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21日今井武夫飞抵芷江请降。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今天,重新审视中日关系之时,我们需要思考:对于历史,对于日本,我们究竟了解多少?不管是甲午战争,还是抗日战争,我们是否有足够深入与全面的认知,或者只是停留于电影中的海战场景,以及“打鬼子”的电视剧?历史是其完整真实的面孔,还是被戏说、被删改、被乔装打扮的“小姑娘”?我们的“知耻而后勇”是建立在对历史足够了解之后的进取,还是不明就里的义愤和无意识的“抗日”冲动?我们的心态,是永远也摆脱不了的受害者的屈辱,还是对“小日本”不屑一顾的自负?
如果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仅仅是抗日神剧中的“鬼子”、汉奸;如果我们对日本的了解仅仅是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或者樱桃小丸子、本田车、尼康相机,又如何谈得上真正的铭记与反思呢?
我们谴责日本右翼势力的军国主义,也绝不会主动挑起战争;我们一遍遍地重申和阐明立场,但对和平的热爱,对中日友好关系的期许,需要足够的经济、军事和精神实力做支撑。纪念8·15日本投降日,意义恐怕就在于此。
如果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仅仅是抗日神剧中的“鬼子”、汉奸;如果我们对日本的了解仅仅是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或者樱桃小丸子、本田车、尼康相机,又如何谈得上真正的铭记与反思呢?
我们谴责日本右翼势力的军国主义,也绝不会主动挑起战争;我们一遍遍地重申和阐明立场,但对和平的热爱,对中日友好关系的期许,需要足够的经济、军事和精神实力做支撑。纪念8·15日本投降日,意义恐怕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