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step吧 关注:3贴子:554
  • 11回复贴,共1

【列个最近的书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晶晶美颜镇楼(°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8-28 16:01回复
    很喜欢小顾略带调侃的语气,作品和文字相结合,阐述了印象派大师们的跌宕人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8-28 16:12
    回复
      是挺适合喝下午茶的时候看,历史描述得很详细,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画作都是黑白的,而且都缩在文字中,我都觉得好像买了盗版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8-28 16:14
      回复
        当初看完还是有点震撼的,打破了我原有对精神病人的看法。大多数为对话形式。
        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位读量子物理学的高中生。反正我没看懂....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8-28 16:16
        回复
          书名很开门见山,伦勃朗大爷的兴衰人生,不得不说真的挺苦逼的,画完世界名作——夜巡,从原先的顺风顺水沦为他人笑柄,变得声名狼藉。。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8-28 16:20
          回复
            因为村上春树看的这本小说(其实是去书城没什么书可买才买的这本书)
            可读性很强。其实主人公不是盖茨比。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8-28 16:24
            回复
              因为读风象才知道的一个画师,文字非常文艺青年,也有她的些人生感悟。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8-28 16:29
              回复
                世界大师达芬奇的手稿,其实原来我只想看看大师平时的速写,但尼玛的都是些地理天文问题,于是看了几十页左右就放下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8-28 16:35
                回复

                  抱歉这本书我还没读过。
                  最近准备要去买。
                  东野的书也算是读了不少了。
                  接下来摘自豆瓣某篇评论 (挺长)
                  在地铁上看完了第二个故事,故事的结局几乎是很快速地扫过。不敢一字一句地仔细体会,时隔多久,在看书的时候,让我要忍住眼泪呢?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感动,从印刷体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在真真切切地感受着。治愈人心。
                  地铁,飞机是能让我快速投入故事的地方。4年前在飞机上看龙应台的《目送》,不由自主地流泪。后来把书留给了一对离家20多年的夫妇,因为他们说:这书挺好,挺有感触。结果谁知,毕业的时候小刘同学把她自己的那本留给了我。因为我说特别喜欢。
                  怎么说呢,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其实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每个人都是无法相融的个体,于是,哪怕有那么一点点的共鸣,或许有人想交代的那几千万个想法和感受中,你我共同把握到了一种,就会觉得被了解。而被了解,永远都是快乐的。
                  所以说,上次被一本书感动到,已经是4年前的事了。初中的时候在被子里看《棋魂》都会哭得眼泪鼻涕,后来渐渐的,人变得好难取悦。欣喜若狂,感动不已,这些感情真的好久没有过了。
                  撇开书,生活里的上一次被温暖是在垦丁回高雄的长途车。到了高雄,看着窗外大太阳下,34度的大晴天,看着路人,骑车人,看着这个高温却井然有序的城市,感受着台湾人的慢悠悠,想着那时候感受到的人的耐心和善良,想着想着,一股暖意注入心里,这些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是好久不曾有过的感动。
                  当我觉得生活真是美,要好好地活的时候,那股强大的正能量,历久而铭心。
                  记得有句歌词是说:为了明天的笑颜,去天空树看看吧,去记住你生活的城市的样子。也许,“国不可爱,但是人可以爱”。在我生活的地方,善良可以被曲解,懦弱可以变可怕,于是,人不一定可爱,只能去先爱这个城市了。
                  如果真的有浪矢的杂货店,我一定会写信,何况还是能穿越时间的杂货店。去咨询一些其实自知答案的问题,只是需要一个人告诉你:没错,就是这样。来自未来,来自陌生人的回复,会让自己好像得到了千军万马。
                  这本书打到我心里,让我怀念所有被感动的时光。比起声画,被书打动更让我幸福,那种只是自己感受到的触动和寂寞,没有渲染,没有音效,没有那些潜移默化添上的东西,只是留白给你,自己填满的天马行空,可以肆意想象和参与。真好。


                  9楼2014-08-29 18:46
                  回复

                    买这本书好像是一年前左右,说实话没怎么看懂。复杂的人名和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理清整本书的大概脉络好像读了三遍。我不会说,我用这本厚实的书拍死了一只虫子……
                    接下来摘自豆瓣评论,我觉得很适合我
                    面对这样的作品,当你没有能力读它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去读懂。不要逼自己去面对那些看似纷乱的情节,不要强迫自己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关系,不要翻来覆去的理清某些相似的名字不同的人物。这些屏障存在于那里,已经说明你无须去读它,起码是当下,无须去读。就像高中的我,因为好奇买下来它,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为了所谓的一点点虚荣心去阅读这部作品,很认真地读,它却让我恐惧。翻了两章,便不敢再拿起来看。
                    和很多人的经历相同,我把它放在书架的最顶层,记忆里告诉自己,我读过它,然而不过如此,因为我没有看下去。
                    几年以后,经历了许多不想经历的事情,从一个故作孤独的人变成了一个真正开始明白孤独的人。却没有了过往的浮躁,在一个清冷的午后重新去阅读它。
                    你仿佛重新发现了一个被废弃已久的宝藏。曾经晦涩难懂的文字如今却像滔滔江水一样一波一波的撞击你的心灵。睡梦中还会赞叹怎么会有这样环环相扣精彩绝伦的叙事方式。冷静旁观的口吻,读罢却激起心底最深处的苍凉。
                    因为年少的无知与浮躁,我差一点错过了它。所以当你还未尝过痛苦,当你还未开始尝试看透生命,请好好的收着它,不要读它。


                    10楼2014-08-29 18:53
                    回复

                      ◎封藏八十余年,华丽新版
                      ◎丰子恺书写梵高,大师笔下的大师
                      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丰子恺却说艺术不是孤独的。
                      梵高:一个西方基督教徒,狂热,神经质。丰子恺:一个东方佛教徒,冲和,恬淡。两人却都有着与世无争、自信深情的艺术之心。
                      ◎佳文名画,一书双璧
                      以上为本书介绍。
                      个人短评:
                      由于最近开学了,我也懒得写什么评论了。
                      简而言之,梵高对艺术的态度近乎癫狂。(曾经吃了黄色颜料的人还能正常到哪里去了。)
                      上天赋予了他悲惨的命运,却同时赐予了他卓越的才华。
                      接下来 转自豆瓣热门评论
                        我一直对传记的准确性心存疑虑,如果说自传体传记可能因为人物自己下意识的美化而有失偏颇,采访体传记则可能因为叙述谬误、过度简化等原因偏离实际情况,这点在商界人士的传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的传记《The Everything Store》,他的妻子在亚马逊上发表了一星书评,认为全书有大量不属实的地方,她从一手资料和亲身经历指出书中几乎每一章都有谬误,而这还是基于作者收集了大量材料,并进行多次采访的基础上。
                      传记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成分,也许只有柳比歇夫的日记能做到准确的、客观的记载。他的日记丝毫没有表达个人观点或情绪的文字,他记录下的只是他生活的一笔明细账,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他一生的巨大成就与此无不关联,用精确甚至显得苛刻的时间统计法完成自己制订的计划。但就日记本身而言,我们甚至无法推测柳比歇夫对一件事的看法,更勿论探索他的心灵了。比如这句话:“下雨两场,未游泳。”干巴巴的记录完全没有任何文学性,格拉宁面对这些资料只怕也免不了望洋兴叹。
                      欧文•斯通的《梵高传》属于传记小说,艺术渲染的成分要大些。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有所感,梵高是用画作来表现激情,欧文•斯通是在文字中激越昂扬。相比之下,丰子恺的这本《梵高生活》要淡得多,也强烈得多。淡是由于丰子恺的行为风格颇具古意,有种雅致淡然,包裹住了梵高本身的激情,好似琥珀中的烈焰。强烈也是基于此,我从来没有看过作传者在传记中有这么强烈的存在感,一般作家都会淡化自己的风格,着力于人物的生平中。
                      然而丰子恺却非常不同,他的个人风格非常鲜明,融入自己观点时也非常坦然,但这并不代表缺少对人物材料的收集与研究,而是从梵高的内心深处看待事实。丰子恺在开篇就对古来艺术家做出分类,一种鉴赏艺术时只需看他的作品,不必知道他的人格与生活;另一种需要先理解他的人生,再来看他的作品。这就为整本书定下调子,要了解梵高,必须先了解他作为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于是书中多处穿插着丰子恺的理解。他的推测是基于深刻的观察和理解之上的,这是两个艺术大家灵魂的碰撞。这本书在我看来应属纪实散文,集文学性与深度于一体。
                      这本书另一大特色就是丰子恺的文字,如这句,“热情愈加奔放,画风愈加粗暴。终于嫌巴黎的自然风光的刺激太弱,不足以抽发他的热情,又引领向南,而为太阳的恋人了。”丰子恺多用短句,文笔练达,这种内敛沉静的表达方式在他文字中随处可见,与他笔下那个神经质的、激情洋溢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接下来的这句,“狂病发作的恐怖不再来威吓他的心,像夏日的骤雨的黑云一般地消失,只留一片极淡薄的影迹了。”这句话将梵高发狂之后在阿尔平静的疗养生活多具诗意地表现出来了。丰子恺在书中提到提奥时,皆用“弟”,而不用叠字,“情深的弟,体贴天才的兄的心愿,一旦果然送他到地中海边,让他尽量舒展其画才。”丰子恺的语言质朴,这一“弟”一“兄”的用法也让他的文字浸润着古韵。
                      丰子恺的传记突破了以往传记文学给我留下的印象,充满了意外之喜。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37866/


                      11楼2014-08-30 15:56
                      回复
                        姐姐姐姐我们去哪里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9-06 19: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