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中华吧 关注:4,551贴子:20,263
  • 7回复贴,共1

【中华儿女爱中华】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李开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要:人生就是一串困难的选择,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当我们走过人生的旅程,身后留下来的就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如果选择得好,我们会感到快乐和成功,会觉得自己对世界、对他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人生就是一串困难的选择,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当我们走过人生的旅程,身后留下来的就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如果选择得好,我们会感到快乐和成功,会觉得自己对世界、对他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当我个人碰到人生重要的选择时,我一直信奉以下的做事三原则: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多少年来,这句话给了我无比巨大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我度过了难以计数的人生关隘。在与中国青年分享这三句话后,有位同学针对这三句话,写信问我:

“读了开复老师的三句话,心里感到很强的共鸣。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代表了用西方式的积极进取的心态,以永不放弃、永不消沉的主动人生态度,鼓励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达到目的。

“‘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代表了用中国式的谦恭谨让的度量来培养自己的修养,学会承认和接受真实的、不完美甚至不公正的世界。

“但是我不知道最后一句该如何理解。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可是,智慧从哪里来呢?”

其实,“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就是要求我们使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发现并选择最完整、最均衡的状态,并通过这一选择获得成功。这里所说的“智慧”,既是甄别、判断的智慧,也是权衡、折中的智慧,但从根本上讲,它更是在选择中孕育又在选择中升华的最高智慧——我也把它称作“选择成功”的智慧。

在这选择的世纪中,青年学生需要选择的智慧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因为未来的历史学家如果回顾今天,他们会记得的、今天最大的改革并不是技术方面或网络方面的革新,而是——人类将拥有选择的权利。他说这句话是因为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人人都能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靠脑力上进,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更多地放权给员工,重视积极选择的员工。人人都有机会,那么人的成功就更要看各人积极地争取和智慧地选择。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每个人都面对着选择的机会,都拥有选择的权利。尤其在中国,这个选择的时代是更难能可贵的。回顾中国的近百年历史,可以说,今天的中国青年学生是百年来第一次有机会享受先进的教育,同时也不必担心生活、安全和温饱问题,他们第一次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第一次在毕业后拥有如此众多的、可以自主选择的就业机会。




1楼2008-02-16 10:48回复
    所以,沉默是金和口无遮拦都不可取,那么我们怎么达到“中庸式的智慧沟通”呢?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记得我刚进入苹果公司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时,公司里有一位经理叫西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尤其在开会的时候,他得体的言辞完美地展现出他过人的才学、情商与口才,足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钦佩不已。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去向西恩讨教有效沟通的秘诀。西恩说:“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我并不总是抢着发言;当我不懂或不确定时,我的嘴闭得紧紧的;但是,当我有好的意见时,我绝不错过良机——如果不让我发言,我就不让会议结束。”我问他:“如果别人都抢着讲话,你怎么发言呢?”西恩说:“我会先用肢体语言告诉别人:下一个该轮到我发言啦!例如,我会举起手,发出特殊的声响(如清嗓子声),或者用目光要求主持人让我发言。但是,如果其他人的确霸占了所有的发言机会,我就等发言人调整呼吸时,迅速接上话头。”我又问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别人向你咨询呢?”西恩说:“我会先看看有没有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帮我回答。如果有,我会巧妙地把回答的机会‘让’给他;如果没有,我会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去查’,等会开完后,我一定去把问题查清楚。”跟他的一席话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只要把握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就可以得到周围人的尊敬,而且,别人也会从你的话语中了解到你是一个渊博而谦逊的人。

    讲了这么多例子,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当竭力避免极端,保持均衡的状态,走中庸之路。

    (2)用理智分析情景

    中庸之道不但强调守诚中道,也要求我们择善而从。

    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先用第一个智慧避免走向极端的陷阱,然后用第二个智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用前面的图来看,第一个智慧让我们避免了外面的圈,第二个智慧则是告诉我们内圈中没有一定的答案,而应该运用理智根据情景做最佳的抉择。这两者的结合其实才是中庸的真谛。所以中庸并不是取中绝对的“中点”,而只要你保持在内圈,根据情景抉择,都是符合中庸和这两个智慧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家不应当认为有关成功的六种态度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既不要片面强调某一种态度,也不要片面强调两种态度之间的“中点”。

    记得曾有一位青年问我:“我不同意我的老板,我该站起来发言吗?”

    当时,我的回答是:“这要看情形而定。首先,你的老板是一个愿意接纳异议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你千万不要乱发言,但是,你可以开始物色一个新工作和新老板了!如果他能够接受异议,那么,在老板还没做出最后的决定时,不要怕提出异议;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如果是当众发言,自己的话就必须有一定的技巧,应当顾虑到老板的面子。老板一旦做出了决定,我们无论有无异议,都必须支持和贯彻,有不同意的地方只可以私下与老板沟通。”

    在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里,我们必须学会用智慧甄别各种复杂的情况,并从不同候选方案中择善而从的方法,这样才能找到提出异议的最佳途径。这个例子中的选择过程也可以用计算机流程图直观地表示出来: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领导艺术也同样需要择善而从。许多人误以为,好的领导都有完全相同的风格,例如:指挥命令、宏观掌控、和谐和作、民主自由、授权负责、指导培养。


    3楼2008-02-16 10:4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我的回答是:“这件事确实很不幸,但是既然已经发生了,你只有接受后果。我劝你少想想这件事有多么不公平,因为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你无法影响,也不能改变。我劝你多想想,有什么事情是你可以影响和改变的。例如,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你没有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是不是这一切都可以避免?我并不是说别人做的都是对的,但是,你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你必须清楚要如何修正自己才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发生。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会做得更好一些吗?你是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是会改掉背后说人坏话的毛病?你有没有听过‘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这句话?如果你不在背后批评别人,很可能别人也不会在背后中伤你。有句谚语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风,但我们可以调整船帆。’希望你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认清楚自己的船帆在哪里。人在挫折中学到的东西会远远多于在成功中学到的。希望你在经过这一次不幸后能够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成功的人。”

      我在去年七月加入Google时,也因为被卷入法律纠纷,而学会了“用务实发挥影响”。当时,我离职的事实公布后,许多媒体因为被误导,以为我的离职违背了合约,就发表了一些不合事实的言论,甚至更有许多子乌虚有的控诉、恶意杜撰的故事传遍了中国的互联网。那时,多亏我的律师朋友提醒我:对于媒体的报道,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在官司漩涡中,我个人不能出面解释,否则不但越描越黑,而且可能给对方提供更多材料。法官的决定则是我可以间接影响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打一场漂亮仗。至于可直接影响的方面则是我可以广搜证据、找寻证人、理解法律、准备对质时证实对方谎言的证据。于是,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不再订阅报纸,不再上新闻网站,不再被流言蜚语所惑。我一天花十六个小时苦读法律,在对方提出的近30万份文件中用最新的搜索工具找到我们需要的文件,和律师一同起草我们的答辩状,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庭排练。九月出庭时,我们果然获得胜利,法官允许我开始在Google的工作。在我们的庆功宴上,一位律师在向我敬酒时说我不像个被告,而更像个职业的律师,甚至估计我的价值相当于两个律师。在事后,他问我为何如此镇定地每天埋头看文件,难道对外面风雨交加的媒体报道都不在乎吗?我告诉他:“不是我不在乎,而是我不想浪费时间在那些我无能为力的事情上。”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我回到中国开始工作后,我没有花任何精力试图引导或改变媒体,媒体的报道却自然而然地完全转变成为正面报道——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我开始工作的事实战胜了任何一篇负面文章。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专注于你能够改变的事情,可能最后连当初不能改变的事情也改变了。

      (4)用冷静掌控抉择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抉择的游戏,有风雨也有阳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冷静的态度掌控每一次抉择的全过程:

      在抉择前“重重”思考,抉择后“轻轻”放下。

      所谓“重重”思考,就是要培养客观的、精准的判断力。每一个重要的抉择可能都与你自己的前途密切相关,但你在抉择和判断时,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要避免自己的主观倾向影响判断的精准和客观。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客观、精准的抉择呢?我给大家提供三个建议:

      第一、把影响你抉择的因素罗列成一张“利弊对照表”。


      5楼2008-02-16 10:51
      回复

        (7)用勇气放弃包袱

        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有时,你在还没有找到“新的机会”之前,就必须放弃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那就需要更多的勇气了。

        许多人都有的一个毛病就是不愿放弃已有的东西,不愿意开拓新的天地。这些人总是在机会面前犹豫、彷徨,让患得患失的思想禁锢着自己的头脑。其实,有些东西看起来值得珍惜,但这种眼前的利益往往是阻碍你获得更大成功的根源。当新的机会到来时,勇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东西并不是功亏一篑,更不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了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当然也应该是有智慧地——放弃已经拥有但可能成为前进障碍的东西,你多半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抛开的不过是一把虽能遮风挡雨,但又会阻碍视线的雨伞,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却是无比广阔、无比壮丽的江山图景!

        我自己就有过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

        进入大学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地进入了法律系,因为我天真地认为自己有很高的政治天赋。所以,大学选专业时,我选读了人文学院,我觉得自己将来一定要做一位律师或一位政治家。不料,情形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样。我觉得,自己在专业课上提不起精神,成绩也不好,最令人沮丧的是,我感觉不到激情和动力,甚至想把枯燥无味的课本扔到教授身上。我在这个领域没有什么出众之处,既没有那种炽烈的热爱,更没有献身的欲望。最终,我认定那不是一个合适我的行业,于是我决定放弃政治和法律专业的学习。很幸运的是,学校允许学生转系,而且,我当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最爱——计算机科学。我并不因为已经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而懊悔。我认识到,那不是我想从事的事业,我没有在那里用掉我的半生甚至毕生的时间才是我的幸运。所以,我勇敢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开始了我在计算机领域的崭新人生。

        我的另一次的放弃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时,放弃了两年的年资而加入了苹果公司。虽然我一直把我的老师当作楷模,而且又有幸任教于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系,但这个工作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如何获得终身职位,怎么样去找到最好的学生,怎么样去发表论文,等等。这些事本来都是好事,但这些事情对社会的价值并不是那么直接。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于社会的事,比如研发一种很多人都会使用的技术或产品,或是去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所以,当苹果电脑的一位副总裁对我说“你要选择终身写些没有人读得懂的论文,还是要选择改变世界”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改变世界。我的感觉就像是获得了自由。

        加入Google后,有许多记者问我:“在微软你有七年的人脉,有比尔?盖茨的信任,就这么放弃了,你不觉得可惜吗?”确实,这些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当我看到有回到中国再一次创业的机会,当我看到一个互联网时代创新模式的产生,当我看到一个坚持自己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我发现,创立Google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我更深深地理解如果我只对我拥有的东西依依不舍,那么我将错过这个“once in a lifetime”的机会。于是,就像我在“追随我新的抉择”中所说的:“我有选择的权利——我选择了Google。我选择了中国。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事——在中国,我能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最有影响力的事。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经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我放弃了在微软的人脉,放弃了继续与比尔?盖茨工作的机会,放弃了那安稳的工作,放弃了那“世界第一大IT公司”的荣誉。

        我人生中这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都使我更加清楚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所在,也使我更有激情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放弃意味着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东西,得到的却是自己主动追寻的事业。

        (8)用真心追随智慧

        最后一个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抉择的“智囊”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了。

        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What is right?),理想就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基本设计(What do I want my life to be?),而兴趣则是我们每个人最喜欢、最热爱的事情(What do I love doing?)。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声音。有关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读者可以参看《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的相关章节。

        在选择面前,该注重自信还是该自省?该积极还是该有同理心?该勇敢还是该有胸怀?该读研、工作、还是出国?对于这些棘手的问题,你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都可以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你的价值观是你判断“是非”的准绳,你的理想和兴趣是你辨别“方向”的指南针——它们都是你心底里最真实、最“自我”的东西,还有什么是比这些更重要,更精确的判断依据呢?

        如何找到自己的“真心”呢?在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会用一个特别的“报纸头条测试法”来检验自己的言行。所谓“报纸测试法”,就是在事后想一想:明天,如果在一份你的亲朋好友都会阅读的报纸上,你做的事被刊登为头条新闻,你会不会因此而感到羞愧?会不会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如果不会,你做的事才对得起你自己的价值观。

        下面是一个“报纸头条测试法”的真实使用例子。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遇到了公司裁员,当时我必须要从两个员工中裁掉一位。第一位员工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是我的师兄。他十多年前写的论文非常出色,但加入公司后很是孤僻、固执,而且工作不努力,没有太多业绩可言。他知道面临危机后就请我们共同的老师来提出希望我顾念同窗之谊,放他一马。

        另一位是刚加入公司两个月的新员工,还没有时间表现,但他应该是一位有潜力的员工。

        我内心里的“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告诉我应该裁掉师兄,但是我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观念却告诉我应该留下师兄,裁掉那位新员工。

        于是,我为自己做了“报纸测试”。在明天的报纸上,我希望看到下面哪一个头条消息呢:

        (1)徇私的李开复,裁掉了无辜的员工;

        (2)冷酷的李开复,裁掉了同窗的师兄。

        虽然我极不愿意看到这两个“头条消息”中的任何一条,但相比之下,前者给我的打击更大,因为它违背了我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如果我违背了诚信原则,那么我既没有颜面见到公司的领导,也没有资格再作职业经理人了。

        于是,我裁掉了师兄,然后我告诉他,今后如果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都会尽力帮忙。


        9楼2008-02-16 10:53
        回复
          这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因为它违背了我内心很强烈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价值观。但是,“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对我而言更崇高、更重要。虽然选择起来很困难,但最终我还是能够面对我的良心,因为我知道这是公正、负责、诚信的决定。

          如果用“报纸测试法”得到令自己羞愧的结果,就有必要深刻反省,下定决心将来再也不做类似的事。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良心和承诺负责,这种自己和自己达成的协议与默契是维持诚信的价值观的最好方式。

          理想与价值观一样地重要。我在大学时立定了我的人生目标——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这个理想帮助了我做出许多重要的决定,例如1998年回到中国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2005年又毅然决定加入Google公司并再次回到中国创业,这些重大的选择其实都是我追随内心的表现:我认为我的理想可以在中国实现得更好。

          大学生们在25岁以前,通常都会面临两个重要的选择。一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选择专业时,不应当只听从父母的意见,也不应当只看学校的名气大小或报考该专业学生的分数高低。相应的,选择工作时也不能单纯地考虑名、利、时尚等外在因素。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在综合权衡自己的理想、学习积累、天赋以及工作条件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我建议大家应该通过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来寻找最为完整、最为均衡的人生状态。任何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都必然会在积极追寻成功的道路上运用自己最高的智慧:因为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他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就必然会听从自己的真心、用冷静的心态权衡各种利弊,他也必然会在一次又一次或是成功、或是失败的抉择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自我……这样的人最能理解完整与均衡的真谛,这样的人最懂得使用自己的“选择”的权利来赢得真正的成功。

          每个人的“真心”、“理想”、“兴趣”不同,每个人的机遇不同,参加的团队不同,学习的机会不同,擅长的“态度”或“行为”也不同。所以,你有选择的权利,只要用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就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融会中西,均衡发展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里,只有融会中西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国际化人才。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每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年轻人都应当在中西方各不相同的思想和文化范畴中寻找最适合自己,最能体现完整与均衡的文化精髓,并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时发挥中国人讲求纪律与服从、重视谦虚和毅力以及西方人强调创意与个性,鼓励积极与勇气的特长,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更容易地把握各种要素之间的完整与均衡关系。

          中国和西方的年轻人在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或优势。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中国青年和美国青年的优势可以用下表来概括。

          中国学生 美国学生

          求稳务实 有创新精神

          有毅力 有热情


          10楼2008-02-16 10:54
          回复
            讲纪律、服从 有主动性

            扎实的理论基础 擅长独立工作,想得深远

            含蓄,心里有想法不直说 直截了当地沟通、争论

            谦虚 自信

            不同意也不说“不” 不同意就说“不”

            很多人认为,在IT和其他高科技领域内,西方人表现得更为出色,因此中国人只有吸取西方的企业文化才能获得一席之地。的确,IT产业内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和创新的思维确实与西方的科技发达有直接的关系。西方文化直截了当的沟通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以及强调团结合作的观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但在另一方面,当东方国家努力追求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时候,西方人却在试图回归到东方传统的价值理念中,许多优秀的企业管理者、科学家、艺术家都开始认真研习儒学、佛教等东方文化,试图从古老的东方寻找到最为恒久、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实,对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来说,他既需要西方的科技和理性,也需要东方的心胸与美德。相比之下,后者可能还更重要一些,因为东方文化影响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许多中华的传统美德。例如“中庸之道”、“正大光明”、“学无止境”、“人贵有自知之明”、“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在追寻成功时的最好指南。

            所以,我要求大家兼顾中西的目的不在于渲染中国或西方的文化,而是要让大家用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思想充实自身,以达到均衡发展的最佳状态。我最想强调的其实是中西文化相辅相成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我认为:

            一个人甚至要同时具备多种看似相互矛盾的品质,才能在复杂的境遇中因具体情景不同而运用正确的一种。

            用智慧在各种看似矛盾的因素之间主动选择“完整”和“均衡”,这是“选择成功”的最大秘诀。

            梁启超曾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青年朋友们,中国是了不起的国家,她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人才中心。这里有无数的机遇在等着你们,只要你们用智慧主动选择,成功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你的身边!


            11楼2008-02-16 10:54
            回复
              看看有多少人能认真看完的!
              起码我不行!
              只能粗粗看了一遍!


              12楼2008-02-16 10:55
              回复
                顶啊

                2008年心灵海国际教育集团把两位世界级大师请到了中国上海,请大家抓紧时间报名参加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世界四大首富之企业教练 --博恩·崔西,陈安之李践等知名华人培训师的老师
                全球首屈一指的个人成长权威人士,在成功学、潜能开发、销售策略及个人实力发挥等各方面拥有独树一帜的心得。

                博恩崔西说 在本次《顶尖CEO研习会》中,我将教会您以往您与您大多数的竞争对手可能都未曾知道的最好的企业策略, 这些策略在我曾辅导过的数百家知名企业中都得到过成功的验证。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之企业教练 国际管理大师 世界企业领导权威博恩·崔西 即将再次亲临大陆 2008顶尖CEO工作坊 5月17-18 国际顶级大师 博恩崔西 亲自主讲,限定500名额

                陈安之(华人成功学权威):博恩·崔西是一位成功学大师,他的销售思想太值得认真学习了!我是推广博恩·崔西演讲培训课程的世界冠军。
                比尔·盖茨(世界首富):博恩·崔西不仅教会了我们销售,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思考。
                杰克·韦尔奇(通用电气原CEO):在个人成功规划这个领域中,我还没有见过像博恩·崔西这样思想丰富的人。
                迈克尔·戴尔(DELL电脑CEO):从博恩·崔西的身上,我了解到什么叫追求卓越--他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智慧、有灵魂、有方法的商业领域的领导者。

                沃伦·巴菲特(世界股神):博恩·崔西在销售方面的思想是如此深刻,它可以拿来做所有年轻人的人生教材
                马克·汉森(《心灵鸡汤》作者):有一点我得承认,博恩·崔西一直是我的偶像。我研究他和他的作品以及他取得的*成绩,你会学到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他将帮助你获得巨大的成功。

                知见国际训练课程-企业工作坊/大鸿运 国际知见心理学创始人恰克博士亲临现场与您面对面,共同度过难忘的心路历程 4月9-12 企业工作坊(限定88个席位) 4月13-16 大鸿运工作坊


                心灵海国际教育集团主办 举办地点 上海,请抓紧时间预定您的席位,心灵海其他课程也可咨询

                心灵海国际教育集团 干先生 电话 137750928七七 ,QQ 7821844零六


                14楼2008-03-15 14: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