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厝塭位于汕头市区东北部,东处新津河西岸,西与夏桂埔居委接壤,南临新津街道,北与官埭头(今泰龙居委)接壤,泰山北路横跨中间。属汕头市龙湖区龙祥街道。以纪姓人家为主,有陈姓、衰姓、辛姓等人家。用地面积109.3公顷,由纪厝葛南、纪厝葛北、辛厝葛(今新锋、新厝葛)合仔寮(今新联)村、陈厝葛(今新元)、海香埠、塘堀墘、周厝塭(今东元)、林厝塭(今中元)、抗汫等12个自然村组成,现总户数2487户,总人口7244人(其中农业人口5620人)。
周厝塭来源之说
据说史料记载南宋末年,韩江支流新津河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冲积于出海口,日积月累,在官埭南滨形成了浅海滩涂。邻近居民把这一大片浅海用堤坝围起来,择点设闸,潮来任海水涨满,潮退便在闸口置网捕获海产品。久而久之,便形成塭田,高的沙丘陇可耕垦种植,低洼的沟渠又可捕获鱼虾。传说,这其中一大片塭田属澄海一周姓财主所有,因而称作周厝塭(今东元村)。清雍正年间,周姓财主将其周厝塭产权卖给官埭尾纪姓大房系族人,随后为捕鱼虾和耕作之便官埭尾部分纪姓族人迁此定居,但周厝塭却没因产权改属纪姓而更名为纪厝塭而是继续沿用此名,也因此造成周厝塭无姓周人家这个怪现象。直至2002年村居规划周厝塭村被更名为东元村。
历史沿革
周厝塭北宋末年宣和二年(1121)前,属潮州府海阳县延德乡蓬洲都。北宋宣和三年复置揭阳县,蓬洲都改属揭阳县辖。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设置澄海县,蓬洲都改属澄海县辖。
1921年,澄海县废都设区,属澄海县下蓬区。1932年属澄海县第八区(下蓬区)。1937年属澄海县第三区(上蓬、下蓬、鮀浦合并)。1946年属官埭十八乡。1948年属澄海县第三区(上蓬、下蓬合并)。
1949年10月解放后,属澄海县第六区(下蓬区)。1956年3月属澄海县官埭乡。1957年12月属澄海县下蓬乡。1958年9月属汕头市红光人民公社,由纪厝葛南、陈厝葛、周厝塭等自然村成立大队称周厝塭大队。1959年3月属汕头市下蓬人民公社。1961年3月属汕头市官埭人民公社。1965年6月属澄海县官埭公社。1970年2月16日属澄海县下蓬人民公社(下蓬、官埭两公社合并)。1974年11月5日属汕头市郊下蓬人民公社。1984年1月1日属汕头市郊下蓬区公所。1987年1月属汕头市郊区下蓬镇。1991年11月1日属汕头市龙湖区下蓬镇。1996年11月30日属汕头市龙湖区龙津街道(龙津街道辖周厝塭、夏桂埔、衡山等居委)。2002年1月属汕头市龙湖区龙祥街道(龙祥街道和龙津街道合并)至今。
周厝塭来源之说
据说史料记载南宋末年,韩江支流新津河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冲积于出海口,日积月累,在官埭南滨形成了浅海滩涂。邻近居民把这一大片浅海用堤坝围起来,择点设闸,潮来任海水涨满,潮退便在闸口置网捕获海产品。久而久之,便形成塭田,高的沙丘陇可耕垦种植,低洼的沟渠又可捕获鱼虾。传说,这其中一大片塭田属澄海一周姓财主所有,因而称作周厝塭(今东元村)。清雍正年间,周姓财主将其周厝塭产权卖给官埭尾纪姓大房系族人,随后为捕鱼虾和耕作之便官埭尾部分纪姓族人迁此定居,但周厝塭却没因产权改属纪姓而更名为纪厝塭而是继续沿用此名,也因此造成周厝塭无姓周人家这个怪现象。直至2002年村居规划周厝塭村被更名为东元村。
历史沿革
周厝塭北宋末年宣和二年(1121)前,属潮州府海阳县延德乡蓬洲都。北宋宣和三年复置揭阳县,蓬洲都改属揭阳县辖。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设置澄海县,蓬洲都改属澄海县辖。
1921年,澄海县废都设区,属澄海县下蓬区。1932年属澄海县第八区(下蓬区)。1937年属澄海县第三区(上蓬、下蓬、鮀浦合并)。1946年属官埭十八乡。1948年属澄海县第三区(上蓬、下蓬合并)。
1949年10月解放后,属澄海县第六区(下蓬区)。1956年3月属澄海县官埭乡。1957年12月属澄海县下蓬乡。1958年9月属汕头市红光人民公社,由纪厝葛南、陈厝葛、周厝塭等自然村成立大队称周厝塭大队。1959年3月属汕头市下蓬人民公社。1961年3月属汕头市官埭人民公社。1965年6月属澄海县官埭公社。1970年2月16日属澄海县下蓬人民公社(下蓬、官埭两公社合并)。1974年11月5日属汕头市郊下蓬人民公社。1984年1月1日属汕头市郊下蓬区公所。1987年1月属汕头市郊区下蓬镇。1991年11月1日属汕头市龙湖区下蓬镇。1996年11月30日属汕头市龙湖区龙津街道(龙津街道辖周厝塭、夏桂埔、衡山等居委)。2002年1月属汕头市龙湖区龙祥街道(龙祥街道和龙津街道合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