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地,不谈历史,只谈本剧。
一直以来,我都最喜欢秦末汉初的张良,照理说我是不会喜欢剧中李恪这种死活点不醒的类型,他确实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但是,当我看到43集,他用强硬的手段征粮时,居然有种莫名的激动——我们提倡韬晦,提倡隐忍,但那始终是一种权术手段,遇到需要实实在在地干事时,如果大家都怕得罪人,都想给自己留后路,那谁来做实事?从古到今,寻常百姓是不会关心朝堂上坐的是李世民还是嘉靖的,他们需要的是海瑞这样的宁折不弯的官员为他们做点实事。这个优点让我实实在在地喜欢上了剧中的这个李恪。张良的以柔克刚是战乱年代的大智慧,但是靠这种手段去尔虞我诈的那些官员们同样称不上大智慧。如果李恪能够不去争夺储位,而是多去干这些实事,也许他同样逃不过悲剧收场,但起码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
李恪在政治上确实愚笨,但他有其他方面的实干才能,他输在没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李恪是个性情中人,不管是对老师,对母妃,对爱人,还是对他所面对的百姓,凡是与他没有政治利益冲突的,他都可以倾心去爱。当然,你可以认为他很偏狭,但是,能够广爱百姓的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整个过程中不也是偏狭与狠毒吗?你并不能断定一个处心积虑排斥政敌的人就不会关心百姓,毕竟政权只是工具。比起某些拼命夹着尾巴做人的人,李恪起码可以实实在在地去爱。
越王勾践,我们世世代代歌颂了他多少年,因为他的隐忍,因为他有“大智慧”。可是,他东山再起后对功臣所做的那些事,难道不令情感健全的人寒心吗?项羽是输给了刘邦,但你真的喜欢刘邦那样的人?所以,范蠡离开了勾践,张良离开了刘邦,而我们喜欢至情至性的李恪,难道比喜欢“大智慧”多于人情味的人更匪夷所思吗?汉武帝立子而杀母,我敬佩他,却永远不会爱他。历史需要一种人去推动,而我们需要另一种人去爱,说到头,我们只是普通人而己。
一直以来,我都最喜欢秦末汉初的张良,照理说我是不会喜欢剧中李恪这种死活点不醒的类型,他确实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但是,当我看到43集,他用强硬的手段征粮时,居然有种莫名的激动——我们提倡韬晦,提倡隐忍,但那始终是一种权术手段,遇到需要实实在在地干事时,如果大家都怕得罪人,都想给自己留后路,那谁来做实事?从古到今,寻常百姓是不会关心朝堂上坐的是李世民还是嘉靖的,他们需要的是海瑞这样的宁折不弯的官员为他们做点实事。这个优点让我实实在在地喜欢上了剧中的这个李恪。张良的以柔克刚是战乱年代的大智慧,但是靠这种手段去尔虞我诈的那些官员们同样称不上大智慧。如果李恪能够不去争夺储位,而是多去干这些实事,也许他同样逃不过悲剧收场,但起码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
李恪在政治上确实愚笨,但他有其他方面的实干才能,他输在没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李恪是个性情中人,不管是对老师,对母妃,对爱人,还是对他所面对的百姓,凡是与他没有政治利益冲突的,他都可以倾心去爱。当然,你可以认为他很偏狭,但是,能够广爱百姓的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整个过程中不也是偏狭与狠毒吗?你并不能断定一个处心积虑排斥政敌的人就不会关心百姓,毕竟政权只是工具。比起某些拼命夹着尾巴做人的人,李恪起码可以实实在在地去爱。
越王勾践,我们世世代代歌颂了他多少年,因为他的隐忍,因为他有“大智慧”。可是,他东山再起后对功臣所做的那些事,难道不令情感健全的人寒心吗?项羽是输给了刘邦,但你真的喜欢刘邦那样的人?所以,范蠡离开了勾践,张良离开了刘邦,而我们喜欢至情至性的李恪,难道比喜欢“大智慧”多于人情味的人更匪夷所思吗?汉武帝立子而杀母,我敬佩他,却永远不会爱他。历史需要一种人去推动,而我们需要另一种人去爱,说到头,我们只是普通人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