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墨居吧 关注:8贴子:399
  • 11回复贴,共1

【科普】诗词简述及入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章简 论
第一节 古典诗歌的特征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意境抒发感情,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构造了古典诗歌特有的华美的境界,是中外任何自由体诗歌所根本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其中的许多名篇至今还为今人吟诵欣赏,很多爱好者仍在学习、写作的原因所在。 古典诗歌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它的内容主要是抒情的。其中一些著名的叙事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也不以创造人物为主,倒是以发抒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感受为主。因此,它最适合于作者个人感情的抒发。 第二、它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如少有的长诗《焦仲卿妻》也不过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有些民歌,最短的只有十三个字。比较多见的五绝,也只有四句、二十个字。但仍然是一首首完整的诗。 第三、它具有较严格的格律要求。古典诗歌是最讲究格律的,尽管格律的尺度有宽严的不同。在古代,我们有很多富有诗意的抒情散文名篇,却没有散文诗、自由诗,可以证明格律在古典诗歌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欣赏古典诗歌,自然要体会其思想内容和意境高远。但如果能够通过形式去了解内容:诗词既然是有一定格律的,那我们在阅读古典诗歌的时候,如果能够知道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基本知识,那就更能欣赏其中的艺术美,更能体会情感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性了。换个角度,如果能够掌握一些古体诗歌格律的基本常识,那么,写作者个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就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现在很多古典诗歌爱好者都认为写作古体诗词很难,根本原因就在于,必须遵守格律,而这格律就像一道很难跨越的难关。很多初学者因此就止步不前了,也不乏一些不以为然的爱好者,破关而入,却因为不遵守格律而遭批评、规劝。其实,只要了解了格律的一些常识,就会觉得这只是一道看来吓人的门槛,越过以后,就是另一番明媚的天地了。


IP属地:浙江1楼2014-08-05 16:45回复
    第四节 对 仗
    修辞里的“对偶”,在古代诗歌里叫“对仗”。对是相对,仗是仪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 学过中学语文的人都知道对偶。对偶就是把同一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形成整齐的美。例如“任重致远”,“任重”与“致远”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任重致远”是句中自对,“任重致远,居安思危”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矩,是词性相同的词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然以“任重道远,居安思危”为例:“任(担负)”、“致”、“居”、“思”都是动词相对,“重”、“远”、“安”、 “危”都是形容词相对。 诗词中的对仗的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因此,上面所举温庭筠的《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中的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暖,细雨如烟碧草新。”才是符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对联也是同样的标准。


    IP属地:浙江6楼2014-08-05 16:48
    回复
      第三章 诗 律
      第一节 诗的种类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本书不论)。 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声韵;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的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诗一样。(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类。本文只谈律绝)


      IP属地:浙江7楼2014-08-05 16:48
      回复
        (二) 七律的平仄
        七律就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上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仄平平A。 仄仄平平平仄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B。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也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也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平)平(仄)仄仄平平 A。 (平)平(仄)仄平平仄 a,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平仄仄 b, (平)平(仄)仄仄平平 A。 (平)平(仄)仄平平仄 a,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题李居士幽居 [晚唐]温庭筠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昼静无人。 南窗自有忘机友,谷口徒称邓子真。 (首句入韵)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寄殷协律 [唐] 白居易五崴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 琴书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几度听鸡过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吴娘暮雨潇潇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首句不入韵)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仄平B。 (仄)仄(平)平平仄仄b, (平)平(仄)仄仄平平A。 (平)平(仄)仄平平仄a, (仄)仄平平仄仄平B。 (仄)仄(平)平平仄仄b,(平)平(仄)仄仄平平A.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诸 将 [唐] 杜甫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车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慰须仗出群才。 (首句入韵。“逐”是入声)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城上夜宴 [唐] 白居易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首句不入韵)


        IP属地:浙江10楼2014-08-05 16:49
        回复
          (三) 粘 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目的是使得平仄具有规律和多样化,以达到朗读时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对,就是相对,也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相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幅对联的形式,即: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律的“对”,也同样只有两幅对联的形式,即: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五律的首联就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一联出句第二第四个字的平仄要跟着前一联对句第二第四个字相一致。具体来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例如:野水无人渡,(仄仄平平仄) 孤舟尽日横。(平平仄仄平)——出句和对句完全相对 荒村生断霭,(平平平仄仄)——第二、第四字和上句相粘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一联中上下两句的平仄就相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相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就是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就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排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盛唐以后历代诗人写律诗,失粘和失对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IP属地:浙江11楼2014-08-05 16:49
          回复
            @hxl998877 @忆清冥 @月茗裳 @星一蓝晗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8-05 16:53
            收起回复
              艾妈,楠楠你太可怕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8-05 16:57
              收起回复
                这个之前看了好多T_T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8-06 22: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