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务院已经批准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方案,但谁将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这一话题依然引起各界的热烈讨论,也引起中央政府和某些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
在很多学者甚至地方政府的官员看来,谁是金融中心最终是由市场说了算。在这些讨论中,北京成为中国金融中心最有力的角逐者。
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博士是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金融地理学研究的权威人士,早在2000年,赵晓斌就运用金融地理学(研究金融中心的交叉学科)最新成果研究发现,入世之后是北京而不是上海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日前,《经济》杂志就金融中心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对赵晓斌进行了专访。
金融中心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信息不对称
《经济》:建设金融中心如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一些城市都宣称自己具备建设金融中心的条件。您是研究金融中心的专家,请问建设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赵晓斌:我认为建设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有三个。
首先,要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需求。这是金融中心最基本的条件。
其次,金融中心除了在国家制度层面上金融稳定、货币稳定以外,一定要非常自由,是大家一块做生意的地方。金融中心应该是交易成本最低、交易效率最高、交易量最大的一个交易集聚地,这是成为金融中心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三,金融中心要有很好的金融制度、法律制度、产权制度来保障,这些制度是透明的、自由的、比较公平的,公司在这里不能受到任何不正当的限制和歧视。金融中心是建立在中介服务的基础上,中介服务的基础是信用,而信用本身是由制度来保证的。
这三个条件是金融中心的基础,有了这三个条件才能谈金融中心。
《经济》:具备这三个基础条件的城市也有不少,那么有什么力量决定了是某个城市而不是其他城市成为金融中心呢?
赵晓斌:有学者说因为有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在这里集中,从而产生集聚效应。我认为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集聚是成为金融中心的条件之一。但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信息,金融中心是信息的集聚地。
成为金融中心,除了机构、人才、技术条件外,最关键的条件是信息集中,金融中心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它产生最多的信息、最快地接收信息。在金融中心,每天产生大量的金融信息,这反映了很多金融活动在这里运作。
之所以说信息对于形成金融中心最关键,是因为信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信息具有外部性,从而产生信息套利活动,就是说信息能够赚钱,金融服务全是靠信息去吃饭。一个人去银行贷款,他的职业背景和财务状况如何?他的风险在哪里?还款能力有多大?这就是信息,掌握这些信息就能够带来经济利益。
其次,信息具有不对称性,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并不是通过看一家公司公开的财务报表、年报、公开信息披露就能够全面了解该公司的信息,信息更多的隐藏在公司公开的报表和信息的背后。在国内很多公司有两套报表,甚至三套报表,公开信息背后的隐藏信息更重要,而这些信息只有接近信息源才有可能获得。正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掌握所有的信息,所有金融服务机构都集中到金融中心这个地方来。我认为信息不对称性对于金融中心的发展是最关键的。
还有一个相关问题就是信息腹地。信息腹地就是说如果大势变了,投资热点到了另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就会产生繁荣的服务业,使这个地方变成服务业中心。大势变了,金融中心也要跟着变。腹地是一大片,里面可能有好几个中心,哪个是信息真正的中心,哪个地方信息最不对称,金融中心就最容易在那个地方产生。
对于金融中心而言,信息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当然不等于其他条件,比如说金融机构、金融人才不重要。这些要素很重要,但是成为金融中心的基础设施、基本要点就是信息。
《经济》:金融中心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
赵晓斌:在历史上,不但金融中心,很多大的都会城市,都是从港口演变而来的。因为最初的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为贸易融资,为贸易融资是金融中心功能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金融服务。第三个层次就是为大企业、大财团和大机构的金融服务,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并购、上市、投融资安排,这是最高端的金融服务。
《经济》:您所使用的金融地理学是个很前沿的理论,运用这个理论您如何观察全球的金融中心?
赵晓斌:在过去上百年或者几十年,世界上各个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发生着升降变迁。伦敦和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虽然现在看来很稳定,但实际上伦敦在二战以后已经衰落了,后来在1970年由于欧洲美元市场的出现它又咸鱼翻身了。现在我们看到伦敦很稳定,实际上它也是经过不断的重组、改革才存活下来。
除了伦敦和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比较稳定以外,过去几十年间许多金融中心的地位都在不断变化,比如说在澳大利亚,悉尼取代了墨尔本;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取代了开普敦;在加拿大,多伦多取代了蒙特利尔;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取代了圣保罗;在美国,洛杉矶已经取代了旧金山成为西部的金融中心。
在东南亚,香港和新加坡一直竞争谁是金融中心,在20年前,香港走过一些弯路,使得当时新加坡比香港更重要,新加坡的金融环境更加自由,国际外汇市场也在新加坡。但是最近20年来形势发生了变化,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而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香港作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又稳定下来,重要性超过了新加坡。今后随着北京和上海的兴起,很多人都很关心这个问题:香港作为金融中心是不是有可能衰落?
解释金融中心在空间地理的兴衰变更的学科就是金融地理学。这个学科主要强调了信息的作用,认为信息的外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信息腹地是决定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因素。其他的因素还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事件的发生、路径依赖以及某些偶然因素等等。我们认为这个跨学科的新学说在解释金融中心的兴衰变更方面比以往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经济》:你们也进行总部经济的研究,这和金融中心有什么样的关系?
赵晓斌:总部经济和金融中心的关系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总部经济本身就很重要,因为总部操控着整个公司的财权和策划权,掌握着整个公司的命脉和大脑。总部在哪里,生意就在那里做。一家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但是重大决策的最终拍板都是由总部决定的,而且这个拍板是跟财务安排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讲,总部就是制造生意的地方,也是制造新闻的地方,产生信息最多的地方。
第二个层次,虽然新闻、信息很重要,但是从学术上讲,信息本身不可量化,不可价值化。因此在研究信息的作用时,总部成为了一个替代物,哪个地方的总部多,这个地方的信息肯定多。总部集聚在哪里,哪里必定是信息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从学术上讲,总部的多少就衡量了信息的多少。因此,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讲,总部最集中的地方就是最大的金融中心。
在很多学者甚至地方政府的官员看来,谁是金融中心最终是由市场说了算。在这些讨论中,北京成为中国金融中心最有力的角逐者。
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博士是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金融地理学研究的权威人士,早在2000年,赵晓斌就运用金融地理学(研究金融中心的交叉学科)最新成果研究发现,入世之后是北京而不是上海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日前,《经济》杂志就金融中心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对赵晓斌进行了专访。
金融中心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信息不对称
《经济》:建设金融中心如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一些城市都宣称自己具备建设金融中心的条件。您是研究金融中心的专家,请问建设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赵晓斌:我认为建设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有三个。
首先,要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需求。这是金融中心最基本的条件。
其次,金融中心除了在国家制度层面上金融稳定、货币稳定以外,一定要非常自由,是大家一块做生意的地方。金融中心应该是交易成本最低、交易效率最高、交易量最大的一个交易集聚地,这是成为金融中心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三,金融中心要有很好的金融制度、法律制度、产权制度来保障,这些制度是透明的、自由的、比较公平的,公司在这里不能受到任何不正当的限制和歧视。金融中心是建立在中介服务的基础上,中介服务的基础是信用,而信用本身是由制度来保证的。
这三个条件是金融中心的基础,有了这三个条件才能谈金融中心。
《经济》:具备这三个基础条件的城市也有不少,那么有什么力量决定了是某个城市而不是其他城市成为金融中心呢?
赵晓斌:有学者说因为有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在这里集中,从而产生集聚效应。我认为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集聚是成为金融中心的条件之一。但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信息,金融中心是信息的集聚地。
成为金融中心,除了机构、人才、技术条件外,最关键的条件是信息集中,金融中心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它产生最多的信息、最快地接收信息。在金融中心,每天产生大量的金融信息,这反映了很多金融活动在这里运作。
之所以说信息对于形成金融中心最关键,是因为信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信息具有外部性,从而产生信息套利活动,就是说信息能够赚钱,金融服务全是靠信息去吃饭。一个人去银行贷款,他的职业背景和财务状况如何?他的风险在哪里?还款能力有多大?这就是信息,掌握这些信息就能够带来经济利益。
其次,信息具有不对称性,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并不是通过看一家公司公开的财务报表、年报、公开信息披露就能够全面了解该公司的信息,信息更多的隐藏在公司公开的报表和信息的背后。在国内很多公司有两套报表,甚至三套报表,公开信息背后的隐藏信息更重要,而这些信息只有接近信息源才有可能获得。正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掌握所有的信息,所有金融服务机构都集中到金融中心这个地方来。我认为信息不对称性对于金融中心的发展是最关键的。
还有一个相关问题就是信息腹地。信息腹地就是说如果大势变了,投资热点到了另一个地方,在那个地方就会产生繁荣的服务业,使这个地方变成服务业中心。大势变了,金融中心也要跟着变。腹地是一大片,里面可能有好几个中心,哪个是信息真正的中心,哪个地方信息最不对称,金融中心就最容易在那个地方产生。
对于金融中心而言,信息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当然不等于其他条件,比如说金融机构、金融人才不重要。这些要素很重要,但是成为金融中心的基础设施、基本要点就是信息。
《经济》:金融中心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
赵晓斌:在历史上,不但金融中心,很多大的都会城市,都是从港口演变而来的。因为最初的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为贸易融资,为贸易融资是金融中心功能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金融服务。第三个层次就是为大企业、大财团和大机构的金融服务,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并购、上市、投融资安排,这是最高端的金融服务。
《经济》:您所使用的金融地理学是个很前沿的理论,运用这个理论您如何观察全球的金融中心?
赵晓斌:在过去上百年或者几十年,世界上各个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发生着升降变迁。伦敦和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虽然现在看来很稳定,但实际上伦敦在二战以后已经衰落了,后来在1970年由于欧洲美元市场的出现它又咸鱼翻身了。现在我们看到伦敦很稳定,实际上它也是经过不断的重组、改革才存活下来。
除了伦敦和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比较稳定以外,过去几十年间许多金融中心的地位都在不断变化,比如说在澳大利亚,悉尼取代了墨尔本;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取代了开普敦;在加拿大,多伦多取代了蒙特利尔;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取代了圣保罗;在美国,洛杉矶已经取代了旧金山成为西部的金融中心。
在东南亚,香港和新加坡一直竞争谁是金融中心,在20年前,香港走过一些弯路,使得当时新加坡比香港更重要,新加坡的金融环境更加自由,国际外汇市场也在新加坡。但是最近20年来形势发生了变化,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而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香港作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又稳定下来,重要性超过了新加坡。今后随着北京和上海的兴起,很多人都很关心这个问题:香港作为金融中心是不是有可能衰落?
解释金融中心在空间地理的兴衰变更的学科就是金融地理学。这个学科主要强调了信息的作用,认为信息的外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信息腹地是决定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因素。其他的因素还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事件的发生、路径依赖以及某些偶然因素等等。我们认为这个跨学科的新学说在解释金融中心的兴衰变更方面比以往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经济》:你们也进行总部经济的研究,这和金融中心有什么样的关系?
赵晓斌:总部经济和金融中心的关系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总部经济本身就很重要,因为总部操控着整个公司的财权和策划权,掌握着整个公司的命脉和大脑。总部在哪里,生意就在那里做。一家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但是重大决策的最终拍板都是由总部决定的,而且这个拍板是跟财务安排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讲,总部就是制造生意的地方,也是制造新闻的地方,产生信息最多的地方。
第二个层次,虽然新闻、信息很重要,但是从学术上讲,信息本身不可量化,不可价值化。因此在研究信息的作用时,总部成为了一个替代物,哪个地方的总部多,这个地方的信息肯定多。总部集聚在哪里,哪里必定是信息最集中、最丰富的地方。从学术上讲,总部的多少就衡量了信息的多少。因此,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讲,总部最集中的地方就是最大的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