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江湖”在哪里?
2014-08-12 01:00:59
导语明清两朝,读书人不出仕即杀,起用即沦为奴才。
文|潘采夫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反正是近年,对知识分子的攻击成为潮流。凡文章风行于世,并指摘时世者,多被戴上帽子,贴上标签,冠以“公知”之名,引来群殴围攻,必欲污之而后快。究其原因,苏辙说:“唯名太高耳。”今人说:“唯不合作也。”
其他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子呢?埋首深斋,著书立说者稀,俯身钻营,晋身立阶者多,或为课题经费,或为教授博导,或为帝师之梦,侍立卧榻,无不使出看家本领,暮随肥马,朝候富儿,成为作家阿丁形容的“无脊椎软体动物”。京城帝都,饭局餐会,尽看书生吹牛,动辄神秘兮兮“弟昨天去了‘海’里”,或“兄那个条陈已蒙召用”,遍地皆是上书房行走。李世民说“天下英雄,尽入彀中”,世易时移,英雄二字,贻笑大方罢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庙堂梦,然而知识人的江湖在哪里?狼奔豕突,奔走权门者,眼里已没有江湖二字,心中更不知归宿何处,所以只见行状猥琐,不见举止从容,既没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也不见古代读书人的风骨。古代知识分子,有仲尼、庄周护体,身在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终有两种去处,可独善其身,可安顿灵魂,进退有据,行藏在我;而今之知识分子,已无“护体神功”,心中唯有营营,达时不免趾高气扬,穷时则如丧家之犬,凄惶不可终日。通俗点讲,知识分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谢青桐的《江湖有酒,庙堂有梦》,解决的正是知识分子的“家”的问题。庙堂与江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个“家”,谢青桐的初衷,也许是描绘古代知识分子徘徊于庙堂与江湖的两难,揭示中国知识分子的“在路上”的难题。而对照当下,在笔者看来,他笔下的江湖,那个可漏船载酒,泛舟其上的江湖,庇护着古代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之地,对当代知识分子更有现实关照,更具批判精神,更有启示录价值。
谢青桐的知识分子样本,时间上从屈原始,至曹雪芹终(他略过了两大门派宗师孔子与庄子,他们分别指向庙堂与江湖,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寻路的两座灯塔。)开篇从嵇康、阮籍而起,重点描摹了唐朝、宋朝读书人,明朝只徐渭、侯方域,而到清朝,则只有曹雪芹一人了。谢青桐的取舍,标明了他的审美的趣味与标准,也勾勒出历史的走向与面目,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曲线图。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风采颇值得浓墨重彩,汉朝开国,黄老当道,武帝之后
2014-08-12 01:00:59
导语明清两朝,读书人不出仕即杀,起用即沦为奴才。
文|潘采夫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反正是近年,对知识分子的攻击成为潮流。凡文章风行于世,并指摘时世者,多被戴上帽子,贴上标签,冠以“公知”之名,引来群殴围攻,必欲污之而后快。究其原因,苏辙说:“唯名太高耳。”今人说:“唯不合作也。”
其他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子呢?埋首深斋,著书立说者稀,俯身钻营,晋身立阶者多,或为课题经费,或为教授博导,或为帝师之梦,侍立卧榻,无不使出看家本领,暮随肥马,朝候富儿,成为作家阿丁形容的“无脊椎软体动物”。京城帝都,饭局餐会,尽看书生吹牛,动辄神秘兮兮“弟昨天去了‘海’里”,或“兄那个条陈已蒙召用”,遍地皆是上书房行走。李世民说“天下英雄,尽入彀中”,世易时移,英雄二字,贻笑大方罢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庙堂梦,然而知识人的江湖在哪里?狼奔豕突,奔走权门者,眼里已没有江湖二字,心中更不知归宿何处,所以只见行状猥琐,不见举止从容,既没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也不见古代读书人的风骨。古代知识分子,有仲尼、庄周护体,身在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终有两种去处,可独善其身,可安顿灵魂,进退有据,行藏在我;而今之知识分子,已无“护体神功”,心中唯有营营,达时不免趾高气扬,穷时则如丧家之犬,凄惶不可终日。通俗点讲,知识分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谢青桐的《江湖有酒,庙堂有梦》,解决的正是知识分子的“家”的问题。庙堂与江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个“家”,谢青桐的初衷,也许是描绘古代知识分子徘徊于庙堂与江湖的两难,揭示中国知识分子的“在路上”的难题。而对照当下,在笔者看来,他笔下的江湖,那个可漏船载酒,泛舟其上的江湖,庇护着古代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之地,对当代知识分子更有现实关照,更具批判精神,更有启示录价值。
谢青桐的知识分子样本,时间上从屈原始,至曹雪芹终(他略过了两大门派宗师孔子与庄子,他们分别指向庙堂与江湖,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寻路的两座灯塔。)开篇从嵇康、阮籍而起,重点描摹了唐朝、宋朝读书人,明朝只徐渭、侯方域,而到清朝,则只有曹雪芹一人了。谢青桐的取舍,标明了他的审美的趣味与标准,也勾勒出历史的走向与面目,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曲线图。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风采颇值得浓墨重彩,汉朝开国,黄老当道,武帝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