片划成菱形块,将蘸水水舀进去。糊糊也同饺子、蘸片子一样,是蘸了蘸水水吃的。
                      用一根牙签扎了,文文雅雅地吃。这是糊糊的改良,又平白增出些细腻来。其实这是很巧的一种心思,多出现在女孩子和妇人的碗里。


                      13楼2014-07-31 22:06
                      回复
                        十三、舌尖上的平遥——糊塌子
                        糊塌子是平遥人夏季早晚餐常吃的一道美食,把西葫芦擦成丝,和面拌起(软一点),再和辅料拌匀,鏊子热了淋少许油,把面用小铁勺放在熬子上,摊平(圆形),两面烤焦即成。
                        平遥糊塌子作法:
                        1、西葫芦洗净去皮,纵向一切两半,用擦则擦成丝,放在大碗里加入适量盐,静置几分钟,使其水分充分渗出;
                        2、葱姜洗净切末;
                        3、向1中加入面粉、打入鸡蛋,放葱姜末,搅拌成均匀的面糊;
                        4、平底锅烧热,均匀的涂上一层食用油,盛一勺面糊倒入锅中摊成饼状,一面烙熟了翻面,两面烙成金黄色即可出锅;
                        5、吃的时候可以加上香菜末和辣椒油,很美味。主料也可用其他的蔬菜代替,如南瓜,红薯,青菜等。

                        营养成份:
                        西葫芦有较多维生素C、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尤其是钙的含量极高。它含有丰富的水分,具有润泽肌肤的作用。它可以调节人体代谢,具有减肥、抗癌防癌的功效。此外,西葫芦具有清热利尿、除烦止渴、润肺止咳、消肿散结的功效。
                        小贴士:
                        1、调面糊通常是不需要加水的,因为西葫芦含有相当多的水分。面粉的用量视西葫芦的出水多少而定。拌面糊的时候,如果觉得稀就加面粉,感觉稠了的话可以用适量水来调节。
                        2、西葫芦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蔬菜,但脾胃虚寒的人应少吃。


                        14楼2014-07-31 22:07
                        回复
                          十四、舌尖上的平遥——切疙瘩

                          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平遥古城,除了悠久古老的人文景观外,怎么也算得上是山西面食文化的老祖宗。小城的面食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一百多种,一般的家庭主妇起码也会做一二十种,就连平遥小伙也会做那么一两种拿手的。比如:切疙瘩,刀削面,擦尖什么的。。。。。
                          切疙瘩做起来比较容易,一般人都会做的,但要做的好那就未必了,除了和面讲究外,主是要靠指尖功夫的。一般和面和成包饺子面就可以了,不可以太软,也不能太硬,最好是提前把面和好,让面醒上半小时二十分钟的时间。那样切的切疙瘩才有劲,匀称。切疙瘩在有的地方也叫揪片。
                          在平遥叫揪片和切疙瘩是区别的。切疙瘩一般比较小,揪片比较大的。切疙瘩的制作也分三大类的:一,就是家常吃的切疙瘩,有的是先把面擀成筷子厚薄的片,然后再用手切,切的手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指尖下压;另一种是用指尖上挑。切的最美的就是指尖大小,厚薄均匀,大小一致,用手指压的就像个小耳朵,不仅好看,而且好吃,很能增加人的食欲。二,就是手撕切疙瘩。把擀面的过程省了,直接用手指撕切疙瘩。这个技术要求更高些,一般新手是做不好的,要求手指功夫过硬的,才能切的很匀称的,一般是边切疙瘩边把面转圈撕薄的。三,就是把面擀得比较薄,撕得比较大的切疙瘩,这个在有的地方就叫揪片的。
                          切疙瘩大多数人都比较喜欢吃的,只是要吃的人多的话,手切的比较累,不如切馏则来的快。但切疙瘩比较蘸调和,口味重的人尤其喜欢吃的,夏天的时候清水煮上豆角或西葫芦,冬天水煮上胡萝卜,调上炒西红柿酱,浇上一勺小炒肉,再就上一根大葱或蒜瓣,用平遥的土话讲:“美吃损了!”看到这里,是不是你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15楼2014-07-31 22:07
                          回复
                            十五、舌尖上的平遥——焖面

                            本期舌尖上的平遥,给大家推荐平遥面食之——焖面。同时也欢迎更多吧友与我互动,说一说您心目中的“舌尖上的平遥”。

                            夏天是豆角成熟的季节,勤劳多才的人们为“吃”创造出了各种花样,焖面就是其中一种。焖面是利用豆角中的水蒸气将面条焖熟,故称焖面。
                            焖面是面条的一种特殊的吃法,主料最好用刀切面或手擀面,尤其要切的细一些,这样才更入味,配料主要是豆角、西红柿和猪肉。也有一些用土豆、包菜等做辅材的,完全随自己喜好而加。
                            很多人都喜欢吃焖面。但多数人的做法并不地道,关键就在于焖的过程。焖面绝不是煮面,不是用汤汁煮熟面,而是依靠豆角中散发出水蒸气的温度将面焖熟。油热后,放入葱姜蒜片,将肉片、豆角、西红柿炒至六、七成熟,加入适量清水(根据面条的多少),再把切好的面条放在豆角上,注意此时一定不要接触锅底,否则容易被汤汁浸湿或者粘在锅底。盖上锅盖,中小火焖约15分钟,用热气把面焖熟。焖面是个技术活,一般最讲究的就是焖的火候、一定要保持小火,焖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剩余的汤汁,中途还要挑动一下面条,让周围的面条也能吸收汤汁,确保面条均匀的成熟。在整个过程中,要不断铲锅底防止烧糊,但是不要翻动面条。最后,拿双筷子和着锅铲,把面条和菜拌匀。喜食蒜的,可以调点蒜汁拌着吃。不喜蒜的,调点醋、辣椒油等一起拌着吃。什么不拌,也很好吃。
                            焖面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渴的功效。最正宗的焖面就是铁锅焖面,配一盘黄瓜丝和一小碟清炒尖椒,再喝一口绿豆汤,岂是一个“美”字了得。


                            16楼2014-07-31 22:08
                            回复
                              2025-05-12 22:12:58
                              广告
                              十六、舌尖上的平遥——酱梅肉

                              一道精美的菜肴,好比一件艺术品,不仅能满足您的味蕾,还能愉悦您的眼球。平遥“酱梅肉”就是这样的一道传统名菜。酱梅肉属于晋商庄菜代表菜,也是晋式第三蒸,因用酱豆腐汁相蒸去腥提鲜而名。在平遥,酱梅肉属于宴席八碗八碟当中不可少的一道菜。
                              酱梅肉的主料是五花肉和酱豆腐,其做法很讲究:将五花肉用开水煮八成熟,用刀切成约8毫米的薄片,锅内倒入香油,把切好的肉片、葱姜末和酱豆腐在锅内炒起,再码入碗内,把兑好的酱豆腐汁浇入碗中上笼蒸30分钟取出即成。
                              其特点:酱香浓郁,十分下饭,吃时捞出可改刀装盘,也可直接装盘。热吃时,将所需的肉加适量的酱汤烧热盛汤盘中。
                              由于酱梅肉吃的时候不柴不腻、香烂醇厚,久而久之,成了平遥一道地方特色菜。



                              17楼2014-07-31 2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