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传统及美猎弓箭吧 关注:64贴子:359
  • 0回复贴,共1

传统弓、历史与射法重构--一些散碎回复的逻辑串联(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者按:此文重点阐述传统弓射法的复原系统的一些思路及规律,很有意思,可以拜读!!!
如果对于讨论的传统弓学问题设定本身就错误的话,无解。
可以举几个典型的诡辩逻辑体系
地中海式射法和蒙古式射法哪种更好?这个问题本身就无解。这是第一层逻辑误区。进入到这个误区里面,如果想获得“解”,就要进入下一层。
第二层:地中海式有利射准,蒙古式有利骑射,为什么地中海式有利射准?蒙古式有利骑射?如果要获得“解”,就要进入第三层。
第三层:因为西方重科学训练,东方重感觉积累,那么为什么西方重科学训练,东方重感觉积累?如果要获得“解”,就要进入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点点点。每进入下一层逻辑序列,就需要更多的材料支撑,同时逻辑结构也更复杂。如果双方投入的材料不够,那么就无法建立起下一层的对应逻辑序,或者你没有了,你想获得对方资源建立逻辑资料序列。当然为了获得序列材料,你可以谩骂,装傻,装孙子,滴得忽的,对方也可以逢场作戏,投怀送抱之时突然图穷匕见。
有点像盗梦空间吧。
和学历史的人讨论,需要和有历史即视感的人去讨论(这也算是某种天赋,没有的人努力一辈子也是没有的),因为双方能迅速进入现场讨论较为可靠的问题,开始堆积材料,不会在基本逻辑问题上兜圈子。或者自知自己逻辑能力不行,但是资料掌握、现场感很强的人也不错。或者逻辑能力不行,现场感也不强,但是纯粹资料堆积资料很强的人也不错。
纯三无就没必要了。现在三无“产品”太多,三有“产品”太少,一强两无或两行一无的都不多见了,可见三聚氰胺,地沟油吃多了不是好事。
你能感受到对方的“气场”么?没有。
当兵的和当军官的“气场”是远不一样的,当兵的“气”在外面,和水蒸气一样,只有上量才有沉重感,当军官的不一样,一个人立那里,就很有质量了,“气”在里面。
说句比较损的话,当年说不要信蒙古式,要发掘(你们)自己的传统射法,这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蒙古式”(北方系统拇指扣弦法)回归(北方系统拇指扣弦法);传统中国法回归传统中国法。
第二层,暗示后一种射法大有可为。是可以重构的,能和国际接轨的,可标准化的。
结果,好嘛,射不准就是“蒙古式”不好,问题是谁努力奉行过你们自己的的传统中国法?any body,any one?
no body no body but you?
因为第一个逻辑概念就走错了,要想标准化,就要先批判蒙古式;蒙古式干你一毛钱事情?要批也轮不到你批,那是蒙古系统内部的事情。狗咬狮子多管闲事。
为什么要批判“蒙古式”?因为大家练的都是“地中海式”、“蒙古式”,地中海式准,“蒙古式”不准。第二个逻辑概念也就走错了。
“蒙古式”不准,所有拇指扣弦法都是不准,弓道可以笑,也不准。不准就往意境方向发展,第三个逻辑概念也就此走错。
后面就步步走错,所以就发现一个非常惊人的问题,一般国人的思维特别直观的绕,非常聪明,绕进去绕不出来。但是不可救药就是绕。线多了够织毛衣,解开解不开另考虑。
几代人下行思维培养出来,你和他讲传统的上行思维和交互思维,简直就是说梦了。因为每一层的人,都寄希望“解”在下一层,最终无解,崩盘。
重构中国射法的关键,在于上行思维和交互思维的培养。
重构,是从下至上,从左到右,从单一到多元,从单行到并行,从自我到本我。
射法重构是对人思维方式的重构,而不是用现行思维硬套射箭运动。
找到一种将射法升华,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存在,而不是回归武力杀人技的勾当,没必要,如果有必要,我我第一个选择是枪,81-1咱还是会用的。
其实几乎是宿命的,中国式射法几乎是要完成它华丽转身的时候,总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但是重构的时候,又找不到重构的源头。文化上潜意识自己是指挥搞拆迁,指挥搞重构的,你们实干的都是民工,你们算什么?你们这些幼稚货!这思维是有大害的。
爬喜马拉雅山干毛?直接空降就是了。
全球帆船干毛?直接豪华游轮就是了。
要过程干毛?直接结果就是了。
射箭非要找靶子干嘛?射到哪哪里画个红心就是了。
恢复一项传统,就要打破另一项传统或所有传统,这种罕有的思维,到最后造就的就是今天无可奉行,无所奉行。我也很早就说了,中国式射法是不必在“地中海式”和“蒙古式”这个层面上纠结的。跟你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想要恢复传统中国射法,还执着于蒙古式射法,指望靠这个钓鱼,真是最不上道的缘木求鱼;传统中国射法,自己有自身规律的“道-术-礼-法”上行机制和交互体系,如果读我帖子读得多,不妨看看里面谈这些的实际不少。
还古代军事弓箭理论思想今天的活运用?纯玩剩下的玩意儿、纯下行思维,妥妥的骑砍党,那玩意儿在云战争时代一文不值,无解。
其实我说这些也就纯粹理念的东西,没什么新意。相比这种纯粹理念,有些所谓的资深理念的确幼稚可笑。
这不是我说这话的目的。刷下限不是目的,刷上限才是。
既然说到中国式射法,我还是觉得半年前潜志那个帖子是目前为止最上限高度的,无可超越。甚至我在他帖子里的回复都还局限在射具而没有认真思考射型的问题,说明当时思考局限性还是相当大的(做扳指言扳指而已,自己把自己凳次拉低,还觉得自己凳次高呢,呵呵)。
http://www.lieku8.com/viewthread.php?tid=40125&extra=&page=1(可惜此链接已经挂了)
最狭义的说至少在射型这一块,他是最先完成突破的(从量变到质变),盲道说这家伙够弓道六级以上,我看行。
基本手法这一点只要突破了,下面很多射型问题就已经可以逐步重构,重构第一的功劳无可置疑。法的部分内容已经参悟到了,之于到什么程度,是人家的事情。从后来看的内容,他已经达到突破射型以后上一层到射礼的重构。看他帖子不要看器具的精致与否,毫无意义。
如上所说,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并不是什么世外高人,神仙老道,人上面有人。我并不是把潜志要拔到多完美的境界,他似乎也在走很长的路,但是蒙古式不是传统中国射法,要搭建向上的巨塔,而不是向下挖子虚乌有的“某种形式”(比如:蒙古式),这一点是很明白的。我们实际上都需要向潜志学习,画搭建巨塔的图纸(上行思维),而不是拿别人的烟囱图纸拿倒着去挖历史的水井(下行思维)。挖水井只是让建巨塔的人有水喝,建巨塔的人让挖水井的人有了什么?或者给所有人什么?意义在哪里?有时候我多想了一些而已。
所以说,比这个帖子之前几年激烈的传统弓思想交锋是有益处的(当年可没这么温柔哦,亲你在哪里,亲我过去咱俩比划一下50米看谁先扑街哦亲,差不多这样子),对于当时缺位的人,仍执着于传统军事的人,我只能说非常遗憾。那种交锋投入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也许再过几年,我们就能看见非常成熟的规则制定者群体(今天还不是很成熟,如同瓷器的退火,不要以为没成型,是人家烧制的过程已经完成了还闷在炉子里而已),而有些人,还在炉子外面候着呢。


1楼2014-08-17 03: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