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吧 关注:36,433贴子:1,265,265
  • 8回复贴,共1

【试水贴】个人关于学习和教育的思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理科生跨界来献丑。文章是在高中写的,现在毕业了。不喜勿喷~~


IP属地:广东1楼2014-08-10 21:59回复
    引:
    从心理学层面讲,“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个性就是个性心理的简称,在西方又称人格。
    在哲学层面上,个性指的是单一事物的个体性、独特性,此事物和他事物的差异性,与共性相对。
    本文姑且将心理学范畴的“个性”与哲学范畴的“个性”区分为“个人性”与“个别性”。它们的关系是:“个人性”是“个别性”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表现,换言之,关于“个人性”的学问是关于“个别性”的学问在关于人和人与社会方面的内容。
    本文会融合对“个别性”的讨论侧重地谈谈笔者对“个人性”的思考;以及谈谈作为学生,对于个性学习,应持有什么态度和凭借怎样的方法;更有就是,谈谈笔者对教育工作和社会问题的看法。


    IP属地:广东2楼2014-08-10 22:01
    回复
      【“个别性”与事物发展】
      德国哲学家菜布尼茨说过:“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说的就是事物的“个别性”。因为“个别性”,世界所以绚烂纷繁。“个别性”又是一类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共性的成长依赖于个性的自由发展。个性越多越优则共性的根基越深厚越发达,发展的空间亦越宽广。
      生物进化依靠的就是个别生物有价值的突变。突变生物创造了革命性的“个别基因”,“个别基因”于是在基因库中膨胀,实现突变生物由“个别”到“一般”的转化,由是完成生物进化。从一个方面讲,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存在较多的突变就意味着存在较多的有价值的突变,所以说“个别性”的多,促进“共性”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讲,有价值的突变促进生物进化是无疑的,所以说“个别性”的优,促进“共性”的发展。
      同时,共性亦是发展的关键。世界上的同类事物或一切事物中贯穿着共同的、普遍的属性;这种共同性、普遍性使各个特殊的事物相互联结、相互贯通,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并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因为如此,个别生物才能凭借基因交流进化为新的普遍生物。


      IP属地:广东3楼2014-08-10 22:02
      回复
        【“个人性”是各人不同的有机整体,社会是众人的有机整体】
        在人文方面的“个人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整体。《心理学大词典》:“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健全的人格,各部分必须协调一致朝着一定的目标,作为一个整体而运作。一个行为,不是人格的某一部分运作的结果,而是整个人格系统运作,个部分人格沟通联结、协调作用的结果。
        “个人性”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这些因素大致可分为:生理前提、社会生活和主观能动性。人生来相貌和身体结构不同会影响他的心理,生理前提是此人个性养成的物质基础。再说社会生活,一方面是教育环境或人际关系,会有较大程度地影响此人的个性,又一方面是社会和历史的大背景,会将此人的全部人格禁锢在一定的社会和历史范围内。但是,以上的外因也必须经由个人的主观意识处理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主观能动性也是一大因素,就好比文本必须经过读者的内化才能成为读者的知识,故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但又各为有机整体。
        “个人性”之于社会如同“个别性”之于一般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社会是人织成的网络,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没有人就没有社会;社会中的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心理是个人的心理系统,社会是众人的心理系统。


        IP属地:广东4楼2014-08-10 22:02
        回复
          【有个性地修身治学】
          “个性学习”是尽量使知识与个性融合的学习,将知识化为个性的部分,使个人的知识成为与众不同的有机系统。个性学习使个人各方面素质提高,社会共性的发展依赖个人个性的发展,所以个性学习会促进社会发展。“个性学习”在方法论上称为“自由学习”。
          有个性的学子,就是有健全人格的,上进的,努力让自己知识“通达”的学子。只有知识“通达”,才能让自己的个性中那些不普通的优点展现出来。
          社会是一口可以淹没人个性的大染缸,每个人在社会里面,就像银滩上躺着的沙粒,是那么不堪的渺小!教材说:“个人价值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价值。”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有点偏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尖锐对立,本质上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从根本上消除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对立的社会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但是,当下的社会现实是,普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一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实现“个人价值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是不公平而且不可能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个人价值应当体现在修身。修身是体现人对社会的价值的必要条件,修身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共性寓于“个别性”,社会寓于“个人性”之中,“对社会的价值决定人的价值”的思路颠倒了,“对自己的修炼决定自己的价值”才是正确的。
          如上文说到“‘个别性’是一类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共性的成长依赖于个性的自由发展。个性越多越优则共性的根基越深厚越发达,发展的空间亦越宽广。”社会发展要由人个性的发展来促进,这才是从本质出发的科学发展。
          在“个性学习”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有个学弟在网上跟我说:“人在没有广博的知识的情况下问题的解决将变得低效率。”他说这就是精英一边想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又一边推广教育的原因。个人是社会的单位,社会进步依靠“个人性”的进步,教育是社会发展所必要的,同时通过上文所述的个性养成的因素又可以知道,教育对个性的发展也是必要的。上文说的“共同性、普遍性使各个特殊的事物相互联结、相互贯通,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并具有共同的规律性”,揭示了“教育是使众人联结形成社会的很主要力量”。
          然而,“自由学习”是比“教材学习”更符合个性的学习方式。“教材学习”面向全体学子,其价值在于培养学子的文本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学科常识等。“教材教育”适合做基础教育,但不适合做“培养人才的教育”。
          没有教育,对个性的发展有极大的约束力,同时也是对社会发展的阻力。但是,“自由学习”最优,“教材学习”次之。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很少有广博的知识呢?就是因为学生的个性被教材知识过大的力量约束了,导致现在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精通课本”而不是修身。山泽先生的一篇文章《给有志于学者(一)》说:“通之以导,导之以道。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再以自己的兴趣为核心拓展知识体系,如此才能将知识有效的整合进精神系统使其成为高效运作不断生长的有机体,而不是象在学校中习得的死知识那样拘泥凝滞不兼容于精神,毕业后便被迅速遗忘抛弃。这样以通为规则以兴趣为动力的构造内核就成为一个潜力无穷高效运作的学习模式,为真正有志于学者所必备”。“自由学习”,就是以兴趣引导,不懂就去了解,不断拓展知识领域,竭尽个人能力,达到“通达”的境界。“教材学习”造成巨大的知识浪费。当我们毕业了、就业了,就忘了大量的已学知识,为什么?因为我们学习知识是不自由的,知识与个性不兼容,所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它们清理掉。自由学习是自主学习,所涉及的领域随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而不断拓展,其知识面不小于教材知识。自由学习会自觉进行知识梳理,形成有机系统,融汇贯通。


          IP属地:广东5楼2014-08-10 22:03
          回复
            【批判时弊】
            当下的教育改革多半秉承“自由”宗旨,对于现在这种比较呆板的“教材教育”来讲,是一种较良好的改革思路。然而,有很多人趁势高呼“课本老旧,求符合时代的新知识!”、“尊重青年情感,呼唤个性!”,视校园为禁锢,企图推到学校。我想对他们说,没有校园,谁教授你理解文本、整理知识的能力呀?很多学生不善自律,又不许他律,哪有这样的事?故不见得主流的“自由”有多高明。那些学生把“个性”理解为“偏激”,然而不是只有“偏激”是“个性”,“温文儒雅”、“沉默寡言”、“平凡朴素”也是个性。
            本文宣扬的“自由”是有区别于主流的“自由”的,主流的自由主张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材迁就时势、试题把握时代命脉、就学前观察市场提供的岗位。一句话,教育尽量简单普遍、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具有时代性、市场性,如果当前的“普及教育”过分强调时代命脉的话,就会导致延绵的知识被肢解成一段一段的“时代主流”,知识矮化、非理论化、非系统化就是必然的。限制人才的头脑、知识迁就市场,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会使“个人性”服从国家意志,又因为国家意志服从资本意志,于是学子将大面积永远落后于已有精英,任由控制资本意志的人控制。这样的“普及教育”创造出的只能是目光短浅的劳动知识分子,哪里还有有知识通达的个性学者?
            宣扬个性,要规避市场性!
            本文秉承的思路和主流的改革思路很不一样。当下的“自由”是迁就时势,服从资本意志的“狭隘自由”,它永远跳不出“眼前”这个小圈子,知识水平被限制在“时代”这个历史的片段里。长期的分科教育让知识不形成复杂的有机整体,许多珍贵的知识从学科的夹缝流失。所以鲜见横跨各领域的,贯穿古今的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要改变传统思路,学习知识应该从修身开始,充实自我。自我充实,然后个性自然显现,学子自然会在某些领域有所造诣。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其对社会的价值一起实现。
            基础教育是必要的,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是要培养的。但是,没有哪个强悍的学者是“精通教材”而不是“自主探究”的,只有个性学习才能造就人才,才能促进社会发展。简言之,书塾是必要的,但自由学习为重的更好。这是笔者对教育改革的愿望。


            IP属地:广东6楼2014-08-10 22:04
            回复
              【有个性地修身治学的根本方法简述】
              自由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有自律能力,有道德,有情操,拒绝懒惰。这是学校可以教给我们的。
              有的心理学学者把个性分为本能的“动物性”和伦理学的“社会性”两种。笔者感觉凭生物本能与人类文明的区别划分这两种人格不太恰当,本文姑且分别称作“本心”与“本性”。
              所有有人格的人都有“本性”和“本心”,而重要的是“本性”和“本心”的概念必须区分开。
              “本性”是膨胀的,是高度利己的,“本性”会行善也会作恶,为什么?因为“本性”不会分辨善恶。“本心”就是人的“共有价值观”。人都会行善作恶,因为“本性”。然而人都知道分辨善恶,因为“本心”。只要“本心”的低位高于“本性”,本性的“恶”面就被压制。强大的自律能力会督促自己学习知识。我认为这才是从根源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提高“道德”的低位,培养自律能力。
              以上是思想基础,但还必须要有社会上的物质基础。
              国家要设立专门的选拔精英的机构。这个机构必须保证知识的绝对自由和广泛,即不能因为国家和市场目前不需要而放弃了对这方面的研究。考试选拔还是必须的,但考试的形式可以多样。最重要的是选贤举能,因才予职。
              这些应是教育工作者和学子们共同的工作!


              IP属地:广东7楼2014-08-10 22:05
              回复
                后记:笔者是学生,心怀社会进步的憧憬,通过用心观察和理性思考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尽到了有志于学的学子的责任。谨以此文,给和我同样有理想的人一种新思路!


                IP属地:广东8楼2014-08-10 22:05
                回复
                  额(⊙o⊙)…说完了


                  IP属地:广东9楼2014-08-10 22: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