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一下,奥修的思想是有可讨论之处的,但其所讲的宗教及自己的身份,是另一回事。
我们先从来源分类。
·克里希那穆提——其来源是商羯罗的吠檀多思想,属于印度教派
·奥修——————耆那教思想
·佛教——————佛陀思想
虽然克里希那穆提和奥修都声称过自己的思想与佛教没有差异性,但实际上,这三者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三种差异巨大的思想。
【印度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了解印度文化,首先是承认轮回,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套,我们常常喜欢问,为什么人会轮回?怎么证明人会轮回?等等问题。
在印度,这些不需要问,轮回就是存在的,不需要理由,全民都相信,从高层到普通民众一代一代的传下的教育,就是如此,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传统观念,没有人为些进行论证,也不需要提出怀疑,就象中国人总讲“天道无常、法网恢恢”一样,谁也没想过要证明道是什么,怎么回事。
印度的哲学是以宗教面貌出现的,印度没有哲学,只有宗教,任何一种思想,如果你不以宗教的形式出现,它是不会被人们所接受的,就象在中国,任何一种宗教,如果没有哲学内容,它是不会被人接受的一样。这不需要理由,是一种数千年来的习惯思维模式。
印度的所有思想,最终的目的几乎无例的都是指向同一个——解决轮回问题。这是印度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在表现上最明显的差异。一种不能帮助解脱轮回的思想,在印度,与废品没有区别。
西方人看重科学,中国人看重思辩,这是取得自己思想的方法的主要内容。印度人的思想所依靠的主要方法主干是——瑜伽,正是这种方法,导致了印度文化的思想结论与论证方法,与西方及中国的差异分歧。例如:无论科学证明了原子是什么,那不属于真实的,只有在瑜伽的禅定中,本人亲自看到了原子的状态,那才属于真实内容。瑜伽不是催眠术,没有深入到修行者内部及自己没有尝试过这种方法的人,是不能理解瑜伽或禅定是什么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此类人对瑜伽与禅定的解释,与废纸无异,连扔它进垃圾筒的动作都是一种多余。
【从印度思想的两大类别观察】
在印度,思想界分两大类:
一类是正统学派,以《吠陀》为中心信仰的内容,其中成型的主流就是吠檀多思想,这也是印度教的思想支撑内容,也是印度历史上的主流及绝对多数派和民众的信仰内容。其他的还有数论派、胜论派、正理派等。晚期出现的锡克教在理论上也是认同此思想的。
另一类是非正统学派,包括三大类:顺世论、耆那教、佛教。
另外还有后来进入印度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思想,但在奥罗频多及辨喜以后,基本都被视等同于吠檀多思想。
正统思想与非正统思想的根本差异点、也是最大分歧点——梵我思想。即梵是否是存在的,梵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几乎与中国人的道的描述是一模一样的,与基督教的圣经描述、伊斯兰教的阿拉描述也极为类似。
正统思想一致承认梵的存在,尽管在商羯罗的作品中也讲了空的问题,甚至对空的描述,有很多直接引用了佛教论典(如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整部原文,但空,并不影响梵的存在。
后来出现的锡克教,希望整合这些类似性的思想,更认为梵、上帝、真主、仍到中国的道、西方所说的世界的本源(如精神、物质)等等,是同一个实在本体,仅是人们的观察与思维的局限及角度的不同,而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的不同描述。
非正统学派的一致思想是——彻底否定梵的存在。无论在其他方面解释的如何相近,甚至是完全一致,但梵的问题,是没有商讨余地的。
【从非正统学派内部观察】
非正统学派中的三大派别的根本差异是——我是否存在。
印度语中的「我」,音译「阿特曼」,原意指呼吸,大约三千年前的『吠陀』时代具备「灵魂」的意思。汉译过去多译做「我」;现代介绍性的书籍多直译为「灵魂」;哲学界多译作「自性」或「本体」,俄国佛学家舍尔巴茨基译为「自性本体」。在印度,从古至今,「我」这个词有两种用法:1、是人称代词;2、是指灵魂、自性、本体;实际这些内容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翻译。
正统学派对我的观点多是“梵我不一不异”,用比喻而言,梵如大海,我如大海里的一滴水。从一滴水单独的溅出而论,水滴与大海是异,但从水滴的来源及最后的归宿而论,水滴与大海是一。最终的目的就是梵我合一,达到解脱,此论很类似于中国人讲的天人合一论。
其中顺世论是印度唯一的彻底唯物论,是彻底否定“我”的存在的,也就彻底否定了所谓梵我合一的解脱的存在。注意:印度的顺论论唯物主义,与西方唯物论不同,其中一部分在承认唯物的同时也承认轮回的。
耆那教则承认“我”的存在,但解脱不是我回归于梵,而是达到我的独立、永恒、绝对、清净、自在与快乐。这种思想在印度历史上的强大仅次于吠檀多。
佛教与顺世论一样否定我,但佛教不否定轮回的存在与解脱的存在,佛教在印度绝大多数时间里,不被印度人接受,原因就是人们无法理解不存在灵魂,人如何轮回,没有了自我,是什么在解脱的空性理论。注意:我们中国汉地一般所了解的佛教思想,与印度的佛教思想是有极大差异的,与其说一般人理解的汉地佛教思想更象印度佛教,不如说,这种汉地佛教思想,更象印度教。
【简结】
从以上的不同与差异点的了解,我们再来看现在所能看到的印度的文化作品与一些人的思想作品,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它所说的是什么了。
我们先从来源分类。
·克里希那穆提——其来源是商羯罗的吠檀多思想,属于印度教派
·奥修——————耆那教思想
·佛教——————佛陀思想
虽然克里希那穆提和奥修都声称过自己的思想与佛教没有差异性,但实际上,这三者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三种差异巨大的思想。
【印度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了解印度文化,首先是承认轮回,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套,我们常常喜欢问,为什么人会轮回?怎么证明人会轮回?等等问题。
在印度,这些不需要问,轮回就是存在的,不需要理由,全民都相信,从高层到普通民众一代一代的传下的教育,就是如此,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传统观念,没有人为些进行论证,也不需要提出怀疑,就象中国人总讲“天道无常、法网恢恢”一样,谁也没想过要证明道是什么,怎么回事。
印度的哲学是以宗教面貌出现的,印度没有哲学,只有宗教,任何一种思想,如果你不以宗教的形式出现,它是不会被人们所接受的,就象在中国,任何一种宗教,如果没有哲学内容,它是不会被人接受的一样。这不需要理由,是一种数千年来的习惯思维模式。
印度的所有思想,最终的目的几乎无例的都是指向同一个——解决轮回问题。这是印度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在表现上最明显的差异。一种不能帮助解脱轮回的思想,在印度,与废品没有区别。
西方人看重科学,中国人看重思辩,这是取得自己思想的方法的主要内容。印度人的思想所依靠的主要方法主干是——瑜伽,正是这种方法,导致了印度文化的思想结论与论证方法,与西方及中国的差异分歧。例如:无论科学证明了原子是什么,那不属于真实的,只有在瑜伽的禅定中,本人亲自看到了原子的状态,那才属于真实内容。瑜伽不是催眠术,没有深入到修行者内部及自己没有尝试过这种方法的人,是不能理解瑜伽或禅定是什么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此类人对瑜伽与禅定的解释,与废纸无异,连扔它进垃圾筒的动作都是一种多余。
【从印度思想的两大类别观察】
在印度,思想界分两大类:
一类是正统学派,以《吠陀》为中心信仰的内容,其中成型的主流就是吠檀多思想,这也是印度教的思想支撑内容,也是印度历史上的主流及绝对多数派和民众的信仰内容。其他的还有数论派、胜论派、正理派等。晚期出现的锡克教在理论上也是认同此思想的。
另一类是非正统学派,包括三大类:顺世论、耆那教、佛教。
另外还有后来进入印度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思想,但在奥罗频多及辨喜以后,基本都被视等同于吠檀多思想。
正统思想与非正统思想的根本差异点、也是最大分歧点——梵我思想。即梵是否是存在的,梵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几乎与中国人的道的描述是一模一样的,与基督教的圣经描述、伊斯兰教的阿拉描述也极为类似。
正统思想一致承认梵的存在,尽管在商羯罗的作品中也讲了空的问题,甚至对空的描述,有很多直接引用了佛教论典(如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整部原文,但空,并不影响梵的存在。
后来出现的锡克教,希望整合这些类似性的思想,更认为梵、上帝、真主、仍到中国的道、西方所说的世界的本源(如精神、物质)等等,是同一个实在本体,仅是人们的观察与思维的局限及角度的不同,而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的不同描述。
非正统学派的一致思想是——彻底否定梵的存在。无论在其他方面解释的如何相近,甚至是完全一致,但梵的问题,是没有商讨余地的。
【从非正统学派内部观察】
非正统学派中的三大派别的根本差异是——我是否存在。
印度语中的「我」,音译「阿特曼」,原意指呼吸,大约三千年前的『吠陀』时代具备「灵魂」的意思。汉译过去多译做「我」;现代介绍性的书籍多直译为「灵魂」;哲学界多译作「自性」或「本体」,俄国佛学家舍尔巴茨基译为「自性本体」。在印度,从古至今,「我」这个词有两种用法:1、是人称代词;2、是指灵魂、自性、本体;实际这些内容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翻译。
正统学派对我的观点多是“梵我不一不异”,用比喻而言,梵如大海,我如大海里的一滴水。从一滴水单独的溅出而论,水滴与大海是异,但从水滴的来源及最后的归宿而论,水滴与大海是一。最终的目的就是梵我合一,达到解脱,此论很类似于中国人讲的天人合一论。
其中顺世论是印度唯一的彻底唯物论,是彻底否定“我”的存在的,也就彻底否定了所谓梵我合一的解脱的存在。注意:印度的顺论论唯物主义,与西方唯物论不同,其中一部分在承认唯物的同时也承认轮回的。
耆那教则承认“我”的存在,但解脱不是我回归于梵,而是达到我的独立、永恒、绝对、清净、自在与快乐。这种思想在印度历史上的强大仅次于吠檀多。
佛教与顺世论一样否定我,但佛教不否定轮回的存在与解脱的存在,佛教在印度绝大多数时间里,不被印度人接受,原因就是人们无法理解不存在灵魂,人如何轮回,没有了自我,是什么在解脱的空性理论。注意:我们中国汉地一般所了解的佛教思想,与印度的佛教思想是有极大差异的,与其说一般人理解的汉地佛教思想更象印度佛教,不如说,这种汉地佛教思想,更象印度教。
【简结】
从以上的不同与差异点的了解,我们再来看现在所能看到的印度的文化作品与一些人的思想作品,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它所说的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