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一年级新课本删掉原有8首古诗和5篇课外,引起了很多人关注。有些人认为,删古诗非但不能减负,还让孩子减少了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这种声音存在着一定误读。沪版小学语文教材这么做,其实是为了减少一年级识字量,并未真正退出课堂。在当地配套的古诗诵读音像资料里,还有这些古诗。在课前两分钟、语文拓展课和学科活动等时间,孩子会以听录音磁带等形式进行诵读。所以,有些人的担忧,实际上并不存在。至于说,少背几首古诗将不利于传统文化继承,这种论调纯属过度想象,搞得好像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一定要通过课堂上进行似的。照这样说,家长都干吗了?
不过我同意,即便这是为了减少识字量,也难以起到真正的减负效果。如今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体现在课堂内,而且还体现在课堂外。说实话,那8首古诗还需要在课堂内背的话,简直“弱爆”了。儿子今年正好上小学一年级。这不还没开学呢,前些日子学校让家长加入班级QQ群,我加上了一看,不由惊呆了。在Q群上,赫然张贴着一份语文暑假作业,要求孩子们在开学前背诵14首古诗,读两本课外书籍并把认识的字圈出来,等等。
看到这份作业,顿感“压力山大”,因为我们平时从未要求过儿子背古诗,看书识字也都随他喜好。比如,他上幼儿园大班时,听到小玩伴说自己认识很多字,就自己主动要求认字。每天早上起来,他拿着iPad,跟着上面一个幼儿识字软件,认上几个字再去上学。这个软件本身有游戏功能,所以他并不排斥,而且认得津津有味。一段时间下来,我看他都认了五六百字了(差不多是小学一学年的量),生怕他上学后过于自满反倒耽误事,就不让他再学了。
结果回头一看,别的家长上传课外选读书籍的照片,整页整页的字都被圈了出来,不认识的字一页顶多一两个字。家长还向老师提出,能不能只圈出不认识的字,否则整本书都被圈满了。还有,这次为了让儿子抓紧背古诗,每天一早起来,我就让他对着暑假作业的要求,一首一首地背。没过几天,他倒是都会背了。但到小学同学家串门,才发现别的小朋友不光早就会背老师要求的这十几首古诗,而且至少能背几十首别的古诗。这下又把我给郁闷的。
虽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要求可能不一样。这两个例子足以说明,光从教材的厚薄程度,不仅难以判断学生负担的轻重,也难以衡量减负的真实情况。又比如说,老师家访时就明讲,开学后会有一些“口头作业”,届时发到家长的短信上。虽然好像有规定小学低年级不得布置课外作业,可家长能拿这规定反对老师布置“口头作业”吗?再说了,这也怪不得学校和老师,如果不布置点作业,说不定有些家长还不答应了。
说到这,就不能不提应试教育这个大背景。上面提到的所有问题,可说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正如有人评论删古诗的事情,说今天删掉的明天还得背回来。诚哉斯言!不管怎么减,面对坚硬的应试教育,最终谁都不得不一头扎进去。除非置身其外,不和这个应试教育体制玩了,否则哪个家长敢松一口劲,又有哪个老师敢漠视这个冰冷的现实?眼下,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校,实际上都深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所以,要给小学生减负,功夫还在课堂之外。靠删几首古诗,减几篇课文,或者发几个通知的做法,都不过是小打小闹,不足以改变现状。换句话说,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要改变目前这种应试化弊端,还有赖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减弱了,小学生和家长、老师们自然也就“解放”了。
这种声音存在着一定误读。沪版小学语文教材这么做,其实是为了减少一年级识字量,并未真正退出课堂。在当地配套的古诗诵读音像资料里,还有这些古诗。在课前两分钟、语文拓展课和学科活动等时间,孩子会以听录音磁带等形式进行诵读。所以,有些人的担忧,实际上并不存在。至于说,少背几首古诗将不利于传统文化继承,这种论调纯属过度想象,搞得好像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一定要通过课堂上进行似的。照这样说,家长都干吗了?
不过我同意,即便这是为了减少识字量,也难以起到真正的减负效果。如今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仅体现在课堂内,而且还体现在课堂外。说实话,那8首古诗还需要在课堂内背的话,简直“弱爆”了。儿子今年正好上小学一年级。这不还没开学呢,前些日子学校让家长加入班级QQ群,我加上了一看,不由惊呆了。在Q群上,赫然张贴着一份语文暑假作业,要求孩子们在开学前背诵14首古诗,读两本课外书籍并把认识的字圈出来,等等。
看到这份作业,顿感“压力山大”,因为我们平时从未要求过儿子背古诗,看书识字也都随他喜好。比如,他上幼儿园大班时,听到小玩伴说自己认识很多字,就自己主动要求认字。每天早上起来,他拿着iPad,跟着上面一个幼儿识字软件,认上几个字再去上学。这个软件本身有游戏功能,所以他并不排斥,而且认得津津有味。一段时间下来,我看他都认了五六百字了(差不多是小学一学年的量),生怕他上学后过于自满反倒耽误事,就不让他再学了。
结果回头一看,别的家长上传课外选读书籍的照片,整页整页的字都被圈了出来,不认识的字一页顶多一两个字。家长还向老师提出,能不能只圈出不认识的字,否则整本书都被圈满了。还有,这次为了让儿子抓紧背古诗,每天一早起来,我就让他对着暑假作业的要求,一首一首地背。没过几天,他倒是都会背了。但到小学同学家串门,才发现别的小朋友不光早就会背老师要求的这十几首古诗,而且至少能背几十首别的古诗。这下又把我给郁闷的。
虽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要求可能不一样。这两个例子足以说明,光从教材的厚薄程度,不仅难以判断学生负担的轻重,也难以衡量减负的真实情况。又比如说,老师家访时就明讲,开学后会有一些“口头作业”,届时发到家长的短信上。虽然好像有规定小学低年级不得布置课外作业,可家长能拿这规定反对老师布置“口头作业”吗?再说了,这也怪不得学校和老师,如果不布置点作业,说不定有些家长还不答应了。
说到这,就不能不提应试教育这个大背景。上面提到的所有问题,可说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正如有人评论删古诗的事情,说今天删掉的明天还得背回来。诚哉斯言!不管怎么减,面对坚硬的应试教育,最终谁都不得不一头扎进去。除非置身其外,不和这个应试教育体制玩了,否则哪个家长敢松一口劲,又有哪个老师敢漠视这个冰冷的现实?眼下,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校,实际上都深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所以,要给小学生减负,功夫还在课堂之外。靠删几首古诗,减几篇课文,或者发几个通知的做法,都不过是小打小闹,不足以改变现状。换句话说,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要改变目前这种应试化弊端,还有赖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减弱了,小学生和家长、老师们自然也就“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