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一段话。
记得有句话这样说,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一本书,读者自以为读懂了,实际上很可能根本就不是作者的本意。而音乐,作为比文字更加抽象化的语言,更有可能被误读。而且,无论你读出了什么,都难以准确地表述,传达出自己细微的感觉。因此,当试图去解读一段音乐时,在这样双重误差的作用下,恐怕早已南辕北辙相去千里矣。
音乐的抽象性,使得它有可能成为一种Universal language,无须翻译,而另一方面,它的最终形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射体----听者。听同一段声音,先不说听力的差异,在经过系统的信息处理之后,每个人反映出的颜色,形状,气味,情感,思想和意境可能是千差万别。音乐的抽象性,决定了它非常的个体化,所以我们只能封闭在私人的情感空间里,既孤立无援,却又可以心满意足。
这就如同,诗词一经解释就诗意全无,当你力图把某种朦胧的意向具体化。曾经在诗歌论坛上想去赞美我一个喜欢的诗人,最终却无法捕捉到最令我感动的东西并用文字赋予其形状。于是只好在技术层面上做分析,生拉硬扯一通修辞手法,结构,格律,对仗。。。喜欢一首诗,不能说与这些全无关联,但绝不是仅仅因为这些。就如同问一个人你的女朋友好在哪里,他可以说出一堆理由,诸如和蔼谦逊,知书达理,秀外慧中,说完后却发现,全都不在点子上,他的喜欢与这些都有关系,却又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音乐好像也是这样。
所幸,不同的感受和解读并不妨碍交流,只要出发点是真诚和坦率。
尽管可能误解,有时候还是有把种种感觉和想法说出来的愿望----交流艺术作品对我们的精神世界施加的冲击和影响,带来的色彩和光亮。虽然可能完全错位,不在一个共鸣点上,也无关紧要。人类在不断寻求理解,否则,如果人人都退缩进自我的世界里,那么一切人类精神领域中的劳动成果,诗歌,散文,绘画,音乐。。。都将风化枯萎。在很大程度上,这一切都起始于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和冲动。
所以,对于喜欢的东西,我早已放弃了追根究底,只单纯地表达喜爱本身,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情绪和想象,或者说是,幻觉。不勉为其难来做任何分析,那些诸如音乐在时域和频域的分布,谱线的丰富,空间的叠加,强度和速度, Structure,Fibre and Texture。。。。这些费脑筋的问题留给别人考虑吧。我只说一些最直观的感觉,或者也可以说是,最直观的误会。
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