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茶煮书吧 关注:195贴子:16,580

回复:【国学】王阳明心学全书——控制心理、改变一切的神奇智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在,请你仔细考虑一下,如果是那些非常优秀的人(如圣人)碰到该情况,他们的心态是怎样的?细细地揣摩这一点,让精神和身体尽量放松,在脑海中浮现你所尊崇之人处理当前困境的情境,进入他们的信念之中。
待有了肯定的感觉,仿佛每个细胞都充满了积极的能量后,整个心境和行为都会因此而发生惊人的改变。
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自己要有耐心,在练习中不断摸索经验,巩固成就。
正如古人所说:“君子之学,求尽吾心焉尔。”
君子平常的所作所为,追求的是一种提升自我、彻底认识自己心性的境界,而不是抱有其他功利目的的。
孟子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有了这个大目标,那些次要些的事物就不能扰动自己的心了。
素其位而行,绝不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
而是首先要培养一种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对世界或他人的抱怨,让对解决问题毫无用处的怨恨、焦虑等负面情绪平息下来,再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只有这样,一个人的内心才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地去做自己应该去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境界。


18楼2014-08-16 10:31
回复
    4、认识事物的独特智慧
    心学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宋朝大儒周敦颐那里,薪传数代,始明于陈白沙。
    陈白沙有个师兄叫娄谅,心性修养功夫极深,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
    据说娄谅的“格物致知”功夫做到了“至诚可以前知”的境界。有一次,他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走到杭州就返回来了,大家觉得很奇怪,问他是怎么回事。
    娄谅说:“此次前行非但不能考中,而且还会有灾祸。”后来,会试的考场果然发生火灾,很多考生因此丧命。
    十多年前,王阳明前往江西娶妻,返乡途中遇见的那个人正是娄谅。
    王阳明自幼立志学圣贤,见到这位前辈中的传奇人物,领略了娄先生那玄澹超然的气度,深为折服,诚恳地向他讨教如何才能成为圣人这个深奥的问题。
    娄谅毫不犹豫地说:“欲成为圣人,必须格物致知。只要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持之不懈去修养身心,圣人之道是一定能够达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
    得到老前辈面授机宜,王阳明从此把“格物致知”四个字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格物致知”一说出自《大学》,据说只有完成这步功夫,才能发现自身的“良知”,掌握事物的本性,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


    19楼2014-08-16 10:32
    回复
      朱熹认为,要发现“良知”,就要接触事物,研究事物。人之心灵妙莫测,无所不知,而天下的各种事物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只是因为我们对这些规律未能研究透,才导致“良知”未能显露出来。
      所以在《大学》的开篇,即教学者在接触天下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沿着自己已经知道的道理,去探究还未知道的道理,以求明悟终极之“理”。
      这样不断用功,久而久之,一旦达到豁然贯通的地步,则天下万物的里里外外,精粗大小无不被我认识到,而我心的本体妙用就明了无遗,就能拥有洞察世间万物规律的智慧。
      这就是“物格”,这就是“知之至也”,也就是明白了事物的本质规律,一个人的认识能力达到了最高境界。
      以上便是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总之,他要求学者“于事事物物上穷理”,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起初,王阳明受朱熹思想的影响太深了,以为“格物”就是在某一具体的事物上研究思考,于是便邀友人一同面对竹子去“格物致知”,废寝忘食,苦苦思索其中的至理。结果两人功力不足,先后累倒了。


      20楼2014-08-16 10:32
      回复
        后来,王阳明认识到此路不通,便一边继续钻研儒家六经,一边到处寻师访友,尤其注重参访佛道中的高人,同时身体力行,实践静坐修身的传统工夫。
        然而,正如《易经》所说:“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个良知就是“易”,既无方位,也无形体,难以捉摸,人的心神不定,要发现自己的“良知”又何其难!
        王阳明格来格去,搞了十几年,依然是一头雾水,毫无所获。
        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他慢慢悟到了一些独特的道理。
        王阳明发现,一个人的内心态度如何,对于学习、认识、掌握事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当年在江西岳父的官署中学习书法,对此就深有体会。
        起初他尽力去临摹古人的字帖,但练了很长时间,却悲哀地发现,自己只是学了个字形相似而已,对于书法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
        后来他改变策略,习书法前先仔细观察字形,端身正坐,宁神养气,在心中想象、摹仿古人书法中的神态、气势,然后再临帖。
        没想到,奇迹出现了。这样一来,王阳明不仅觉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深刻地理解了书法的内涵,不久书法水平便有很大提高,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他终于悟到,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一件事只有在心中形成精确、清晰的意象,一个人才能把这件事做得好。后来他与学生、朋友们讨论格物致知的道理时,就经常举当年这个学书法的例子来作说明。


        21楼2014-08-16 10:32
        回复
          以今天的心理学观点来看,“格物致知”,是指通过修养身心,认识了心的本体,从而获得一种源自本能的、高效的、直觉的类似“灵感”的认识能力。
          拥有这种认识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处理当前的问题时,一个人的心灵能够摆脱自我意识的干扰,以整个身心投入进去,在一种客观的状态中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得出最佳的答案。
          在很多时候,由于受到外在物欲的牵累,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充塞于思想之中,我们往往觉得心烦意乱,不能安于所做之事,工作效率自然就很低,更谈不上洞悉问题的实质所在了。
          这时,我们切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而要着眼于当前的处境,摆正心态就行了。如果觉得心理负担太重,就不妨暂时歇一会儿,放松身心,把眉头舒展开,让微笑从心底荡漾出来,慢慢扩展到全身,身体也随之如棉花一般放松开来,什么牵挂也没有了,如天空的一朵浮云,似大海的一个浪花,闲闲散散,自由自在,完全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之中。
          当心灵闲适自由之后,我们会发现,此时的心境非常活泼、空灵,不受任何现象拖滞,其效能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看似非常棘手的问题。
          当然,儒家所推崇的“格物致知”,并不是如此肤浅、简单,后面还要深入地涉及到其理论和方法。


          22楼2014-08-16 10:32
          回复
            5、洞悉心灵的终极秘密
            到达龙场后,王阳明自认为对于一切荣辱得失都能够超脱了,只有生死一念还不能从心中彻底清除出去。
            当人们传言刘瑾对他不满,仍有害他之意时,王阳明干脆在居住的“阳明小洞天”内,叫人打凿了一个石椁,发誓说:“现在我只在这里等死而已,其他的还考虑什么?!”
            平常没什么事,就日夜端坐在石椁中,修心养性,澄心静虑,在非常专注、清静的境界中寻找生命、人生的真谛。
            久而久之,他的心境渐如明镜止水,心胸也随之扩大,慢慢进入到潇潇洒洒,无拘无束的状态。
            一天晚上,月明星稀,四野俱寂,王阳明静坐完毕,踱到岩洞外。
            是时,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下来,偶尔的一声鸟鸣兽嚎,更衬托出天地间的幽静。古人有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对此境描写得的确入神。
            极目四望,山野上笼罩着一层透明的氤氲,圣洁而神秘,似乎将有异常之事发生。
            子时已过,王阳明回屋歇息。
            他侧卧于床,微闭双目,眼观鼻,鼻问心,调息微微,心定神宁,这是他从九华山道长那里学来的睡功心法。《象辞》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也正是此意。


            23楼2014-08-16 10: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