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心理咨询师马宁做客文化大讲堂讲“爱的艺术”父母如何教育“不听话”的孩子?孩子教育要注意什么? 爱和安全感是成长最基本养料 文化周刊:孩子教育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马宁:爱和安全感是孩子成长的最基本养料。亲密度是开始安全感的阀门。此外,还要注意家长的世界观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一般对孩子有两点希望:一是让他最大可能的成为他自己,更好的实现他的梦想;二是希望他有更多的关系良好的朋友和相爱的伴侣。每个人成长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包括小孩子上学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小孩子上学,要开始学着向前爬了,我们有没有给他足够的心灵安全感陪伴?为什么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出现情绪变化甚至哭闹?这时候需要你的关注。还有小孩子上了一段时间不想上了,也有可能是感觉到父母原来挺好,现在却不管他了,他感觉到对陌生环境的安全危机,而父母在后面又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当孩子的安全度不够的时候,他就不敢向陌生的环境前进。 因此,要让孩子能够把他的技能最大程度激发出来,就一定要注意他的心理安全度是否足够。要建立一个有爱的关系,因为给孩子安全感最主要的一个元素就是爱。 关于亲密度,除了经常拥抱和亲吻你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跟孩子互动的过程当中,你是否了解孩子的各种感觉?影响行为最大的是内在的心理需要,家长一定要通过情绪了解孩子的内在心理需要,情绪和感受是一个人深入内心的窗口。当一个人开心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事情是他想要做的。比如,今天你带小孩子去游乐场玩,他很开心,那就是他需要的。当一件事发生了,他感觉到不开心,说明这里面有他不想要的东西。我们有时候很少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更多的在关注他情绪之后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只是说你不应该在这样的场合哭,不应该有这个行为,却没有关注他为什么哭。 你跟孩子的亲密度建立的越好,对他的了解越多,孩子就更愿意跟你谈他的问题,你们之间就更容易达成一致。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有了行为问题家长要共同承担 文化周刊: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马宁:首先家长应该思考这几个问题:孩子是否就应该听大人的话?家长是否对孩子有了一些标准或期望,然后必须要求孩子按照这个标准或期望去成长?如果孩子没有满足家长对他的期望,是不是对他感觉到一种失望? 为什么一些小孩长大后不敢承认错误?因为小的时候,他有这样的经验:他一旦出错,父母就会把他一个人放在一边,从心理上跟他断开,让他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我在书上也说过,不要这样惩罚小孩,小孩的心理脐带不是这么早脱落的。孩子18岁成人之前,父母同样有监督权,他有了行为问题,我们要跟孩子共同承担。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我看到很多小孩子到青春期以后,行为比较封闭,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一旦做错事,父母就完全跟他撇清关系。小孩子跟别人打架,把别人的玻璃打碎了,父母去跟人家道歉,说“真对不起,我儿子真不像话,把您家的玻璃打坏了”,这看起来是道歉,实际上是为自己脱离关系了。要给孩子一个感觉,“养不教,父之过”,这个事情没有做好,你没有成年,是需要父母一起面对的。父母去道歉应该说什么呢?“很抱歉,这个事情我也有教育的责任”。 所以,孩子的成绩需要孩子和父母一起面对,孩子犯的错误也需要父母共同面对,这对孩子特别重要。这样一来,孩子的安全度、面对外部世界的勇气都会好很多,在这个世界中会走得更远。 怎么跟孩子分享经验?学是为了不学 教是为了不教 文化周刊:家长怎么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马宁:我们过去讲的一个概念,“学是为了不学,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真正的用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当中呢?比如,你开车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导航仪,还要看路况,你这个路才可以走。我们过去的经验代表着导航仪,而通过孩子的感受了解他当下的一种现状,那是了解路况。一边看着导航仪,一边看着路况,这样的话,你就更清楚的知道这个路怎么往前走。 第一,分享但不要求。孩子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经验分享,但是不要要求他。比如孩子想自己穿什么样的衣服,你可以对孩子说,根据我的经验,你穿成这个样子,一定会被别人笑。但是,你不要要求他改变。你可以这样要求:你跟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可以自己去穿,但是跟妈妈出门的时候,你会影响我,所以你要借鉴妈妈的经验。有人说在遇到价值观取向不一样的时候,原则问题要听父母的。什么是原则问题?原则不是大人定的,要看小孩子的行为是否真正的影响了大人。孩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应该有自己的自由。我们的审美观不是与生俱来的,女生第一次化妆一定不像样子,但是会越来越好。小孩子第一次自己穿衣服,肯定也不像样,但是以后会越来越好。你什么都替他做好了,他以后还有没有创新力? 第二,强制但不压制。最近的一些亲子教育概念中,大家都在谈给小孩子自由,但是如果一个小孩子心理没有一点约束的话,长大后心理上总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我的建议是:情感上给予无限理解,行为上要有一定的约束,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们一定强制他,按照某种方式做事。但世界上有没有百分之百必须做的事情?没有。所以,我可以强制你,但我不压制你。强制是为了自制,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放手。如果现在孩子没有更好的方法,那要听爸爸妈妈的,如果孩子将来有了更好的方法,他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这样,孩子就可以站在我们的经验之上,而超出我们的经验。 第三,挫败但不失望。孩子没有做成这个事情,你可以挫败,但是不要失望。希望对人有多重要?一个人幸福指数的高低,就跟希望有关,如果你没有了希望,你的幸福指数是很低的,我们一定要对未来有希望。怎么看待挫败呢?就是要给自己和孩子时间,当下做不到的,我们再努力的去做,我们总会做到的。 马宁,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家庭系统关系治疗师,国际EAP协会认证企业EAP项目导师,中国教育部及教育学会“全脑教育”十五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长期专注完形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团体治疗等各种心理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出版有《怎样成为好父母1:戒掉爱中的伤害》、《怎样成为好父母2:在爱中建立规则》等著作。听众互动 在孩子心里放两杆秤 听众:我的孩子在学校当学生会干部,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比方说选拔一些主持人学员的时候,有老师开后门要把自己的孩子塞进来,孩子觉得老师的孩子不符合这个团体的标准,孩子回来跟我讲,我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为什么学校跟社会是一样的。学生会的干部都不认同,老师还要说这是某某的儿子、女儿,或是学校某个老师的孩子要关照一下等等。 马宁: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个案,后面透露的其实是孩子怎么去看世上那些并不完全在我们可控范围之内的事情。 获得认可是不是只有一种途径呢?肯定不是。获得认可最后谁说了算?是自己。我们有时候可能受外界的一些评判影响,但是我们父母要考虑的是这件事:在你的孩子心里放两杆秤,一个是外界对于这个事情的评价,对孩子坐这个位置和那个位置有一个能力高低的评判;同时,在他的心里给自己放一杆秤,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还要给自己一个更大的选择空间,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些事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话,有没有其他的途径一样可以得到认可? 此外,我们的沟通有时候可能处于单向的思维当中,老师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我个人认为适度的沟通还是必要的。 我和大家分享一个个人的案例。我的孩子也在学校,他的老师非常严厉。有一次参加演出,排练很久了,演出前因为衣服没有穿对,就被临时取消了演出资格。这对孩子来说打击蛮大的。平常学校教什么,缺了什么老师会打电话。但这一次孩子早上就去了,下午4点多才演出,老师也没有打电话说缺了什么,孩子感到有点冤。 怎么办呢?首先,理解孩子。先理解孩子失望的感觉,然后我告诉孩子说,舞台不是只有一个,你上不了这个,我们还有别的舞台。后来每一次参加朋友聚会,我都会让孩子上去给大家表演这个节目,孩子很开心。孩子了解到一个概念:不仅仅有学校这一个舞台,世界很大。 第二步,孩子的情绪疏解以后,你还要回头看这个事情,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自己一点儿责任都没有?无论再大的舞台,这个舞台还是不想丢,那就总结经验,下一次怎么不要丢掉这个舞台,让你的孩子抗压,下次有更出彩的能力回到这个舞台。要跟孩子总结,下一次有这样的情况怎么自救,比如说跟另外一个班级穿同样衣服的人换。让孩子不要怕,成长有很多可能性,不要仅仅盯住一个获取的东西。 改变孩子的环境 听众:对于一两岁宝宝的思想和心理教育,有什么好办法?比如说对有危险的东西,比如黏人等等,无法跟宝宝讲很多道理,沟通很困难。 马宁:读孩子的感受,给婴儿换尿片有一样的效果。小孩子可能喜欢一些东西,会乱动,一方面你要不停的花时间建立一个规则,同时也可以改变环境,改变孩子的规则。孩子就是喜欢摸插座,他就是好奇,你怎么说都没有用,第一时间不如直接用胶布全部贴上。你改变了环境,可能比你怎么说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