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善恶分明,高矮分明。后来才发现,除了课本上的数字,生活中很少出现极端的事情。存于物质层面的事物如此,脑海的思想更是如此。就像明明没有错的两个人他们的观点却针锋相对,当然或许提高一个层面,这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或许就会归属在一起。原来只不过是一个问题继续细分时发生了分歧而已。当然,换一种说法就是在这个问题某一些细小的方面,两人所认定的条件不同。就像两道应用题,问题一样,条件却不一样。偏偏两人不自知。明明我是对的,你为何不是错的。孰不知,若按照他的条件来的话,其实他是对的。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发现这一点,两人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条件去适应对方。因为这毕竟不是应用题,一个条件就代表着自己一个思想,一块世界观的基石。否定自己的条件就是否定自己。于是应用题对错的争论变得没有意义,这本就不是同一道应用题。或许求同存异,两人共同把两道应用题改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一道,然后在讨论那唯一的正确答案。要么就在做完自己的题目后,观赏对面那道题的出题思维和解题过程,取长补短。要么,就各解各的题,互不干扰。
其实,纵观整个过程,最老火的还是条件不同而不自知。因为这样会使两人花去大量的时间争论还没有收获。很不幸的是,网上恰恰是这种事发生最多的地方。毕竟网络,沟通不便。这样想来,似有些悲哀
其实,纵观整个过程,最老火的还是条件不同而不自知。因为这样会使两人花去大量的时间争论还没有收获。很不幸的是,网上恰恰是这种事发生最多的地方。毕竟网络,沟通不便。这样想来,似有些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