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吧水手吧 关注:105贴子:2,882
  • 3回复贴,共1

归纳下印度宗教,看看印度本土如何看佛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说明一下,奥修的思想是有可讨论之处的,但其所讲的宗教及自己的身份,是另一回事。
我们先从来源分类。
·克里希那穆提——其来源是商羯罗的吠檀多思想,属于印度教派
  ·奥修——————耆那教思想
  ·佛教——————佛陀思想
虽然克里希那穆提和奥修都声称过自己的思想与佛教没有差异性,但实际上,这三者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三种差异巨大的思想。
【印度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了解印度文化,首先是承认轮回,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套,我们常常喜欢问,为什么人会轮回?怎么证明人会轮回?等等问题。
  在印度,这些不需要问,轮回就是存在的,不需要理由,全民都相信,从高层到普通民众一代一代的传下的教育,就是如此,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传统观念,没有人为些进行论证,也不需要提出怀疑,就象中国人总讲“天道无常、法网恢恢”一样,谁也没想过要证明道是什么,怎么回事。
  印度的哲学是以宗教面貌出现的,印度没有哲学,只有宗教,任何一种思想,如果你不以宗教的形式出现,它是不会被人们所接受的,就象在中国,任何一种宗教,如果没有哲学内容,它是不会被人接受的一样。这不需要理由,是一种数千年来的习惯思维模式。
  印度的所有思想,最终的目的几乎无例的都是指向同一个——解决轮回问题。这是印度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在表现上最明显的差异。一种不能帮助解脱轮回的思想,在印度,与废品没有区别。
  西方人看重科学,中国人看重思辩,这是取得自己思想的方法的主要内容。印度人的思想所依靠的主要方法主干是——瑜伽,正是这种方法,导致了印度文化的思想结论与论证方法,与西方及中国的差异分歧。例如:无论科学证明了原子是什么,那不属于真实的,只有在瑜伽的禅定中,本人亲自看到了原子的状态,那才属于真实内容。瑜伽不是催眠术,没有深入到修行者内部及自己没有尝试过这种方法的人,是不能理解瑜伽或禅定是什么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此类人对瑜伽与禅定的解释,与废纸无异,连扔它进垃圾筒的动作都是一种多余。
【从印度思想的两大类别观察】
在印度,思想界分两大类:
一类是正统学派,以《吠陀》为中心信仰的内容,其中成型的主流就是吠檀多思想,这也是印度教的思想支撑内容,也是印度历史上的主流及绝对多数派和民众的信仰内容。其他的还有数论派、胜论派、正理派等。晚期出现的锡克教在理论上也是认同此思想的。
  另一类是非正统学派,包括三大类:顺世论、耆那教、佛教。
  另外还有后来进入印度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思想,但在奥罗频多及辨喜以后,基本都被视等同于吠檀多思想。
正统思想与非正统思想的根本差异点、也是最大分歧点——梵我思想。即梵是否是存在的,梵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几乎与中国人的道的描述是一模一样的,与基督教的圣经描述、伊斯兰教的阿拉描述也极为类似。
  正统思想一致承认梵的存在,尽管在商羯罗的作品中也讲了空的问题,甚至对空的描述,有很多直接引用了佛教论典(如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整部原文,但空,并不影响梵的存在。
  后来出现的锡克教,希望整合这些类似性的思想,更认为梵、上帝、真主、仍到中国的道、西方所说的世界的本源(如精神、物质)等等,是同一个实在本体,仅是人们的观察与思维的局限及角度的不同,而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的不同描述。
非正统学派的一致思想是——彻底否定梵的存在。无论在其他方面解释的如何相近,甚至是完全一致,但梵的问题,是没有商讨余地的。
【从非正统学派内部观察】
非正统学派中的三大派别的根本差异是——我是否存在。
  印度语中的「我」,音译「阿特曼」,原意指呼吸,大约三千年前的『吠陀』时代具备「灵魂」的意思。汉译过去多译做「我」;现代介绍性的书籍多直译为「灵魂」;哲学界多译作「自性」或「本体」,俄国佛学家舍尔巴茨基译为「自性本体」。在印度,从古至今,「我」这个词有两种用法:1、是人称代词;2、是指灵魂、自性、本体;实际这些内容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翻译。
  正统学派对我的观点多是“梵我不一不异”,用比喻而言,梵如大海,我如大海里的一滴水。从一滴水单独的溅出而论,水滴与大海是异,但从水滴的来源及最后的归宿而论,水滴与大海是一。最终的目的就是梵我合一,达到解脱,此论很类似于中国人讲的天人合一论。
其中顺世论是印度唯一的彻底唯物论,是彻底否定“我”的存在的,也就彻底否定了所谓梵我合一的解脱的存在。注意:印度的顺论论唯物主义,与西方唯物论不同,其中一部分在承认唯物的同时也承认轮回的。
  耆那教则承认“我”的存在,但解脱不是我回归于梵,而是达到我的独立、永恒、绝对、清净、自在与快乐。这种思想在印度历史上的强大仅次于吠檀多。
  佛教与顺世论一样否定我,但佛教不否定轮回的存在与解脱的存在,佛教在印度绝大多数时间里,不被印度人接受,原因就是人们无法理解不存在灵魂,人如何轮回,没有了自我,是什么在解脱的空性理论。注意:我们中国汉地一般所了解的佛教思想,与印度的佛教思想是有极大差异的,与其说一般人理解的汉地佛教思想更象印度佛教,不如说,这种汉地佛教思想,更象印度教。
【简结】
从以上的不同与差异点的了解,我们再来看现在所能看到的印度的文化作品与一些人的思想作品,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它所说的是什么了。


IP属地:江西1楼2014-08-09 20:05回复
    祖道印度宋体婆罗门教广林奥义书文化
    解脱的观念在印度很早就已出现。现在汉语中通常说的 “解脱”一词,多从梵语“mok2a”或“vimukti”翻译而来。它的使用一般认为是从奥义书开始的。但在奥义书之前是否就一定没有这类概念,也很难下一确切的判断。在印度早于奥义书的是所谓吠陀[1]。其中的一些概念与奥义书中的解脱概念有关。如一些吠陀赞歌中谈到“不死”或“不朽状态”,梵文为“am3tam”或“am3tatva”[2]。还有一些吠陀赞歌谈到要“生不死地”、“证取不死”、“入不死界” 等[3]。这都与印度后世说的解脱有联系。因为所谓解脱是相对于生死轮回而言的,吠陀中说的“不朽状态”或“不死界”等虽然没有谈到摆脱生,但却谈到了摆脱死。而且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它与后来的解脱观念有某些相似之处。当然,吠陀中谈到的这类概念与奥义书以后印度宗教中说的解脱还是有相当差距,不能等同。
    在奥义书中,解脱观念是随着轮回观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奥义书中已明确提出了处在轮回中的生命形态是充满痛苦的,而跳出轮回,摆脱痛苦,即为解脱。奥义书中对人死后的去处问题的讨论已进行得比较深入,认为人死时死的是躯壳,但生命的主体并不死,它会进入不同的道路或区域。一些奥义书中谈到有两种道,即“祖道”(pit3yqna)和 “神道”(devayqna)[4]。祖道是生命的主体经过一些轮转过程后还回归到人生活的世界中来的道路,实际上是一种轮回的道路。而神道则显然是一种解脱的道路,因为进入这个道路的生命主体将到达梵界,不再回到原来生活的世界中来,也就是不再轮回,这即是达到了解脱状态。
    在奥义书中,最深层含义的解脱观念与婆罗门教哲人所讨论的“梵”与“我”的观念直接相关。或说与其对梵我关系的看法有关。
    所谓“梵” (Brahman)在奥义书中一般被描述为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宇宙的最高实在。梵在本质上是一种“识”(vij`ana),但又不同于世间一般的意识。在奥义书中的许多思想家看来,梵既是一种最高的实在,它就不能具有任何具体的属性,如果梵具有具体的属性,那它就是有限制的了,就不是最高实在了。梵不能用世间一般概念来理解或用语言来表达,因为能用概念来理解或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都是有限制的,而梵是无限制的。对梵通常要从各种否定中去理解和体悟它。奥义书中的这些思想家采用不断否定的方式来表述梵,是为了突出它的至高无上意义,表明它的万物本体的地位。
    所谓“我” (Qtman)一词亦音译为“阿特曼”。它在梵语中有多种含义,如个我、呼吸、自我、本性、整个身体、人生命的最高本原等等。在奥义书中,这一词一般是在两种意义上来使用:一是指“小我”,即是在作为人的身体诸器官( 如眼、耳、鼻、舌、皮)的主宰体或单独的人之生命现象的主体这种意义上来使用的;另一种意义即指“梵”,许多奥义书在论述作为世界本体的梵时,不用“梵”这一词,而仅用“阿特曼”,此种“我”就是所谓“大我”。
    在解释梵与我的关系问题时,奥义书中的思想家多主张“梵我同一”(或梵我一如),认为作为宇宙万有本体的“梵”和作为人生命现象主体的“我”是同一的,真正存在的东西仅是“梵”。但世俗之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把“梵”和“我”看成不同的东西,产生无明。这样就会执著于不同于“梵”的“我”或与之相关的世间事物,产生种种欲望和相应的行为,由此导致业报轮回。而轮回中是充满痛苦的,只有消除无明,认识“梵我同一”,才能真正摆脱痛苦,达到解脱。正如《广林奥义书》中所说:“认识梵者,直升天界,获得解脱。”[5]
    奥义书中形成的解脱观念对印度后世宗教哲学派别的发展影响极大,无论是婆罗门教系统的派别,还是非婆罗门教的派别,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或借鉴了奥义书中的这方面的思想。
    --------------------------------------------------------------------------------
    [1] 广义的吠陀文献包括奥义书,此处说的是狭义的吠陀,主要指吠陀本集等。
    [2] 参见《梨俱吠陀》(#g-veda)10,90,2~3。
    [3] 参见巫白慧:《印度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78~79页。
    [4] 参见《广林奥义书》(B3hadqrazyaka Up.)6,2;《歌者奥义书》(Chqndogya Up.)5,3以下;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北京,平乐寺书店,1963年,33页。
    [5] 《广林奥义书》4,4,8。


    IP属地:江西2楼2014-08-09 20:05
    回复
      婆罗门教六派哲学的解脱观念-----姚卫群
      吠陀和奥义书中虽然表述了婆罗门教的基本思想,但婆罗门教中形成相对独立的若干哲学流派则主要是在所谓奥义书时期之后,不少这类派别的理论体系的成型则是在公元前后。婆罗门教的哲学流派主要指所谓“六派哲学”,即: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尽管六派哲学都属婆罗门教系统,但解脱观念在这些流派中则各有其特色。
      在六派哲学中,吠檀多派是最直接继承吠陀奥义书中婆罗门教主流思想的派别。在解脱观念上也是如此。吠檀多派中的思想家众多,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商羯罗(!axkara,788-820)。商羯罗的解脱观主要体现在其对梵我关系的解释中。他认为,真实存在的仅是梵,梵是一切的根本,而现象界是梵的一种幻变。在他看来,梵在本质上是唯一不二的,但由于人们对梵的理解不同,因而梵看上去就有两种:一种是“下梵”(即“有德之梵”),它是有限制的,有属性的,表现为具有不同名称和形态的世界(现象界);另一种是“上梵”(即“无德之梵”),它是摆脱一切条件因素的,无差别的,无属性的。把本来唯一不二的无属性的梵看作是“下梵”就是无明,即“下知”。而把梵看作仅是无属性、无差别的“上梵”则是真知,即“上知”[1]。与这种上梵、下梵、上知、下知的理论相应,商羯罗认为解脱亦可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渐解脱”,另一种是“真解脱”。渐解脱是在对下梵的信仰中产生的,这种解脱还讲死后小我至梵界享乐,它还不是彻底的解脱;真解脱是通过上知获得的解脱(亦称“无身解脱”),这种解脱的实现虽然也要求遵从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种种规定,履行种姓义务等,但主要则是依靠修行者直接证悟“梵我同一”。在商羯罗看来,人的本性是纯净的,真解脱仅在于消除无明,认识真我[2]。
      弥曼差派在六派哲学中对解脱问题是相对不太关心的一派,尤其是在早期,其主要的思想家在这方面谈论很少或不清晰。而此派8世纪的两位著名思想家普拉帕格拉 (Prabhqkara) 和枯马立拉(Kumqrila)在这方面谈论的相对多些。根据普拉帕格拉及其追随者的观点,解脱是作为人再生之因的法与非法的彻底消失,法与非法产生于人的行为(业)。解脱的途径是:对世间遇到的烦恼产生厌恶,认识到此世的快乐总与痛苦相关联,对享乐不感兴趣,停止做那些被圣典禁止做的事和被认为可能带来某种快乐的事,通过承受产生于先前获得的法与非法的经历来减少法与非法等等。总之,要遵循婆罗门教的圣典所规定的原则来消除法与非法,使“我”不再回到轮回的世界中去,此即为解脱[3]。根据枯马立拉的观点,解脱是“我”摆脱一切痛苦,处于自身原本之状态,是“我”所附之现在的身体毁灭和不生未来身体的状态。枯马立拉还认为,认识“我”对获得解脱是必要的,但仅仅认识“我”对解脱还不够,还应把作祭祀等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解脱[4]。
      数论派认为解脱就是跳出充满痛苦的轮回世界。轮回中的痛苦主要被分为三类:依内苦(由风、热、痰和欲、怒、贪等引起的生理或心理方面的苦)、依外苦(由人、兽、蛇、山崩等引起的苦) 、依天苦(由风、雨、雷霆等引起的苦)。离苦的途径是体验数论派的“二元二十五谛”[5]的学说,获得最高的认识,使“自性”不再与“神我”结合,脱离痛苦,达到解脱[6]。
      瑜伽派在解脱方面的观点与数论派接近。它把造成痛苦的原因归为“能观”(相当于数论派的“神我”)和“所观”(相当于数论派的“自性”)的结合,又把造成这种结合的原因归为无明。认为灭无明需从事种种瑜伽修行(具体有所谓“八支行法”[7]等),最终使产生轮回的“行力”(种子)被摧毁,这样即可灭苦,达到解脱[8]。
      胜论派在婆罗门教哲学中是偏离此教主流思想较多的派别,但它的理论体系中也有解脱一类的成分。在它看来,轮回现象也就是“我”与身体的结合,而造成这种结合的则是所谓“不可见力”(ad32wa)。不可见力是人的善恶行为所产生的一种力量。当不可见力不存在时,我与身体的结合就不存在,轮回状态结束,也就是达到解脱[9]。关于达到解脱的途径,胜论派认为主要是依靠对真理的领悟。而在胜论派中,对真理的领悟就是对所谓“句义”[10]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就能达到至善的状态,此即为解脱。
      正理派的解脱理论与胜论派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此派看来,所谓解脱就是摆脱轮回的痛苦。正理派的主要思想家筏差衍那(Vqtsyqyana,约4-5世纪)在注释《正理经》(Nyqya-s[tra]时说:“当获得真实的知识时,错误的认识就消失。当错误的认识消失时,过失就消失。当过失消失时,行为就停止。当没有行为时,生就不能存在。无生时,苦就终结。随着苦的终结,就将获得解脱,这就是至善。”[11]显然,在正理派看来,获得解脱的关键在于真实的知识,而真实的知识在正理派中主要指所谓“十六谛”[12]。认识了十六谛,人就能逐步达到“至善”,也就是进入解脱状态。
      --------------------------------------------------------------------------------
      [1] 参见商羯罗:《梵经注》(Brahma-sutra-bhq2ya)1,1,11;参见金仓圆照前引书,166页。
      [2] 参见商羯罗:《梵经注》1,1,11;参见木村泰贤:《印度六派哲学》,丙午出版社,大正八年,578~602页;参见金仓圆照前引书,166页。
      [3] 参见甘格那特.吉哈(Ganganatha Jha)所编《前弥曼差史料》(P[rva-M]mq/sq in Its Sources),贝那勒斯印度教大学,1964,31~32页;参见S.拉达克里希南(Radhakrishnan)《印度哲学》(Indian Philosophy),伦敦,1931,第2卷,422~423页。
      [4] 参见甘格那特·吉哈前引书,32~34页;参见S.拉达克里希南前引书,423~424页。
      [5] 即自性、神我、觉、我慢、十一根、五唯、五大这二十五个数论派的基本概念,其中的自性和神我为两个基本实体,故又称二元。
      [6] 参见自在黑《数论颂》(Sq/khya-kqrikq)1,64-68及乔荼波陀(Gaufapqda)的相应注释。
      [7] 即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等持。参见钵颠阇利(Pata`jali)的《瑜伽经》(Yoga-s[tra]2,29~55;3,1~3。
      [8] 参见钵颠阇利《瑜伽经》3,49;4-29-34。
      [9] 参见迦那陀(Kazqda)的《胜论经》(Vai1e2ika-s[tra]5,2,18。
      [10] 指与概念相对应的实在物。是胜论派用以区分自然现象等的主要概念,胜论派有六句义说和十句义说等理论。参见迦那陀的《胜论经》和慧月的《胜宗十句义论》等文献。
      [11] 参见乔答摩(Gautama或Gotama)的《正理经》1,1,2及筏差衍那的相应注释。
      [12] 参见乔答摩:《正理经》1,1,1。


      IP属地:江西3楼2014-08-09 20:06
      回复
        印度不愧是宗教大国,佛陀思想在印度只是星星之一,现在中国汉地流传的佛教思想,只能说是个多种思想的混合体,且自相矛盾,汉地佛教也没有什么大师级人物,能把本教的思想理清楚,普通佛教徒信得不是宗教,而是迷信!希望汉地人民,能自我反省,抛弃迷信和怪力乱神,理智的思考自已信仰问题,去粗取精,不要搞迷信和怪力乱神!


        IP属地:江西4楼2014-08-09 2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