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时间和现今时间对照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
时:指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折合现在的两小时。以十二地支为名,从夜间十一时起算,夜半十一时至一时是子时,夜一时至三时是丑时,其余类推。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现在十四分二十四秒。顷刻,指短时间。
更: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大致分为:晚七时至九时为一更,九时至夜十一时为二更,其余类推。
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故以其为更的代称。
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现在24分钟。
时间计量单位及时间长度
世纪:一个世纪为100年
花甲:60年,自“甲子年”起到“癸亥年”为一个60花甲
纪:12年
年代:10年
年:公历一年12个月,农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
公历一年为365至366日,农历一年为354或355至383或384日
季:一季三个月,一年有四季
月:公历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旬:每10为一旬,月初10天为上旬,月中10天为中旬,月末为下旬
周:一周为七天,也叫一个星期,西方称为一个礼拜
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23小时56分4.09054秒);天文学上规定: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即过子午线)的平均时间间隔为一“日”;古埃及把一日划为24小时;中国的农历把一日划为12个时辰
时辰:每个时辰为2小时
时:一个小时60分钟
分:一分钟等于60秒节气与节令
节气与天候
我国早在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中,就有八节二十四气的记载。所以谓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八节是季节转换的时候,可以明确地划分为四季。这八节中,每节有三个时令,如立春,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包括春分、清明、谷雨……共二十四节气,除上述八节之外,其余节气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人们只要知道目前是什么节气,就可大体推算出近期的气候情况。因此,节气与农业结合得为紧密。
[写作素材]中国古代时间和现今时间对照:
节日节令
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入梅芒种后第一个丙日
出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九九自冬至起八十一天
二十四节令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沥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五月节,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杀年猪,大寒过后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