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学术界就南诏政权的族属问题争论不休。
有的学者认为南诏王室为傣族、有的认为是彝族、有的认为是白族,至今未能取得共识。
这里有一个基本常识:民族来源与民族的形成。
一个民族的来源很重要,但不能把源头当作主流。
唐代初期,洱海地区酋邦林立。较大的酋邦有六个,称为“六诏”。这六诏是:越析诏、施浪诏、邆赕诏、浪穹诏、蒙雟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的白蛮诸部,取代了“白子国”,并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为嘉奖南诏皮逻阁统一洱海地区的功勋,唐廷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册封他为“云南王”。
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后,利用滇东爨部的动乱,挥戈东进兼并爨部,与唐朝发生激烈冲突,并导致天宝战争。南诏在吐蕃的支持下大败唐军。唐朝自天宝战争失利后,被迫退出云南。南诏迅速扩大势力,统一了云南。
天宝战争后,吐蕃的政治与军事力量在南诏不断增强,南诏的部分典章制度受到吐蕃的极大影响。但是,吐蕃对南诏的控制是十分短暂的。不到半个世纪,南诏还是“弃蕃归唐”了!贞元十年(794),南诏在洱海边的点苍山神祠与唐朝使臣举行盟誓。异牟寻面对天地水三大自然神与五岳四渎之灵,率文武大臣发誓:“请全部落归附汉朝(即唐朝)”,南诏管辖的诸赕首领,“愿归清化,誓为汉臣”,“永无离贰”。唐廷册封异牟寻为“南诏”,赐“南诏印”;以南诏统领的疆域设置“云南安抚使司”,政区长官为“云南安抚使”,由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南诏由云南安抚使节制。
自贞元十年南诏再次归附唐朝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洱海地区成为南诏的首府所在地。以大厘城(今大理县)为中心的十睑(赕)是南诏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十赕是:云南赕(今祥云、宾川)、品澹赕(今祥云县城)、白崖赕(今弥渡红崖)、赵川赕(今大理凤仪)、蒙舍赕(今巍山)、蒙秦赕(今漾濞)、邆川赕(今邓川)、大和赕(今大理太和村)、苴咩赕(今大理县古城)、大厘赕(今大理喜州)。在十赕地区,以往的昆明蛮、云南蛮、哀牢蛮、西洱河蛮、僰、汉姓等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在长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往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原来诸蛮部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形成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政治体制、共同的语言与共同的文化,融合为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原来的哀牢、昆明、云南、弄栋、青蛉、河蛮等蛮名也随之消失,就是唐代初期“乌蛮”、“白蛮”的界限也不复存在,出现了共同的专用名称。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南诏酋龙卒,子法(隆瞬)立,自号“大封人”。“封人”又作“封民”。“封”古音读“邦”,意义也相同。“封”、“邦”、与“僰”读音相同。“封人”就是“僰人”。南诏将洱海的十赕称为“大封民国”,也就是“大僰国”。“僰”字又作“白”字。“大封人”这个专用名称的出现,标志着洱海诸蛮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冲突与融合,形成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族:白族。
南诏王室源于蒙舍诏。自言其先为哀牢。有的学者据此说南诏王室是彝族或傣族。其实,所谓“自言其先为哀牢”以说明他们是从哀牢发展演变而来。“自言”之时已不是哀牢。从自言其先为哀牢,到自号“大封人”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哀牢是南诏王室的源。大封人是南诏王室的名号,也就是是南诏王室的族别。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不是哪一个民族建立了南诏,而是南诏酋邦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洱海地区,南诏政权的不断扩大与巩固,推动了洱海地区白族的形成。南诏国的建立、巩固、扩大、发展的过程,就是白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的历史过程。离开历史的发展,仅凭一两条孤立的史料,就断言南诏是那个民族建立的国家,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与民族形成的理论相距甚遥。
===============================
此文的观点是:一个民族是逐步形成的,南诏王室本来的族属无法考证,但南诏王室及南诏国是白族形成的源头。
有的学者认为南诏王室为傣族、有的认为是彝族、有的认为是白族,至今未能取得共识。
这里有一个基本常识:民族来源与民族的形成。
一个民族的来源很重要,但不能把源头当作主流。
唐代初期,洱海地区酋邦林立。较大的酋邦有六个,称为“六诏”。这六诏是:越析诏、施浪诏、邆赕诏、浪穹诏、蒙雟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的白蛮诸部,取代了“白子国”,并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为嘉奖南诏皮逻阁统一洱海地区的功勋,唐廷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册封他为“云南王”。
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后,利用滇东爨部的动乱,挥戈东进兼并爨部,与唐朝发生激烈冲突,并导致天宝战争。南诏在吐蕃的支持下大败唐军。唐朝自天宝战争失利后,被迫退出云南。南诏迅速扩大势力,统一了云南。
天宝战争后,吐蕃的政治与军事力量在南诏不断增强,南诏的部分典章制度受到吐蕃的极大影响。但是,吐蕃对南诏的控制是十分短暂的。不到半个世纪,南诏还是“弃蕃归唐”了!贞元十年(794),南诏在洱海边的点苍山神祠与唐朝使臣举行盟誓。异牟寻面对天地水三大自然神与五岳四渎之灵,率文武大臣发誓:“请全部落归附汉朝(即唐朝)”,南诏管辖的诸赕首领,“愿归清化,誓为汉臣”,“永无离贰”。唐廷册封异牟寻为“南诏”,赐“南诏印”;以南诏统领的疆域设置“云南安抚使司”,政区长官为“云南安抚使”,由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南诏由云南安抚使节制。
自贞元十年南诏再次归附唐朝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洱海地区成为南诏的首府所在地。以大厘城(今大理县)为中心的十睑(赕)是南诏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十赕是:云南赕(今祥云、宾川)、品澹赕(今祥云县城)、白崖赕(今弥渡红崖)、赵川赕(今大理凤仪)、蒙舍赕(今巍山)、蒙秦赕(今漾濞)、邆川赕(今邓川)、大和赕(今大理太和村)、苴咩赕(今大理县古城)、大厘赕(今大理喜州)。在十赕地区,以往的昆明蛮、云南蛮、哀牢蛮、西洱河蛮、僰、汉姓等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在长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往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原来诸蛮部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形成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政治体制、共同的语言与共同的文化,融合为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原来的哀牢、昆明、云南、弄栋、青蛉、河蛮等蛮名也随之消失,就是唐代初期“乌蛮”、“白蛮”的界限也不复存在,出现了共同的专用名称。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南诏酋龙卒,子法(隆瞬)立,自号“大封人”。“封人”又作“封民”。“封”古音读“邦”,意义也相同。“封”、“邦”、与“僰”读音相同。“封人”就是“僰人”。南诏将洱海的十赕称为“大封民国”,也就是“大僰国”。“僰”字又作“白”字。“大封人”这个专用名称的出现,标志着洱海诸蛮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冲突与融合,形成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族:白族。
南诏王室源于蒙舍诏。自言其先为哀牢。有的学者据此说南诏王室是彝族或傣族。其实,所谓“自言其先为哀牢”以说明他们是从哀牢发展演变而来。“自言”之时已不是哀牢。从自言其先为哀牢,到自号“大封人”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哀牢是南诏王室的源。大封人是南诏王室的名号,也就是是南诏王室的族别。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不是哪一个民族建立了南诏,而是南诏酋邦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洱海地区,南诏政权的不断扩大与巩固,推动了洱海地区白族的形成。南诏国的建立、巩固、扩大、发展的过程,就是白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的历史过程。离开历史的发展,仅凭一两条孤立的史料,就断言南诏是那个民族建立的国家,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与民族形成的理论相距甚遥。
===============================
此文的观点是:一个民族是逐步形成的,南诏王室本来的族属无法考证,但南诏王室及南诏国是白族形成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