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个人说再见吧 关注:15贴子:119
  • 1回复贴,共1

钱要花在体验上,不要花在物质商品上,这样会让你更快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许多年来,我那聪明的丈夫总是信奉行为经济学的看法:如果要花钱,一定不要花钱购买物质,而要购买体验:度假、和朋友们聚餐,这样的消费能够丰满你的人生,而一双新鞋很快就会失去对你的吸引力。
上面说的确实没错,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在《消费者心理学》期刊上发表的一份最新研究中,心理学家Darwin A. Guevarra 和 Ryan T. Howell就不认同这种看法。他们不应该一刀切地看待商品,有些商品确实能让人快乐起来。
Guevarra 和 Howell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他们认为之前的许多研究让参与者想象的是希望“占有”的物质消费品和希望去“经历”的体验性消费。但是这样的研究忽视了一种类型的物质商品,那就是可以用于体验的物质商品。比如电子设备、乐器、运动器材和户外装备。Guevarra 和 Howell两人将这些商品叫做“体验性商品”,那么这些商品是否像大多数商品一样对我们的快乐没有太大提升,又或者,它们对我们的幸福有积极的作用么?
为了得出结论,Guevarra 和 Howell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它们发现体验性商品和体验本身一样都能让我们更快乐。
体验式商品和体验,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看上去是钻学术牛角尖,好像只是把两种消费类型分成了三种。但是这样做的意义不止于此,如果我么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东西让一些人高兴,但是对另一些人没有半点作用,我们就能理解稍稍理解人类的快乐机制,也能懂得如何去培养快乐的心情。
首先我们来弄清楚为什么体验消费要比物质消费更能让人快乐。什么是体验?体验本身并不属于体验消费,体验消费要做到能够体现自主度、考验个人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亲密性,同时满足这三种心理需求的体验才能称之为体验消费。和朋友谈话、精通一门技能、用绘画和文字表达自己——这些体验能提供单纯的物质消费无法提供的满足感。
体验性商品之所以符合这个框架,是因为它也能满足相同的心理需求。比如说,一件乐器能提供给人三种快乐:熟练你的技能,从精通一样技能中获取快乐(考验个人能力);表达你的内心情感,从自我表达中获取快乐(体现自主度);和朋友们一起演奏,从交流中获取快乐(亲密性)。
“把钱花在体验上,而不是商品上。”这依然是一条准确的基本法则。但是不妨这么说:“把钱花在个人能力、自主意识和与他人的交流上。”


IP属地:浙江1楼2014-08-04 17:14回复
    钱花在体验上~


    2楼2014-08-05 0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