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山历史文化吧 关注:89贴子:2,250

封龙山:崇拜中华民族形象和精神的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封龙书院


IP属地:河北1楼2014-08-04 16:26回复

    读书洞


    IP属地:河北2楼2014-08-04 16:26
    回复
      封龙书院
      五代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场所开始出现。《大清一统志》记,北宋名相李昉曾在封龙山创设中溪书院和封龙书院,收徒讲学,开河北书院教育之先河。北宋,见诸记载的河北书院有三处,全在封龙山中。一座是封龙书院,又称龙山书院,在封龙山之阳山脚下,原为汉代李躬授业之所,五代李昉创为书院。原有讲堂、 读书窑洞等。院内有两眼清泉,一曰蒙泉,水清而甜,是书院引水之源。一曰墨池,又称洗笔池,池水墨黑,相传为古人洗笔之处。
      另一座书院在龙首峰西,称西溪书院,“唐隐士姚敬栖遁之所”。宋代藏有九经,张著为山长,也曾在河北名著一时,后世渐废,其址大约在北龙池村。


      IP属地:河北3楼2014-08-04 16:27
      回复
        中溪书院在龙首峰下,《读文献通考》称为中峰书院。据载,也是李昉授业之所。北宋时“山长张爿叟诸人相继聚徒常百人”。是当时河北最大的书院。后世废,其址大约在修真观下。
        元代封龙书院空前发展,进入鼎盛期。蒙古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河北栾城籍著名数学家李冶(1192-1279年),结束了流亡生活,从山西东归,“买田封龙山下,学徒益众”。他潜心治学,诲人不倦。他在乡民及镇定路都元帅使史天泽、真定督学张德辉和著名学者元好问等人支持下,重修李昉讲堂,重振封龙书院。在这里,李冶进一步总结、研究中国古代天元术,发展创新,对他在山西撰著的《测圆海镜》一书进行补充修订,集中国天元术之大成,并加以弘扬普及,用通俗朴实的语言著成《益古演段》一书,讲授不辍。 李冶主持书院期间,在石穴、医学、天文学、音律学、道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可谓桃李满园,成果卓著。


        IP属地:河北4楼2014-08-04 16:27
        回复
          李冶所创立的天元术代数,方程搞到六次。不仅是中国古代独创的半符号代数的重大发展,而且比欧洲代数的产生至少早300年左右,在当时世界数学史上俱有尖端地位。他的两部天元术著作,奠定了他十三史记世界数学史和中国自然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直到现在,多中国封建儒学、程朱理学的弘扬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白鹿洞书院、茅山书院、石鼓书院、东林书院等古代书院均被举为中华文化胜地。而在中国科学史上有显赫位置的封龙书院,却名不见经典。这是一个遗憾和误区。
          继李冶之后,藁城籍学者安熙主持封龙书院,“其教人以敬为本,以经术为先,弟子来去,常至百人”。“四方来着,多所成就”。
          现书院旧址正在恢复。读书洞依旧,洞内有摆放油灯和书籍的壁窟,二洞有一小门相通,洞内有很厚的黑烟旧痕。洞口有道光年间元氏知县刊刻的《禁凿胜山石记》碑,洞前20米有明代藏圣像室。


          IP属地:河北5楼2014-08-04 16:27
          回复

            元好问


            IP属地:河北6楼2014-08-04 16:27
            回复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少年时代与其父元德明生活于山西砂河镇滹沱河北。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卒于获鹿(在今河北省)寓舍,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县韩岩村)。元好问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1962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IP属地:河北7楼2014-08-04 16:28
              回复
                张德辉
                张德辉(1195—1275),字耀卿,号颐斋,交城人。金贞佑间,供职御史台衙门。金亡,投蒙古大将史天泽为经历官。蒙古太宗七年(1235),从史南征,筹划调发,多出其谋。蒙古定宗二年(1247),受忽必烈召见,应对方略。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后,授河南北路宣抚使。下车伊始,惩办豪强恶吏,深得民心。至元二年(1265)考绩为十路第一。至元三年,参议中书省事。五年春,擢侍御史,辞不拜。张德辉“天资刚直,博学有经济器。”晚年与元裕、李冶游历封龙山,时人号为封龙山三老,卒年八十。著有《塞北记行》、《元遗山诗笺注》14卷、《边堠记行》。德辉天资刚直,博学有经济器,毅然不可犯,望之知为端人,然性不喜嬉笑。与元裕、李冶游封龙山,时人号为龙山三老云。卒年八十。


                IP属地:河北8楼2014-08-04 16:28
                回复

                  李冶
                  字仁卿,自号敬斋,真定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金正大末进士辟知钧州。金亡北渡,流落忻崞间,常与元好问唱和,世称“元李”。晚家封龙山下。元世祖至元初,以翰林学士召,就职期月,以老病辞归。能诗词,有《敬斋集》,今有考订之作《敬斋古今黈》传世。


                  IP属地:河北9楼2014-08-04 16:28
                  回复

                    元氏汉碑


                    IP属地:河北10楼2014-08-04 16:28
                    回复
                      元氏汉碑
                      元氏县内有汉碑7通:《封龙山颂碑》、《白石神君碑》、《无极山碑》、 《三公山碑》、《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和《八都神庙碑》。 其中《封龙山颂碑》、《白石神君碑》、《祀三公山碑》三碑被收入我国百种名碑之列。这几通汉碑是河北省绝无仅有的,被人们称为“元氏汉碑”。七通汉碑已失五碑,现仅存《白石神君碑》、《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三公山碑》俗称“小三公”)。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常山相冯君立此碑。碑面字行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宜,若繁星缀空,天机巧成。现代书画大师齐白石崇法此碑,以此碑为基,开创了方正奇险、天趣横生之篆刻和篆书的独特风范。书画大师吴昌硕之隶书,亦以此为“母”,博览汉碑拓本,纵横百家,自成体段。日本书道界人士对此碑推崇备致,称其“神碑”。


                      IP属地:河北11楼2014-08-04 16:29
                      回复
                        封龙山颂碑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十月立。纵166厘米,横100厘米。15行,行26字。在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元氏知县刘宝楠(字念楼)访得,乃命工运置城内薛文清祠之东厢。运工恶其重,欲自碑阴凿分两段起运,不科竟裂为三。《封龙山颂》为著名汉碑之一。
                        此碑原在元氏县王村山下,不大为人所知,仅宋郑樵《通志》提到过它。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刘宝楠为元氏县知县。刘是著名经学大师、 《论语正义》的作者。他在山下访得此碑,大加叹服,命人移至城内薛文清祠。现在已经下落不明了。幸好有拓本传世。


                        IP属地:河北13楼2014-08-04 16:29
                        回复
                          北京图书馆藏拓本卷轴长1.60米,宽O.93米,拓本长1.58米,宽0.86米。碑立于汉桓帝延熹七年(1 64)。无额无穿。连题共十六行,行二十六字。碑刻全部为隶书,石虽剥落,文多可读,笔画较细,遒劲豪放,类似《乙瑛碑》,堪称汉碑之上品。杨守敬《评碑记》说:“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是研究汉代书法和历史以及封龙山祀典的宝贵资料,也是学习隶书的极好范本。
                          此碑出土较晚,然气魄之雄伟,汉隶中无出其右者。其书法方正古健,点划之中有篆籀之意,粗犷俊朗,有独特的阳刚之美。与《石门颂》、《西狭颂》和《杨淮表纪》等同属一路。
                          清方朔《枕经金石跋》称其“字体方正古健,有孔庙之《乙瑛碑》气魄,文尤雅饬,确是东京人手笔。”


                          IP属地:河北14楼2014-08-04 16:30
                          回复
                            封龙诗选
                            古风·宝剑篇
                            (唐)郭震①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生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从亲近英雄人。
                            可怜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尤能夜夜气冲天。


                            IP属地:河北15楼2014-08-04 16:30
                            回复
                              注:①郭震(公元656-713年),字元振,唐同中书门下三品(唐初宰相称呼)。魏州贵乡(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人。曾游学封龙山并在山中讲学。十八岁中进士,为通泉尉。因呈《宝剑篇》受到武则天赏识,即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寰监丞。大足元年(701年),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睿宗立,召为太仆卿,加银青光禄大夫。景云二年(711年),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迁吏部尚书,不久转兵部尚书。开元元年(713年)进封代国公兼御史大夫。


                              IP属地:河北16楼2014-08-04 16: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