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历史吧 关注:113贴子:578

濮公山传奇之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章
明朝崇祯年间,商丘宁陵县有位名唤李栋的武艺高强之人,常年以卖艺为生,行侠仗义,却仗义疏财,因此名声大噪,时至当地张,孙俩大富户为争抢县城中一块风水宝地修建祠堂而争得不可开交,矛盾日渐激化,定日,张员外找李栋并拿出纹银千两,让他伺机刺杀孙员外。孙员外得知此事之后,拿出两倍纹银给李栋让他去刺杀张员外。但李栋不愿做伤天害理之事得不义之财,于是只身前去县衙,将此事告知,知县。于是知县招来张,孙二人及广大宗族长老子孙于一堂,将此事公诸于众,张孙二人羞愧难当,后经知县宗人化解,二人答应共同出资买下那块风水宝地,作为张孙二姓共同的祠堂,更名为——同义堂。


1楼2014-08-28 12:27回复
    第二章
    李栋以卖艺为身,四处漂泊;某日傍晚,行至息县城南濮公山,见天色已晚,畏避风雨侵蚀,便歇息在黄员外祖宅屋檐下,夜深;黄员外寻医归来,见有人睡在屋檐下,凑近一看;此人身强力壮,鼾声如牛;于是便叫醒李栋,曰“壮士怎夜中宿于我宅门外?你可知我这祖宅凶险,近几月,时有鬼怪吵我家不得安宁,妇孺孩童皆患疾耳” 李栋答曰:“何来鬼怪!”黄员外曰:“壮士暂且休歇于我家中堂便知”
    寅时,屋内果真声震如雷,地动山摇,李栋在黑夜中抄起自己随身携带的扁担,朝声响处前去,上去就是一通乱打,万籁俱静之后,李栋挑灯夜看,只见供桌前掉落一金牛角,别无他物——此事到底是两头金牛在此抵斗,被李栋打下一只牛角。
    旦日天明,将此事如实告于黄员外,并呈上金牛角,黄员外大惊,曰;"祖上传言,有德之人可得金牛,我今日也不亏你,牛角归我,这栋祖宅便赠与你罢“
    黄员外于是拿着金牛角到息县县城置田买地,遂成一方巨甲。


    2楼2014-08-28 12:28
    回复
      第三章
      李栋虽然安家息县,但是依旧扶贫济困,积德行善,一日在路旁遇一饿倒老乞丐,李栋将其背回家中,悉心照料三月有余,老乞丐逐日恢复元气,起身告辞,曰:”来年三月三我再次拜访恩公“
      果不其然,来年的三月三老乞丐果真如约而至;李栋依然悉心照料,清晨,当李栋去送饭时,却不见老乞丐的踪影,甚是疑惑,四处找寻,只见老乞丐的床榻下整齐地铺满了人形铜钱。李栋见状以为是老乞丐不小心遗落于此地,便小心收好,以便老乞丐后日来取;
      来年又逢三月三,老乞丐再次登门拜访,临走时,还是留下一床的人形铜钱,李栋愈加疑惑不解,便四处打听这位老乞丐的行踪。
      询问过三,只有在淮河摆渡的老艄公答曰:”老人家身形瘦小,点名要去你家,但登船之后,船吃水很深,人甚是沉重“李栋会意,原来老乞丐为金人,所以身形瘦小却体重过重。
      正心想是何方神仙驾到,猛然想起,老乞丐的神色竟于濮公山庙顶祖师庙中的祖师爷像十分神似;李栋深受鼓舞,更加潜心行善,为地方修路架桥,救济穷困之人,每年的三月三在村外埋锅造饭,让四方的进香踏青之人,随意取食。
      李栋的后人秉承祖先遗德,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为止。


      3楼2014-08-28 12:28
      回复
        原来三月三是这样来的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9-05 07:34
        回复


          5楼2014-09-06 18:51
          回复


            7楼2014-09-06 18:53
            回复
              预告濮公山传奇之二 皮树岭传奇。 近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皮树岭,周围都是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农业,耕田以及高楼大厦,但是唯有这一片的皮树岭屹立不倒,究竟是有什么样的传奇?什么样的故事? 形状怪异的毛狗,挺拔葱绿的皮树,古物不会开口说话,但是都有自己的传奇。因为它们广为流传的故事,使得古物们能生生不息,安稳地 存活下去。而皮树岭,承载着人们的痴呆怨念,从千年前的执念坚持到现在;
              严沧浪“诗话”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故事只能讲出大概的轴承,而细腻的部分就是言外, 往往,那最引人入胜的的部分便是那言外之意,好比不能言之事,才是最深刻之事
              另外,因为本地下雨,不能拍照,所以也不能向当地人打听一些“有趣”的东西了,楼主平时喜欢到处跑,当然如果大家喜欢传奇故事的话,可以听我慢慢讲述,也可以自己去切身体会,如果你能读到,那是我莫大的荣幸,如果你没有读到;那将会是我的不幸。


              8楼2014-09-06 18:54
              回复
                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金与南宋对峙期间,那时位于交界处的淮河人家就处于重要战略位置上,后来南宋与金为了进行货物交流,便设立了“货场”,位于如今息县的中途店,双方的商人都来到这里进行贸易交流,因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9楼2014-09-06 18:54
                收起回复
                  正因如此,在一月黑风高之夜;淮河北岸的金兵伺机夜渡淮河,伺机便抢夺商人们的财物,进入商人们的屋舍中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大批的商人因此丧命,他们被草草掩埋在今天的皮树岭下;
                  商人们怀恨在心,死后冤魂化作金毛狐狸(俗称毛狗);游荡在中途店和濮公山之间,凄凉悲惋地叫声宛如在诉说自己的经历,当地居民无比为此惊叹,并尊敬且保护着这群狐仙。
                  村中一二汉却不以为然;捕杀几只狐狸剥而食之;几个月后,二汉得一怪病——每日浑身抽搐如狐狸被剥皮前的惨状,死前嘶声力竭模仿狐狸临死前的惨叫。方圆几里的民众闻之,愈加惧怕,愈加敬仰狐仙,从不敢染指皮树岭里的任何一只狐狸。


                  10楼2014-09-06 18:55
                  回复
                    一息县籍人士外出汉口经商,巧遇一皮姓巨商,两人相谈和乐,并为结拜兄弟;一日这位息县籍的人士提出要回乡探亲;这位皮姓巨商便提出要他帮自己捎一封家书,并手书详细地址连同家书一同交于他,这位息县人士按照皮姓巨商的指示找到了中途店两路口西北,却终究不见任何雕梁绣户,疑心是自己找错了,这里只有一处杂树丛生的树岭,既没有“皮庄”也没有任何皮姓巨商的高台厚榭,只得只身前往树岭,只见一排荒树杂草中有两棵参天巨树俨然好似生成整齐的门洞;探身观看,只见里面满满的洞口;万般无奈,只好将皮姓巨商的家书放置在两棵大树前,愁眉不展地离开了。
                    待这位息县人士满心疑惑地回到汉口,打算将此消息告知皮姓巨商,但却不见皮姓巨商的踪迹,四处打听才知道皮姓巨商携家人到上海经商,从此再也没有联系。


                    11楼2014-09-06 18:55
                    回复
                      不错,真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9-07 07:09
                      收起回复
                        写的好,继续关注。濮管区一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0-10 23:42
                        收起回复
                          题记
                          “庄公十年,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称王焉。”——(左传)
                          息太子闻之,从水道亡,恰逢淮水涨势迅急,息太子趁月黑风高。连夜出逃,携带着息国的四百多年国库的珍宝,匆匆乘船渡河
                          行至浦公山脚下,触礁而沉……


                          17楼2014-11-21 17:30
                          回复
                            明以前,淮河沿旧道,曲折盘旋的淮河与高耸的濮阳公山形成一处绝妙的风景——濮公叠翠。传为息县八景之一。
                            老蟊湖曾是古淮河的一条主干,老蟊——类似水蜘蛛的浮游生物,依水而生。湖中本不乏水生动物,但是唯有此湖名曰老蟊湖。 大抵是信奉鬼神的缘故,老蟊被赋予了神灵的角色。
                            相传——老蟊在滴水洞修炼五百年,化为人形,与濮公道人是难得的知己,也时常和濮公道人谈论修仙和人间时事。
                            时难年荒,瘟疫在民年流传甚广,导致死伤严重,各个地方弥漫着死亡和绝望的气息。濮公道人忧人间灾祸,整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老蟊见此,问曰”何以至此?” 濮公道人太息曰:“念天下苍生于水生火热之中,老道如何安心处深山?” 老蟊沉思,回复:“既如此,子时至此,吾也定鼎力相助”
                            老蟊潜入水底,钻入泥地,用尽力气将沉船脱出,才托出水面,便又下沉,老蟊急,再举。濮公道人 撑着包船停滞在水面的间隙,拾近处的财宝置地,宝船在三起三落之后,渐渐下沉,卯时,在一片晨曦里完全消逝。


                            18楼2014-11-21 17:30
                            回复
                              写的好,继续


                              19楼2016-01-14 2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