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梦晗霜文学家族吧 关注:4贴子:221
  • 12回复贴,共1

教你写诗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网上淘的,感觉还挺不错的。


1楼2014-08-19 16:02回复
    一、诗歌特点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
    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分行排列 、饱含真情、立意新颖、
    联想自然、跳跃自如、凝练集中 、节奏和谐
    、形象生动、意境优美、虚实相生)


    2楼2014-08-19 16:03
    回复
      二、诗歌分类
      1、按照表达方式划分
      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
      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
      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
      、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
      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
      事诗如中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
      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
      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
      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
      讽刺诗。
      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
      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
      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
      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3楼2014-08-19 16:03
      回复
        2、按照语言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划分
        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
        的。
        (1)格律诗
        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
        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
        、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中
        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
        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
        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
        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
        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
        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
        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中
        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
        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
        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
        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4)韵脚诗
        韵脚诗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
        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
        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
        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
        山流素颜韵脚诗。出道于2000年之后。


        4楼2014-08-19 16:03
        回复
          四声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
          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
          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
          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
          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
          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
          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和今天普通话的
          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
          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
          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
          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
          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
          ,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
          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
          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
          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
          ,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
          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
          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
          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辨别四声,是辨别平
          仄的基础。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
          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
          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
          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
          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
          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
          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
          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
          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
          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在本句中交
          替)
          仄仄|平平|仄仄|平。(与上句对立
          )


          7楼2014-08-19 16:04
          回复
            诗词的语法特点
            由于文体的不同,诗词的语法和散文的语
            法不是完全一样的。律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
            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
            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差不多。在这种语法上
            的自由,不但不妨碍读者的了解,而且有时候
            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
            一不完全句
            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
            不全的句子。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
            。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例如崔颢
            《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
            洲。”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
            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
            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但是,汉阳树和
            晴川的关系,芳草与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
            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就更看得
            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
            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象有主语,有动词,有
            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
            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
            “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
            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
            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不完全句,只是从语法上去分析的。我们
            不能认为诗人们有意识地造成不完全句。诗的
            语言本来就象一幅幅的画面,诗的语言要比散
            文的语言精炼得多。


            8楼2014-08-19 16:05
            回复
              二语序的变换
              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
              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
              变换。
              毛主席诗词中七律《送瘟神》:“春风杨柳万
              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句的意思是中
              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舜尧。依平仄规则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
              二两字,“神州”放在第三四两字,“尧舜”
              说成“舜尧”。“尧”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
              的原因。
              《浪淘沙·北戴河》最后两句:“萧瑟秋
              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引曹操的:“秋风
              萧瑟,洪波涌起。”依《浪淘沙》的规则,这
              两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
              )仄平平”,所以把“萧瑟”放在前,“秋风”
              放在第三四两字。
              语序的变换,有时也不能单纯理解为适应
              声律的要求,有时是为了增加诗味,使句子成
              为诗的语言。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
              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有人说,应
              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香稻”、“碧桐”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
              是香稻和碧桐,如果把“鹦鹉”、“凤皇”都
              挪到前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
              皇,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又如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
              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上句“经眼”二字好
              象是多余的,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
              放在“莫厌”的前面,如果真按这样去修改,
              即使平仄不失调,也是诗味索然的。这些地方
              ,如果按照散文的语法来要求,那就是不懂得
              诗词的艺术了。
              三对仗上语法


              9楼2014-08-19 16:05
              回复
                三对仗上语法
                诗词的对仗,出句和对句常常是同一句型
                的。例如: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
                胡天。”主语是名词前面加上动词定语,动词
                是单音词,宾语是名词前面加上专名定语。
                毛主席《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
                山着意化为桥。”主语是颜色修饰的名词,“
                随心”、“着意”这两个动宾结构用作状语,
                用它们来修饰动词“翻”和“化”,动词后面
                有补语“作浪”和“为桥”。
                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
                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
                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
                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例如:
                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
                图。”“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八
                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
                韩愈《精卫填海》“口衔山石细,心望海
                波平。”“细”字是修饰语后置,“山石细”
                等于“细山石”;对句则是一个递系句“心里
                希望海波变为平静。”我们可以倒过来说“口
                衔细的山石”,但不能说“心望平的海波”。
                由上一些例子看来,对仗是不能太拘泥于
                句型相同的。


                10楼2014-08-19 16:05
                回复
                  古体诗的格律,有人以为很繁杂。其实不
                  然,说清楚了,也很简单。这里以绝句为例,
                  做个简要的说明。


                  12楼2014-08-19 16:07
                  回复
                    五言绝句的格律有四种,这里举其一为例

                    仄起式(即用仄声起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这里我们就基本上看到了格律诗的平仄
                    归律。即两平两仄相间,或三平两仄相间,而
                    形成起伏。这样的句字叫做律句。最后的字是
                    平声,押韵。


                    13楼2014-08-19 16:07
                    回复
                      如果是七言,在前面加两个字,但按照“
                      律句“的规律,仄声前面加平声,而平声前面
                      加仄。如上面的仄起式五言绝句,改为七言就
                      成了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记好格律诗的律句的规律,就方便了。


                      14楼2014-08-19 16:07
                      回复
                        在格律诗中,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前一句
                        和后一句间的关系,应是“粘对关系”。看每
                        句的前面的两个字,第一句的头两字是仄声,
                        第二句就要相对,也就是相反,即第二句的头
                        两个字比须是平声。整个句子的平仄,也就“
                        相对“了。如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下一句
                        就是: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关系就叫做“相对
                        ”。而第三句和第二句的关系,就必须是相粘
                        ,也就是第三句的头两个字和第二句相同,如
                        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第三句就是:平平平
                        仄仄。这种关系叫做相粘。下一句又要相对了
                        。即第四句的头两个字的平仄,要和第三句相
                        对。即第三句就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这四句的“粘对关系”是:对
                        ,粘,对。


                        15楼2014-08-19 16:08
                        回复
                          如果是律诗,全诗是八句,但粘对的关系
                          ,也是如此,即对,粘,对,粘,对,粘,对

                          如:五言律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因此,格律诗的格律,关键是“律句“和
                          ”粘对“。弄清楚了这些,就基本上掌握了格
                          律是的规律。


                          16楼2014-08-19 16: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