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上的夸张性,我们把它们定位为事件和人物的夸张性,而下面就要说说佣兵里头更夸张的一点——情感的夸张性。
之前我们提到,佣兵在情感方面具有非常大的煽动性,也就是在煽情感方面具有优势,但其中也蕴藏着劣势。可以说,佣兵中的不少镜头的确是煽情,然而同时也是“煽过了头”,很多煽情镜头,乍一看很正常,但细细品味便可以发现许多“不是很符合逻辑”的地方。
许多吧友都点出,“巨星陨落”章节中有许多重复性煽情的语句,这里我就不再列出了。我们来看看其他不合理的地方。
“ 因为,总之……因为众多的让人热泪盈眶的原因……在他死的时候,在场,每一个人都哭了……,三位敌对方的龙骑士如同他的子嗣一般长跪痛哭不起,十多位搏杀到最后一刻的部下全部痛哭的昏厥过去,二十多位帝国贵族单膝点地泪洗大地,众多的玄青地行龙佣兵们不知道为何泪滴也打湿了衣衫……”
“起,魔法历5年末,为护圣驾,忠勇王殂。帝都军民感恩,哭声连天,三日不绝于耳。王属部将七彩龙骑士团12000中万余战死,余1342人闻王殂,临战晕。王属部将禁卫军2500人战死,235人晕倒被俘。王属部将剑士营15000众,被匪酋魔法致晕被俘。以上17000余王生前部下,无一变节。”
“魔法历5年冬2月,万余被俘士兵绝食三日抗衡,匪酋归还王圣体。再睹王遗颜,万众痛哭,183忠烈之士哭毙,与王同葬。”
“王属士卒无论年长年幼,无论爵位高下,无论伤病,以双手移平七彩龙骑士团废墟,掘地取巨条石,为王建陵,陵面南背北,南北41丈,取王诞辰,东西87丈,取王亲巡87营,高5丈2尺1寸。王陵规模仅微逊开国圣王。”
“王陵落成,帝都百万居民轮次祭祀长达70余日,王陵鲜花遮天蔽日,帝都素绸价涨百倍。匪酋西帝君兄妹三人、叛酋项天等于王陵落基当日亲来祭祀,西帝君兄妹执弟子礼。”
大师这段描述可以说是给足了池寒枫面子,按照书中的描述来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关于上面这段文字,我认为有两个比较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悲痛的人”,二是“悲痛的程度”。
先说说第一点,对于小佣兵团的人来说,池寒枫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艾米,大青山是小佣兵团员的兄长,那池寒枫雷葛就是整个小佣兵团的家长了。书中也有提到,池寒枫是小佣兵团最大的股东之一。小佣兵团成员对于池寒枫死而表现出悲痛是十分正常的,但池寒枫对小佣兵团和池家等人重要,并不意味着他对其他人也很重要。
可以说,最有“资格”为池寒枫的死而伤心的人就是小佣兵团和池家的人,其次是雷葛红石等人,再次就是帝国 军人。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雷诺尔,修达,碧这些人来哭的。要知道,他们和池寒枫仅仅接触过一次,而池寒枫也仅仅是“招待过他们,点拨过武技”而已。对于一个仅仅打过几个照面的人,西帝君三兄妹却“如同他的子嗣一般长跪痛哭不起”,不仅如此还亲自祭祀并执弟子礼。对于一个“仅仅见过几次”的人,并且还是是敌对势力的人,他们完全没有道理表现得如此伤心。有人可能会说,他们是因为池寒枫“以身殉国”的伟大情怀才痛哭流涕的。但,以身殉国的可不仅仅是池寒枫,现场也有其他士兵是以身殉国的,怎么三兄妹不去他们坟前哭?同理的还有现场的玄青佣兵团员等人,他们也是没必要哭的。
不该去祭祀的还有项天,如果说西帝君兄妹还“有可能”去祭拜的话,那项天则是完完全全没必要去的。池寒枫死的时候,项天心里也“抽搐”了一下,但完全是由于利益问题才担心的(书中原意)。现在池寒枫死都死了,按照之前对项天的描写,他是更不可能去祭拜的人。然而大师为了“煽情”,就把这些原本不应该伤心的人表现得“悲痛欲绝”了。
第二点是悲伤的程度。按照书中的描写来看,池寒枫是个爱兵如子的人(参考汉堡陷落后他的反应)。
他对于部下而言,应该是一个可爱可敬的长官。(玩世不恭时除外) 换句话说,池寒枫仅仅是个“好上司”,而面对好上司的死,居然有如此众多的士兵哭晕了。有谁见过因为上司死而哭晕的吗?在现实中我可是见过许多连亲戚死了都不掉眼泪的人。
好吧,或许有的人会为上司死而哭晕,但对于池寒枫的死,居然还有“183忠烈之士哭毙”,想哭晕是不容易的,想哭死更是难如登天,而对着一个接触不多的人哭死,我觉得是完全不可能的。 更别说是军人了,首先军人的体魄都比较强壮,想通过哭来自杀是非常困难的,其次军人经历过不少生死厮杀,对于他人生死都是比较看淡的。(亲密战友除外) 池寒枫再厉害,也不可能一下成为如此之多人的“生死战友”。有人可能会提出紫川参星为哥应星哭晕,但那本身就是紫川参星的“拿手绝活”,哭只是紫川参星的“郑智手段”,连哥应星被杀都是他默许的。帝国军人可以哭,也可以哭晕,但哭死就显得过了头,而书中的描述的不仅仅是几个人哭死,还有接近200人哭死,这样的夸张化表现,真的好吗?
为了达到强烈化煽情这个目的,大师把许多不该伤心的人写得哭天喊地,并且哭得欲生欲死。这个目的也的确可以说是达到了,因为被池寒枫的死所打动的人并不在少数。但达成目的的同时也造成了“逻辑上的不合理”,这点在刚看的时候或许不能察觉,但反复阅读之后便会产生疑问。有不少人都会觉得是“为了煽情而煽情”,可以说,通过反复煽情语句和书中其他人的“夸张性反应”,在煽情方面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的。但就像芝士蛋糕一样,刚吃觉得不错,吃多了就腻了厌了,再吃就撑死了想吐了。
关于“池寒枫之死”的处理,大师并不是做的非常得当,尽管博得了不少人的眼泪,但也只能说是取得“短暂性的胜利”,按照深远的目光来看,这只能是“情感夸张化”的表现之一。
之前我们提到,佣兵在情感方面具有非常大的煽动性,也就是在煽情感方面具有优势,但其中也蕴藏着劣势。可以说,佣兵中的不少镜头的确是煽情,然而同时也是“煽过了头”,很多煽情镜头,乍一看很正常,但细细品味便可以发现许多“不是很符合逻辑”的地方。
许多吧友都点出,“巨星陨落”章节中有许多重复性煽情的语句,这里我就不再列出了。我们来看看其他不合理的地方。
“ 因为,总之……因为众多的让人热泪盈眶的原因……在他死的时候,在场,每一个人都哭了……,三位敌对方的龙骑士如同他的子嗣一般长跪痛哭不起,十多位搏杀到最后一刻的部下全部痛哭的昏厥过去,二十多位帝国贵族单膝点地泪洗大地,众多的玄青地行龙佣兵们不知道为何泪滴也打湿了衣衫……”
“起,魔法历5年末,为护圣驾,忠勇王殂。帝都军民感恩,哭声连天,三日不绝于耳。王属部将七彩龙骑士团12000中万余战死,余1342人闻王殂,临战晕。王属部将禁卫军2500人战死,235人晕倒被俘。王属部将剑士营15000众,被匪酋魔法致晕被俘。以上17000余王生前部下,无一变节。”
“魔法历5年冬2月,万余被俘士兵绝食三日抗衡,匪酋归还王圣体。再睹王遗颜,万众痛哭,183忠烈之士哭毙,与王同葬。”
“王属士卒无论年长年幼,无论爵位高下,无论伤病,以双手移平七彩龙骑士团废墟,掘地取巨条石,为王建陵,陵面南背北,南北41丈,取王诞辰,东西87丈,取王亲巡87营,高5丈2尺1寸。王陵规模仅微逊开国圣王。”
“王陵落成,帝都百万居民轮次祭祀长达70余日,王陵鲜花遮天蔽日,帝都素绸价涨百倍。匪酋西帝君兄妹三人、叛酋项天等于王陵落基当日亲来祭祀,西帝君兄妹执弟子礼。”
大师这段描述可以说是给足了池寒枫面子,按照书中的描述来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关于上面这段文字,我认为有两个比较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悲痛的人”,二是“悲痛的程度”。
先说说第一点,对于小佣兵团的人来说,池寒枫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艾米,大青山是小佣兵团员的兄长,那池寒枫雷葛就是整个小佣兵团的家长了。书中也有提到,池寒枫是小佣兵团最大的股东之一。小佣兵团成员对于池寒枫死而表现出悲痛是十分正常的,但池寒枫对小佣兵团和池家等人重要,并不意味着他对其他人也很重要。
可以说,最有“资格”为池寒枫的死而伤心的人就是小佣兵团和池家的人,其次是雷葛红石等人,再次就是帝国 军人。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雷诺尔,修达,碧这些人来哭的。要知道,他们和池寒枫仅仅接触过一次,而池寒枫也仅仅是“招待过他们,点拨过武技”而已。对于一个仅仅打过几个照面的人,西帝君三兄妹却“如同他的子嗣一般长跪痛哭不起”,不仅如此还亲自祭祀并执弟子礼。对于一个“仅仅见过几次”的人,并且还是是敌对势力的人,他们完全没有道理表现得如此伤心。有人可能会说,他们是因为池寒枫“以身殉国”的伟大情怀才痛哭流涕的。但,以身殉国的可不仅仅是池寒枫,现场也有其他士兵是以身殉国的,怎么三兄妹不去他们坟前哭?同理的还有现场的玄青佣兵团员等人,他们也是没必要哭的。
不该去祭祀的还有项天,如果说西帝君兄妹还“有可能”去祭拜的话,那项天则是完完全全没必要去的。池寒枫死的时候,项天心里也“抽搐”了一下,但完全是由于利益问题才担心的(书中原意)。现在池寒枫死都死了,按照之前对项天的描写,他是更不可能去祭拜的人。然而大师为了“煽情”,就把这些原本不应该伤心的人表现得“悲痛欲绝”了。
第二点是悲伤的程度。按照书中的描写来看,池寒枫是个爱兵如子的人(参考汉堡陷落后他的反应)。
他对于部下而言,应该是一个可爱可敬的长官。(玩世不恭时除外) 换句话说,池寒枫仅仅是个“好上司”,而面对好上司的死,居然有如此众多的士兵哭晕了。有谁见过因为上司死而哭晕的吗?在现实中我可是见过许多连亲戚死了都不掉眼泪的人。
好吧,或许有的人会为上司死而哭晕,但对于池寒枫的死,居然还有“183忠烈之士哭毙”,想哭晕是不容易的,想哭死更是难如登天,而对着一个接触不多的人哭死,我觉得是完全不可能的。 更别说是军人了,首先军人的体魄都比较强壮,想通过哭来自杀是非常困难的,其次军人经历过不少生死厮杀,对于他人生死都是比较看淡的。(亲密战友除外) 池寒枫再厉害,也不可能一下成为如此之多人的“生死战友”。有人可能会提出紫川参星为哥应星哭晕,但那本身就是紫川参星的“拿手绝活”,哭只是紫川参星的“郑智手段”,连哥应星被杀都是他默许的。帝国军人可以哭,也可以哭晕,但哭死就显得过了头,而书中的描述的不仅仅是几个人哭死,还有接近200人哭死,这样的夸张化表现,真的好吗?
为了达到强烈化煽情这个目的,大师把许多不该伤心的人写得哭天喊地,并且哭得欲生欲死。这个目的也的确可以说是达到了,因为被池寒枫的死所打动的人并不在少数。但达成目的的同时也造成了“逻辑上的不合理”,这点在刚看的时候或许不能察觉,但反复阅读之后便会产生疑问。有不少人都会觉得是“为了煽情而煽情”,可以说,通过反复煽情语句和书中其他人的“夸张性反应”,在煽情方面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的。但就像芝士蛋糕一样,刚吃觉得不错,吃多了就腻了厌了,再吃就撑死了想吐了。
关于“池寒枫之死”的处理,大师并不是做的非常得当,尽管博得了不少人的眼泪,但也只能说是取得“短暂性的胜利”,按照深远的目光来看,这只能是“情感夸张化”的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