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462贴子:2,992,443

回复:老 子 通 解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七章 无私大公 大公大私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⑥。


IP属地:河北44楼2014-10-04 17:21
回复
    注释
    ①天:太空、日月星辰;
    地:大地、地球;
    ②自生:生出一个自己要生存的欲念;自己要生存的欲念。
    不自生:不生出一个自己要生存的欲念;没有自己要生存的欲念。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天的寿命悠长,地的寿命久远,天地的寿命之所以能够悠长久远,是因为它没有自己要生存的欲念,所以其寿命能够悠长久远。
    ③是以:以是,以此,因此;
    圣人:寻得天机、契合天机的人;
    后:处在人后;
    后其身:不与人争强斗狠,时时处处于人之后;
    先:前面、先于;
    身先:身体生命运动状态,时时处处先(优)于他人,走在他人的前面。
    ④外其身:把身体放在意识之外,不为身体的生存而汲汲于心。
    身存:身体生存;身体长存不灭;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身而身存。
    因此,契合天机的圣人效法天地,总是事事不与人争先,时时处在人后,反而身体生命运动状态,时时处处先(优)于他人,走在他人的前面;把身体放在意识之外,反而身体长存不灭。
    ⑤以:因为;
    非以其无私邪,
    不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心(的思维行为)嘛,
    ⑥故能成其私。
    故:所以;
    所以成就了他身体健康状态先(优)于他人,长生久视之私(的事实)。


    IP属地:河北45楼2014-10-04 17:22
    回复
      现代汉语释译
      天的寿命悠长地的寿命久远,天地的寿命之所以能够悠长久远,是因为它没有自己要生存的欲念,所以其寿命能够悠长久远。因此,契合天机的圣人效法天地,总是事事不与人争先,时时处在人后,反而身体生命运动状态,时时处处先(优)于他人,走在他人的前面;把身体放在意识之外,反而身体长存不灭。不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心(的思维行为)嘛,所以就成就了他身体健康状态先(优)于他人,长生久视之私(的事实)。


      IP属地:河北46楼2014-10-06 18:08
      收起回复
        体悟
        本章借天地纯任自然规律的发展,而丝毫没有刻意追求要成为什么样子,因而能长久、长生,说明人体生命运动若要长久、长生,也应该法自然去掉追求身体健壮长生的念头。此点与佛家去掉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外离一切相)不谋而合。因为这种着相的念头耗散神隐气及身体其它部分的隐然气,因而消弱生命力。而且这种念头是舍本求末。因为神然体是人的根本,所以人应守其根,即守与被守为一,神守一如也,因为神然体无形无象,所以着相即为末即为假也,此处与前所述谷神相呼应。
        另外本章在根本层次上阐述了先后、存亡、私公的对立统一规律,后即先,亡(外)即存,公(无私)即私的高度统一,直击辩证法的精髓。现代哲学家、现代医学家、现代养生家、现代气功家岂能忽而视之?


        IP属地:河北47楼2014-10-06 18:11
        回复
          八章 上善若水 不争无尤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②。居善,地③;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⑥;正善,治⑦;事善,能⑧;动善,时⑨。夫唯不争,故无尤⑩。


          IP属地:河北50楼2014-10-09 11:12
          回复
            注释
            ①上善:最高境界的善;契合天机之善;
            对于人的行为进行的道德评价,凡是符合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于它们常常是互相予盾的)。善的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上善就是指充分发展了的最高境界的善,其行为的结果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而无害。上善若水,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与水表现出来的特性类似。这里只是借用水来说明上善,修道者可以作为门径而登堂入室。其实,水的特性与上善是不等同的,因此说“上善若水”而不说“上善为水”。
            ②水善:水是慈善的;水的特性是善;
            争:争名,争利,争功;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慈善的,它滋润万物(对万物有利)而从不居功自傲,只是在宇宙运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功用,作完了就算了,没有任何争功名利禄的贪欲。
            与为无为旨趣相同。那么人在宇宙发展运动中处在什么地位,应具有什么功能,是可以被人自己认识的。因而人的使命只不过是发挥展现其功能而已,没有什么可争的。众人仍未觉醒(认识到),故争之。只有上善,契天机合于道者,自觉主动发挥展现其功能。
            恶(Wu):不喜欢,讨厌;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总是处在众人所不敢或不喜欢呆的地方,众人争功名利禄,她却呆在最低洼的地方,因此,几乎与道相同。
            老子用水喻道,说水的主要特性与道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因而没有说“故水即道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境界的契合天机的善与水的特性类似。水善的具体表现是在宇宙运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本征功能)——滋养润泽万物,然而从来没有追求回报的主观欲念,总处在众人不敢或不喜欢呆的地方。众人争功名利禄,她却随势呆在最低洼的地方。从这些方面看,几乎与道相同。
            ③居:呆,处,居住,占据,居所;
            地:随地,随地而居,随地而安,随方就圆,随隅而安,随遇而安;
            居善,地;
            她在选择居所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上善,是既不与人争夺好地方,也不刻意追求坏地方,而是一种随方就圆、随地而安的随势状态。这样可使心安合道,贵食其母,利而无害。
            ④心:思维、意识运动;
            渊:深邃、深沉、明静;
            心善,渊;
            当神元体进行思维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深沉而明静;与谷神同旨;在常态智能中的表现则是心胸开阔,深谋远虑,从整体(全世界、全人类)利益出发;
            ⑤与,与人、与物打交道,接人待物;
            仁:仁慈,不争;仁有仁爱、仁慈、舍身取义(如杀身成仁)等含义,此处取“仁慈”之义。仁慈的具体表现是容,容纳、包容一切,无所不容。而在第五章“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句子里取的是“仁爱”之义。要是我写的话,会在这儿用“慈”或者“容”,即“与善,慈”或“与善,容”,免得与“天地不仁”处的词义混淆;
            与善,仁;
            在处理与他人它物之间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仁慈,容纳、包容一切,无所不容;“慈”是老子的三宝之一;因为“慈”能使你的神气中和,充分发挥其内化信息的功能;
            ⑥言:言语,说话;
            信:真实,信节;
            言善,信;
            说话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对客观实际进行真实反映,无虚言,无戏言。因而对己对人是可信的,是可以兑现的;就是说没有机巧之心,以便使自己和他人的神气中和;
            ⑦正:保持正确,修正,纠正,使正,引申为管理自己;
            治:有秩序,安定;与乱相对应,如“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各得其位,各司其职,而不滥用职权(功能)。
            正善,治;
            管理自己(或国家)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契天机,有条理,有秩序,各得其位,各司其职,由安而定;
            ⑧事:做事情;
            能:功能,本征功能;发挥本征功能;
            事善,能;
            她在做事情时表示出来的上善,是发挥人在宇宙运动发展过程所应发挥的本征功能;
            ⑨动:神动、行动、举动;
            时:时宜、时机;合时宜,合时机;契机,契天机;
            动善,时。
            行动(思维、行为)时表示出来的上善,是合时宜、契天机,当动则动,不当动则不动,从不乱说乱动而越雷池一步;动静相益,动中有静神(神与形合或神与窍合甚或神与神合),静中有动意(体会、察照之意)。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选择居所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既不与人争夺好地方,也不刻意追求坏地方,而是一种随方就圆、随地而安的随势状态;当神元体进行思维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深沉而明静;在处理与他人它物之间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仁慈,容纳、包容一切,无所不容;说话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对客观实际进行真实反映,无虚言无戏言,因而对己对人是可信的;管理自己(或国家)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契天机,有条理,有秩序,各得其位,各司其职,由安而定;做事情时表示出来的上善,是发挥人在宇宙运动发展过程所应发挥的作用本征功能;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合时宜、契天机,当动则动,不当动则不动,从不乱说乱动而越雷池一步;动静相益,动中有静神(神与形合或神与窍合甚或神与神合),静中有动意(体会、察照之意)。
            ⑩尤:过失,罪过,归咎;
            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是因为上善之人只是充分发挥其在宇宙发展过程中的本征功能,从不自耀大夸其功,不争名争利,所以她就没有过失,因而也不会受到规律、法则的惩罚,在社会中也不会受他人(包括法律)的指责、怒咎和惩罚。
            本人认为文中所用善字皆为形容词善良或慈善,并非副词善于。因为本章是借水比喻上善之人是如何表现善的,所以诸善字皆为上善之善。善字之后皆为善的具体表现形式。


            IP属地:河北51楼2014-10-09 11:14
            回复
              现代汉语释译
              最高境界的契合天机的善与水的特性类似。最高境界的契合天机的善与水的特性类似。水善的具体表现是在宇宙运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本征功能)——滋养润泽万物,然而从来没有追求回报的主观欲念,总处在众人不敢或不喜欢呆的地方。众人争功名利禄,她却随势呆在最低洼的地方。从这些方面看,几乎与道相同。最高境界的契合天机的善表现如下。在选择居所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既不与人争夺好地方,也不刻意追求坏地方,而是一种随方就圆、随地而安的随势状态;当神元体进行思维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深沉而明静;在处理与他人它物之间的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仁慈,容纳、包容一切,无所不容;说话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对客观实际进行真实反映,无虚言无戏言,因而对己对人是可信的;管理自己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有条理,有秩序,由安而定;做事情时表示出来的上善,是发挥人在宇宙运动发展过程所应发挥的作用本征功能;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上善是合时宜、契天机,当动则动,不当动则不动,从不乱说乱动而越雷池一步;动静相益,动中有静神(神与形合或神与窍合甚或神与神合),静中有动意(体会、察照之意)。正是因为上善之人只是充分发挥其在宇宙发展过程中的本征功能,从不自耀大夸其功,不争名争利,所以她就没有过失,因而也不会受到规律、法则的惩罚,在社会中也不会受他人(包括法律)的指责、怒咎和惩罚。


              IP属地:河北52楼2014-10-10 17:45
              收起回复
                体悟
                本章是借水之特性说明上善之人的具体思维行为表现,其总体特点是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是对不争的更明确的表述。意思是说什么算不争呢?就是处众人之所恶。用现代语言叙述就是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只求利他,不求利己,只求作功,不求名利。当然,这里所指的功与一般所说的功劳不同。这里的功是指在宇宙发展过程中运动中发挥自己本应发挥的本征功能,除此之外别无它求。而众人则不然,众人(一般多数人)往往除了发挥一定的本征功能之外,还要再求得点什么,如:名誉、地位、有形的物质利益等。而合道的上善之人,则不产生这种念头,因而就处众人之所恶。这是一种自然状态,并非一定要找一个众人不乐意去的地方呆着。倘若此,即非上善所为了。因为他已有所求了——求众人之所恶。
                老子说了上善的总体特点还怕人们不明白,所以下面又具体描述了上善的不争在居、心、言、行、正、事、动等这七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当然,对这七个方面的描述也只是一种总原则。因而,在人的思想意识的不同层次和层面以及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中做到符合这个总原则,其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这也是诸家注释者见仁见智的根本原因。然而老子对人们的要求是从上善的层次,即最高层次上提出的。那就是大(上)善重在心善(纯一善念,并无我善我行善之念),但不废行善,即使行善也是自然状态,并无我行善之念。这也是注释者难以把握的地方。因为达到纯一善念(与守中、抱一、谷神、为无为属同一状态)的境界,绝非易事。因为人在自己的进化过程中,意识深处已经悄悄埋下了各式各样的自身难以觉察(说难以觉察不是说不能觉察,只是说十分困难罢了)的不善之念——偏颇固执之成见(或叫习见——顽固的习惯之见)。只有通过修养、修持意识,使得人的意识高度灵明才能觉察之,从而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进而进入上善境界。显然,人类需要走得路程仍然是漫长曲折的。由此可知,相当一部分人对老子的解释多为边见,就不足为奇了。人们总有一天,把所有的歧途都走遍了,无路可走了,就会被逼上梁山,造传统观念的反,打破常态智能参照系,建立起超常智能参照系,从而迷途知返而行于上善的甚夷大道。


                IP属地:河北53楼2014-10-10 17:48
                回复
                  九章 功遂身退 天之道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金玉满堂,莫之能守③。揣而锐之,不可长保④;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遂身退,天之道⑥。


                  IP属地:河北54楼2014-10-12 11:41
                  回复
                    注释
                    ①持:把持,持有,端着,握着,拿着;
                    盈:添满,装满,注满;
                    持而盈之
                    端着容器,不停地往满里装;
                    端着容器一直往满里装;
                    端着容器死乞白赖往满里装;
                    拿着容器一个劲儿地往满里装;
                    死乞白赖往容器里装;
                    ②已:已经拥有,已经具有;已经具有的收入(从外界摄入),已经具备的(能力),已经获得的成果;即不失其所。
                    不如其已
                    不如适可而止收藏(或珍藏)已经获得的成果;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端着容器不停地往里装,不如适可而止收藏(或珍藏)已经获得的成果;
                    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和从社会捞取财物而使自己富足有余,不如满足已经具有的使自己生命运动不断升华的与自然界和社会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和水平。
                    比喻人们不要驱使自己最大限度地提高从自然界和社会中捞取财物的能力使自己富裕,应该适可而止满足已经具有的使自己生命运动不断升华的与自然界和社会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和水平。
                    往那里装呢?往家里、口袋里、脑子里。装什么呢?装金银财宝、名利地位、垃圾末节知识等。为后面提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埋下伏笔。
                    与“知止可以不殆”、“不失其所”旨意相同。
                    ③金玉:指金银财物;
                    满堂:充裕、富足有余;
                    莫之能守:动宾倒装,莫能守之。
                    守:守望、看守、守候、守护;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银财物富足有余,(最终结果是)守不住它。
                    ④揣:捶,锤;
                    锐之:使之尖锐锋利;
                    保:保持,保留。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捶打金属器具使之尖锐锋利,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
                    比喻象捶打器具使之锋利一样,努力锻炼自己身体和大脑,使某一方面的功能出类拔萃,是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的。
                    ⑤富贵:指财物富足、身体矫健威武、名位显赫;
                    骄:沾沾自喜,得意洋洋,自命不凡,瞧不起他人,骄傲自满,横行于世;
                    遗:留;
                    咎:祸患;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如果因为自己财物富足,身体矫健威武,或心术超人名位显赫,而得意洋洋,自命不凡,骄横于世,那就是把祸患留给自己。
                    ⑥功:功能或成功新事物;
                    遂:完成,发挥完;
                    身:事物本身;
                    天:宇宙;
                    道:法则;
                    功遂身退,天之道。
                    一事物对其它事物的功能(指末征功能)充分发挥以后,这个事物本身就会逐渐分化降解直至完全消亡。这是宇宙自组织系统运动发展的不变法则。
                    这一句是对本章的总结陈述,说明了产生以上四种衰败降解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宇宙自组织系统运动发展的法则原本如此。这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客观反映,没有加丝毫主观主义的片面的认识。


                    IP属地:河北55楼2014-10-12 11:43
                    回复
                      本章主要阐述的是事物发挥末征功能时所产生的结果。提醒人们尽量少用或不用末征功能。
                      其实,事物(指人体生命更有指导意义)不光是发挥末征功能是如此,在发挥本征功能时也是如此——功遂身退。只不过这个事物(人体生命)本身不是像本章描述的那样逐渐衰败降解直至完全消失,而是这个事物(人体生命)本身逐渐升华为更高一级事物的运动,被更高级的物质运动所代替,这样在表象上也是功遂身退。如果包含了发挥本征功能的情形,那么这句话就可以做如下翻译。
                      一事物的功能(末征功能或本征功能)充分发挥以后(对其他事物或对自身产生的作用已经得到完整的结果),这个事物本身就会逐渐分化(或降解或升华)直至完全消失。这是宇宙自组织系统运动发展的不变法则。


                      IP属地:河北56楼2014-10-12 11:47
                      回复
                        现代汉语释译
                        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和社会中捞取财物而使自己富足有余,不如满足已经具有的使自己生命运动不断升华的与自然界和社会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和水平;因为,即使你金银财物富足有余,你也不能永久看守它。象捶打器具使之锋利一样,努力锻炼自己身体和大脑,使某一方面的功能矫健和敏锐,是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的。如果因为自己财物富足、身体矫健威武、或心术超人、名位显赫而得意洋洋、自命不凡、骄横于世,那就是把祸患留给自己。一事物的功能发挥完以后(即对其他事物和自身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完整的结果),这个事物本身就会通过衰败分解而完全消亡。这是宇宙运动发展的恒久法则。


                        IP属地:河北57楼2014-10-14 11:04
                        回复
                          体悟
                          要想准确地理解这一章内容,主要是对功的含意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功是指一事物的对其他事物和自身所能发挥的作用及其结果。当一事物在某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对其他事物的作用,那么,这个事物就消失了。比如,一个器皿,如果姿意地使用它,它就会很快损坏而身退。一个人片面地充分发挥了其生儿育女、姿情寻欢、横敛钱财和钻营权贵或横行乡里这些功能后,他就死亡了(身退),并最后分解还原为道。如此看来,老子的教导好象对人没有什么启迪的地方。其实不然,正是老子通过亲自实践认识到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应发挥的功能,而告诫人们不要滥用功能,自取其咎。那么这个应发挥的功能是什么呢?我们且称之为神功,也就是谷神之功能。因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能够全方位地充分发挥人的功能,而生出体现人在宇宙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地位的人——圣人、真人。当然,圣人、真人生(功)成之时,也是其身退之日。显然此身退与片面发挥人之末征功能之身退具有天壤之别,这点修道或修真者不可不察,当有“差之丝毫,失之千里”;老子教人,其目的也在于此。这就是宇宙(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和必然结果(正果)——即天之道。
                          本章举例说明人们不应姿意片面地滥用人的功能,避免由此而导致的恶性身退,反衬应行谷神之功,成大器(真人)而身退(形隐),下一章将介绍行谷神之方法。


                          IP属地:河北58楼2014-10-14 11:06
                          回复
                            十章 抱一守中 凝神敛气 育神然体 是谓玄德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②?涤除玄览,能无疵乎③?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④?天门开阖,能无雌乎⑤?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⑥?生之畜之⑦,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⑧,是谓玄德⑨。


                            IP属地:河北59楼2014-10-17 18:47
                            回复
                              注释
                              ①载:承载;营魄,即魂魄,指思维的各个层次;
                              抱一:阴(形体、识神、阴神)阳(元神、阳神)合一而抱,始(浑然气——道)终(神然体——吸引子)合一而抱,有(神)无(道)合一而抱;即神元体把各层次的思维沉伏掉后合为一体再自我体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神元体承载着各个层次的思维,并使之时刻抱为一体能不离开吗?
                              本句的意思是人的意识的各个层次能否合而为一而时刻也不离开?这是实现谷神的首要条件。
                              ②专:专一;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人的思维能否专一集中在气上(而不是形上),并使之柔和(中和)的象婴儿那样吗?
                              ③涤除:清除;彻底清除;
                              玄览:思维意识的最深层次;
                              疵:瑕疵,小缺陷,小污点;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在思维最深处清除一切错误念想使神极为灵明能连一点小缺陷(小瑕疵)都没有吗?
                              ④民:气;
                              国:指身体;因治国、治家、治身皆为一理,所以常用民、国来比喻气和身体;
                              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顺应自然,不加任何主观臆愿,保持“抱一守中”的状态;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用珍爱人体的隐然气(身隐气、神隐气)来治理身体能够能做到抱一守中吗?
                              ⑤天门:接收宇宙各种信息的通道;
                              雌:阴,阴神(识神);无雌:没有阴神,无阴也就无阳。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信息通道开阖时,接收到宇宙各种信息,能不产生兴奋、恐惧、贪恋、嗔恨等思维(阴神)吗?
                              ⑥四:四方六合(上下左右前后),指任何地方,任何事情的发展规律,及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
                              知:对接收到信息进行分辨(归纳、推理、辨别、鉴别)为知。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对于四方六合的事情无不明了,但无意分辩(归纳、推理、辨别、鉴别)它,能够做到吗?
                              以上六句是实现谷神的充要条件。第一句是描述谷神的状态,后五句则是实现谷神后与外界(包括实体外界和虚空外界)打交道时处理各方面信息的操作规范或准则。
                              ⑦生:生长,生成;
                              之:神元体,神隐气;
                              畜:积蓄,养护;因谷神是玄牝,所以就可以使神元体生长,神隐气不断积蓄。
                              生之畜之
                              (就这样)生长(生成)她(神隐气、神元体),养护积蓄她(神隐气、神元体);
                              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神元体在谷神状态下生长(生成)的神隐气(或神元体)而不占有她,神元体行为能力增强后而不仗恃,这样不断地成长,最终长成什么结果而不主宰她;
                              ⑨是谓,这就叫做;
                              玄:极其细微、深不见底、深邃、奥妙,难以察知;
                              玄德:深不见底的细微奥妙(微妙)之德;
                              是谓玄德。
                              这就叫做深不见底的微妙之德。


                              IP属地:河北60楼2014-10-17 18: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