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新桥园小区的老人家中时,已经87岁的詹老却正在为《萧山方言》做着“深加工”。餐桌上、书桌上,甚至卧室的床上,到处堆放着一摞摞纸张。凑近一看,纸上密密麻麻贴着许多字条,都是从当年出书前留下的校对稿纸上剪下来的。每一摞纸上第一页有用红笔标记的“一”“二”“三”……“我正在给它们分类,工程量相当大。”
詹老告诉记者,自从《萧山方言》出版以来,他一直很关注外界对这本书的评价。虽然有许多人对他15年潜心研究的成果表示佩服,但也有一些朋友认真来“挑刺”,甚至有人毫不客气地说:“这本书不够实用。”
对此,詹老虚心接受,也认真研究了一番,“从检索的角度看,确实不太方便。一般人遇到不认识的字,翻字典,用部首检索肯定能查到。但是如果想查一个只知道念法却不知道写法的方言冷僻字,要从这本厚厚的书里找出那个字,就很困难了。”
老人家不甘心,既然已经花了15年的时间来写这本书,就一定得让它有价值又实用。所以,从一个月前开始,詹老重新“开工”,要为《萧山方言》新编一套检索方法。
“目前打算把所有方言字词分成20个类别。”詹老床上,每一摞纸都是一个不同的类别,有气象类、地域类、动物类、植物类、器具类、饮食烹饪类、服饰缝纫类、婚姻家庭类等等。
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敹”
(发音同“辽”)字,有缝缀、缝合的意思,在萧山方言里发音为“吊”,例句有:“衣服破了,帮我吊几针。”“以前如果有人问起这个‘敹’怎么写,翻半天字典都不一定能找到,现在我把它归类到‘服饰缝纫类’里,查起来就方便多了。”
《萧山方言》里原有冷僻字2574个,词汇9600多条,谚语5000多条,俗语192条,缩脚语105条。詹老说,将它们重新归类,可能又要花上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他还打算趁着这次机会,往书里加入这几年最新收集到200多组字词。等这项“工程”完工,预计全书还将增加近2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