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么 幸 福 的 事 儿
——读李汉荣散文集《点亮灵魂的灯》
刘姝睿(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教师)
●诗意——诗画语言,流淌性灵
李汉荣的散文很早便温暖着我们,其中《山中访友》、《外婆的手纹》分别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下册,初中的孩子的心早已被文中的淳朴真情抚育着,而这“真”离不了作者文笔的诗情画意——如诗一般蕴藏真情和哲理,如画一般写进造化与人心。朱世卿在《法性自然论》中说:“人为生最灵,膺自然之秀气。”诗画语言中渗透的何尝不是性灵之心。裴子野在《刘虬碑》中提及性灵者“受山川之英灵,有清明之淑性。”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作者说过:“我这半生里见过的各种生命,恐怕已经成千上万了。在这成千上万的生命里,留在记忆里的,或者说在记忆里藏得最深的,还是那些与我交换过目光的生命。”作者的文字里处处是作者敏锐的心,读他的文字便是听音,便是览画,更是读心,读一本封存在现代都市的美丽乡村童话。
●灵境——跨越时空,召唤温情
都市的童话并不少见,但作者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并不多见。《唐朝的牛》、《鸟是懂得美感的》、《万物都是发明家》、《目光》等,使读者读着书中奇思妙想,心门会情不自禁地打开,只想着伸出双手赶紧去拥抱那灵动的智慧,这该是经历了多少次黑夜的沉淀才孕育出来的理趣和温情!作者说过:“每次写作,我总是打开窗子,眺望一会儿朦胧的远山,如果恰逢一声鸟叫,我的诗文便有了清脆生动的开头;如果在夜晚写作,我就先在空旷宁静的地方,仰望头顶的星空,聆听银河无声的波涛,宇宙无穷的黑暗和光芒滔滔地向我的内心倾泻,我静静地呼吸着那从无限里弥漫而来的浩大气息,然后,我开始诉说,向心灵诉说,向人群诉说,向时间和万物诉说。”如他所言,作者每次孕育文字与其说是从自然中汲取点燃灵魂的火焰,不如说是万物和宇宙借着作者的笔给众生讲述,是“造化钟神秀”借着作者的语言召唤苍生、传递温情;是我们头顶的苍穹将内心泻进作者的目光,叫他去看、叫他去想、叫他去说。不信,你凑近他的文字听一听:“语言被心中的激情和宇宙的浩气激活,语言行走和飞翔起来。语言有了只有在这个时刻才有的动人表情和语调,就这样,我的心,在语言的原野上走向远处和深处。每当这个时候,我感到,万物和宇宙都参与了语言的运动。”我想,作者这次心灵之旅该是美美的、幸福的吧!
●幸福——穷尽苍野,收回本心
一本书,读懂了幸福不难,读出了幸福不易。而这本书,都给我们了。李汉荣先生坦言:“我们的一代代先人们,几千年就是过着这种低碳高质量、绿色、环保的慢生活,单纯而又非常丰富的生活,朴素生活,诗意生活,耕读生活,灵性生活,才创造了那样博大精深、高尚优美的文化,也才为我们保存了一片青山绿水、白云碧天的好国土,今天,我们还懂得那种有意境的生活吗?我们还会过那种生活吗?我们还有资格过那种生活吗?”“那种生活”便是幸福,“幸福”便是“有意境、有深度、有益于世道人心,也有益于自然万物,真正能够安妥人心”的生活状态。
然而现实中,“满面尘灰烟火色”的劳苦大众无暇顾及;“歌台暖响,春光融融”的不可一世者无心顾及;更有扛着“快速发展”大旗的吆喝者蒙住自己和众人的眼削碎了过上幸福生活的资格证。我们,离幸福的故乡越来越远。远到,听不见母亲的善言,看不出母亲的苦恼。甚至,有朝一日,模糊了回乡的路。
感谢这本散文集带着我们“转身”,在幸福的故乡消失的前夜去拜访“我们的祖先”,“沿着河流行走”,聆听河流的秘密,敞开雨后的大自然,登上雪山,抚摸明月,“点亮灵魂的灯”。
因为,心只有回复灵性才得了命,人只有穷尽山野方寻着了根。当我跟着作者的笔在一条条河流边行走时,不由得幸福起来,原来这里有简,有苏童,有丰子恺,有袁枚,有“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的心物感应。无论是河边、星空下、山巅,还是一根火柴、一头牛、一个垃圾堆旁,我们都能发现人的自然本性、生命意识激发出的灵妙的创造力!
幸福着,心不再虚空;幸福着,心不再沉重;幸福着,心不再孤独;幸福着,心回来了!
我们幸运着,在这本散文集里回到了生命的高处。更重要的是,我们当坦然于生命的回归是个过程,不必将“高贵”放在眼前去苦追,每颗灵魂都是独特的,有独特的灵动和独特的生存土壤,回归与否也当有个体差异性,只是,别忘掉“高贵”,更别漠视“高贵”,即便终身无法回归,也要做个会流泪而不是冷漠甚而只会呲笑生命的看客。
——读李汉荣散文集《点亮灵魂的灯》
刘姝睿(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教师)
●诗意——诗画语言,流淌性灵
李汉荣的散文很早便温暖着我们,其中《山中访友》、《外婆的手纹》分别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下册,初中的孩子的心早已被文中的淳朴真情抚育着,而这“真”离不了作者文笔的诗情画意——如诗一般蕴藏真情和哲理,如画一般写进造化与人心。朱世卿在《法性自然论》中说:“人为生最灵,膺自然之秀气。”诗画语言中渗透的何尝不是性灵之心。裴子野在《刘虬碑》中提及性灵者“受山川之英灵,有清明之淑性。”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作者说过:“我这半生里见过的各种生命,恐怕已经成千上万了。在这成千上万的生命里,留在记忆里的,或者说在记忆里藏得最深的,还是那些与我交换过目光的生命。”作者的文字里处处是作者敏锐的心,读他的文字便是听音,便是览画,更是读心,读一本封存在现代都市的美丽乡村童话。
●灵境——跨越时空,召唤温情
都市的童话并不少见,但作者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并不多见。《唐朝的牛》、《鸟是懂得美感的》、《万物都是发明家》、《目光》等,使读者读着书中奇思妙想,心门会情不自禁地打开,只想着伸出双手赶紧去拥抱那灵动的智慧,这该是经历了多少次黑夜的沉淀才孕育出来的理趣和温情!作者说过:“每次写作,我总是打开窗子,眺望一会儿朦胧的远山,如果恰逢一声鸟叫,我的诗文便有了清脆生动的开头;如果在夜晚写作,我就先在空旷宁静的地方,仰望头顶的星空,聆听银河无声的波涛,宇宙无穷的黑暗和光芒滔滔地向我的内心倾泻,我静静地呼吸着那从无限里弥漫而来的浩大气息,然后,我开始诉说,向心灵诉说,向人群诉说,向时间和万物诉说。”如他所言,作者每次孕育文字与其说是从自然中汲取点燃灵魂的火焰,不如说是万物和宇宙借着作者的笔给众生讲述,是“造化钟神秀”借着作者的语言召唤苍生、传递温情;是我们头顶的苍穹将内心泻进作者的目光,叫他去看、叫他去想、叫他去说。不信,你凑近他的文字听一听:“语言被心中的激情和宇宙的浩气激活,语言行走和飞翔起来。语言有了只有在这个时刻才有的动人表情和语调,就这样,我的心,在语言的原野上走向远处和深处。每当这个时候,我感到,万物和宇宙都参与了语言的运动。”我想,作者这次心灵之旅该是美美的、幸福的吧!
●幸福——穷尽苍野,收回本心
一本书,读懂了幸福不难,读出了幸福不易。而这本书,都给我们了。李汉荣先生坦言:“我们的一代代先人们,几千年就是过着这种低碳高质量、绿色、环保的慢生活,单纯而又非常丰富的生活,朴素生活,诗意生活,耕读生活,灵性生活,才创造了那样博大精深、高尚优美的文化,也才为我们保存了一片青山绿水、白云碧天的好国土,今天,我们还懂得那种有意境的生活吗?我们还会过那种生活吗?我们还有资格过那种生活吗?”“那种生活”便是幸福,“幸福”便是“有意境、有深度、有益于世道人心,也有益于自然万物,真正能够安妥人心”的生活状态。
然而现实中,“满面尘灰烟火色”的劳苦大众无暇顾及;“歌台暖响,春光融融”的不可一世者无心顾及;更有扛着“快速发展”大旗的吆喝者蒙住自己和众人的眼削碎了过上幸福生活的资格证。我们,离幸福的故乡越来越远。远到,听不见母亲的善言,看不出母亲的苦恼。甚至,有朝一日,模糊了回乡的路。
感谢这本散文集带着我们“转身”,在幸福的故乡消失的前夜去拜访“我们的祖先”,“沿着河流行走”,聆听河流的秘密,敞开雨后的大自然,登上雪山,抚摸明月,“点亮灵魂的灯”。
因为,心只有回复灵性才得了命,人只有穷尽山野方寻着了根。当我跟着作者的笔在一条条河流边行走时,不由得幸福起来,原来这里有简,有苏童,有丰子恺,有袁枚,有“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的心物感应。无论是河边、星空下、山巅,还是一根火柴、一头牛、一个垃圾堆旁,我们都能发现人的自然本性、生命意识激发出的灵妙的创造力!
幸福着,心不再虚空;幸福着,心不再沉重;幸福着,心不再孤独;幸福着,心回来了!
我们幸运着,在这本散文集里回到了生命的高处。更重要的是,我们当坦然于生命的回归是个过程,不必将“高贵”放在眼前去苦追,每颗灵魂都是独特的,有独特的灵动和独特的生存土壤,回归与否也当有个体差异性,只是,别忘掉“高贵”,更别漠视“高贵”,即便终身无法回归,也要做个会流泪而不是冷漠甚而只会呲笑生命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