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藏八十余年,华丽新版
◎丰子恺书写梵高,大师笔下的大师
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丰子恺却说艺术不是孤独的。
梵高:一个西方基督教徒,狂热,神经质。丰子恺:一个东方佛教徒,冲和,恬淡。两人却都有着与世无争、自信深情的艺术之心。
◎佳文名画,一书双璧
以上为本书介绍。
个人短评:
由于最近开学了,我也懒得写什么评论了。
简而言之,梵高对艺术的态度近乎癫狂。(曾经吃了黄色颜料的人还能正常到哪里去了。)
上天赋予了他悲惨的命运,却同时赐予了他卓越的才华。
接下来 转自豆瓣热门评论
我一直对传记的准确性心存疑虑,如果说自传体传记可能因为人物自己下意识的美化而有失偏颇,采访体传记则可能因为叙述谬误、过度简化等原因偏离实际情况,这点在商界人士的传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的传记《The Everything Store》,他的妻子在亚马逊上发表了一星书评,认为全书有大量不属实的地方,她从一手资料和亲身经历指出书中几乎每一章都有谬误,而这还是基于作者收集了大量材料,并进行多次采访的基础上。
传记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成分,也许只有柳比歇夫的日记能做到准确的、客观的记载。他的日记丝毫没有表达个人观点或情绪的文字,他记录下的只是他生活的一笔明细账,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他一生的巨大成就与此无不关联,用精确甚至显得苛刻的时间统计法完成自己制订的计划。但就日记本身而言,我们甚至无法推测柳比歇夫对一件事的看法,更勿论探索他的心灵了。比如这句话:“下雨两场,未游泳。”干巴巴的记录完全没有任何文学性,格拉宁面对这些资料只怕也免不了望洋兴叹。
欧文•斯通的《梵高传》属于传记小说,艺术渲染的成分要大些。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有所感,梵高是用画作来表现激情,欧文•斯通是在文字中激越昂扬。相比之下,丰子恺的这本《梵高生活》要淡得多,也强烈得多。淡是由于丰子恺的行为风格颇具古意,有种雅致淡然,包裹住了梵高本身的激情,好似琥珀中的烈焰。强烈也是基于此,我从来没有看过作传者在传记中有这么强烈的存在感,一般作家都会淡化自己的风格,着力于人物的生平中。
然而丰子恺却非常不同,他的个人风格非常鲜明,融入自己观点时也非常坦然,但这并不代表缺少对人物材料的收集与研究,而是从梵高的内心深处看待事实。丰子恺在开篇就对古来艺术家做出分类,一种鉴赏艺术时只需看他的作品,不必知道他的人格与生活;另一种需要先理解他的人生,再来看他的作品。这就为整本书定下调子,要了解梵高,必须先了解他作为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于是书中多处穿插着丰子恺的理解。他的推测是基于深刻的观察和理解之上的,这是两个艺术大家灵魂的碰撞。这本书在我看来应属纪实散文,集文学性与深度于一体。
这本书另一大特色就是丰子恺的文字,如这句,“热情愈加奔放,画风愈加粗暴。终于嫌巴黎的自然风光的刺激太弱,不足以抽发他的热情,又引领向南,而为太阳的恋人了。”丰子恺多用短句,文笔练达,这种内敛沉静的表达方式在他文字中随处可见,与他笔下那个神经质的、激情洋溢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接下来的这句,“狂病发作的恐怖不再来威吓他的心,像夏日的骤雨的黑云一般地消失,只留一片极淡薄的影迹了。”这句话将梵高发狂之后在阿尔平静的疗养生活多具诗意地表现出来了。丰子恺在书中提到提奥时,皆用“弟”,而不用叠字,“情深的弟,体贴天才的兄的心愿,一旦果然送他到地中海边,让他尽量舒展其画才。”丰子恺的语言质朴,这一“弟”一“兄”的用法也让他的文字浸润着古韵。
丰子恺的传记突破了以往传记文学给我留下的印象,充满了意外之喜。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37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