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吧 关注:450贴子:1,215
  • 16回复贴,共1

中国陶器历史,中国陶艺历史概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考古发现最早的陶器片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约11000多年,经新时代石器的发展,夏商周,到了秦代有宏伟的兵马俑,唐代有了著名的唐三彩,宋代瓷器繁荣,紫砂业开始发展,明代紫砂壶开始实用。一直延续到今天。
一旧石器时代晚期
我国最早的陶器残片在河北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距今11700年左右。年代稍晚的也有少量发现,北方以徐水南庄遗址为代表,南方以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为代表,年代距今约一万年。


IP属地:宁夏1楼2014-08-29 16:51回复
    二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
    黄河流域发现的有后李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北辛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等。长江流域有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年代约公元前9000-5000年。这一时期的陶器烧成温度较低,约为600-900左右,容易破,手制成型,器物胎壁厚薄不均,陶色多呈橙红色或黑灰色,器外表以素面为主,有少量绳纹,划纹等。器物种类少,有钵,罐,釜,壶等。
    后李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1666140.htm?fr=aladdin
    后李文化,因首次发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而得名。该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地带。其年代大约距今8500——7500年之间,前后延续约一千多年时间。陶器以红褐陶为主,红、灰褐、黑褐、青灰褐陶次之。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器表多素面,器形以圜底器为主,仅发现少量平底器和圈足器。器类主要有釜、罐、壶、盂、盆、钵、碗、形器、杯、盘、器盖和支脚等。


    IP属地:宁夏2楼2014-08-29 17:09
    回复
      磁山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132304.htm?fr=aladdin
      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1] 将中华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首,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
      裴李岗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954.htm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文化的年代距今约7000-8000年。他们建有许多陶窑,烧制钵、缸、杯、壶、罐、瓮、盆、甑、碗、勺、鼎等。他们烧制的陶猪头、陶羊头和陶人头等艺术品形象逼真


      老官台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934.htm?fr=aladdin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但该遗址内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内涵丰富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大地湾文化。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
      大地湾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259457.htm?fr=aladdin
      大地湾文化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是中国黄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约公元前60000年至4800 年。
      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易与其他史前文化区别。从外观上看,器表色泽不统一,常见褐色斑块,陶色或红或褐、或内黑外红,质地不甚坚硬,陶片分层。仔细观察陶质,多为夹细砂陶,陶片断茬处砂粒清晰可见。器物类别不多,形制简单而特殊,与其他文化判然有别,常见器物有圜底钵、三足钵、深腹罐、三足罐、圈足碗、小口壶等。大量使用的纹饰是交错绳纹或细密的斜绳纹,尤其是同一器物同时使用彩绘和绳纹,是该文化独有的现象。其陶器制法独特,在陶模上分层敷泥而成,简称力模具敷泥法,它不同于大多数彩陶文化使用的泥条盘筑法。


      IP属地:宁夏3楼2014-08-29 19:48
      回复
        北辛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431072.htm?fr=aladdin
        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兰陵和滕县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碳14 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 5400-4400 年之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
        彭头山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859078.htm?fr=aladdin
        彭头山文化处于长江流域,位于现湖南省北部,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代表。
        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9000—8300年(质谱法测得)。得名於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分布於长江中游地区。彭头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在彭山头,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皂市下层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4144690.htm?fr=aladdin 这个百科太可怜了,几乎没有内容,谁去补充?
        皂市遗址的发掘,是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重要成果,对洞庭湖区原始文化分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长江中下游龙山文化三个阶段有重大突破,该遗存还早于大溪文化。皂市下层文化遗存的发掘,把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推溯到7000年以前。
        城背溪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3163315.htm
        80年代初期,在湖北种归柳林溪和宜都城背溪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文化被称为“城背溪文化”。除了石器以外,城背溪文化还发现了以夹砂红陶为主的陶器,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掺炭或掺骨未的红陶以及磨光黑陶等,也占有一定比例,陶器上的纹饰以浅细绳纹为主,此外有线纹、戳印纹、锥刺纹、刻划纹等,也还有少量彩陶。器物形制比较简单。这种文化分布在长江岸边或临近长江的山头上。城背溪文化是作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区域文化代表之一的大溪文化的先导,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为“前大溪文化”。这种文化在湖南石门县皂市遗址的下层也有发现,其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
        河姆渡文化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67/7718697.htm?fr=aladdin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在人工制品上,石器数量较少,主要是斧等打猎工具,亦有较也有装饰品。多的是木器和骨器,其中发现中国最早的木制饰品“木雕鱼”,其他包括木柄骨制的耕田用具耜、和刀铲等切割器具,亦有大量纺织工具。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平,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IP属地:宁夏4楼2014-08-29 19:59
        回复
          新石器时代中期
          考古学文化有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3000,陶器仍以手制为主,但出现了慢轮修整,烧成温度800-1000.颜色多呈桔红色,其表面以素面或磨光为主,有少量划纹,弦纹等。种类有盆,碗,罐,鼎,盘,杯,杠等,代表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的是彩陶的出现。彩陶色彩有红,黑,白,赭,黄等,图案包括动物纹,植物纹和几何纹。动物纹常见鱼,鸟、蛙、鹿、人面等;植物纹常见花卉纹;几何纹有条带纹、三角纹、网纹、菱形纹、方格、圆圈纹等。
          仰韶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9771.htm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持续时间为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1] ,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2] ,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IP属地:宁夏5楼2014-08-29 20:25
          收起回复
            庙底沟类型
            代表作品:彩陶花瓣纹盆、勾叶纹彩陶盆、植物纹彩陶盆、鱼鸟纹彩陶盆、彩陶鲵鱼纹瓶、漩涡纹曲腹盆、鹳鱼石斧缸。



            IP属地:宁夏6楼2014-08-29 20:38
            回复
              马家窑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94338.htm?fr=aladdin
              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具体类型怎么区分以后再做补充






              IP属地:宁夏7楼2014-08-29 20:47
              收起回复
                大汶口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22375.htm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3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
                袋足鬹gui

                马家浜文化http://baike.baidu.com/view/163559.htm
                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浙江省嘉兴市乍浦镇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余年的历史,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大溪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370099.htm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 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 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
                屈家岭文化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5920/8910386.htm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IP属地:宁夏8楼2014-08-29 20:57
                回复
                  新石器时代晚期
                  考古学文化有山东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年代公元前3000-2000.。以轮制为主,造型规整细致,烧成温度多在900以上。种类增多,有罐、盆、甗(yan)、鬲(li)、豆、碗、等。外表颜色以黑或灰色,除素面、磨光,还有绳纹、方格纹、篮纹、弦纹、附加堆纹等。代表是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陶,器壁极薄,近似蛋壳。
                  山东龙山文化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2365/8072153.htm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玉器时代,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900-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逐步瓦解并向文明时代的历史时期。
                  齐家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22.htm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在1923年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
                  良渚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6.htm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1936年在浙江杭县(现属余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5300BC至4200BC,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石家河文化 http://baike.baidu.com/view/471256.htm
                  石家河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IP属地:宁夏9楼2014-08-29 21:03
                  回复
                    好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8-29 23:51
                    回复
                      三、 夏商周陶艺
                      1、 夏代陶艺与馒头窑
                      古代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造型精美、气魄宏大的青铜器是贵族统治阶级的专用品,
                      但民间的实用器物仍是以陶器、竹木器为主。夏代陶器发展的面貌较为模糊,现今被确定的
                      夏代艺术陶制品极少。从现有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夏代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陶较多,黑陶
                      和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见。不过也有少量白陶器。夏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比以前有些进步,出现了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这种窑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封顶隆起形似馒头,所以被称为馒头窑。馒头窑可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陶器的质量因此得以提高。
                      2、 商周陶艺:白陶、釉陶与印纹硬陶
                      商周时代,民间流行最广的陶器是轮制或轮模合制的灰陶和红陶。商周陶器的纹饰大多是以刻花的拍板在陶坯未乾时依次捺印而成的,纹饰的形式有S纹、人字纹、水波纹、绳 纹、回纹和 纹(双 纹)等。香港南丫岛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这类硬陶,且其花纹 (双f)是独特的。於1930年芬神父(Fr.DanielFinn)在华南地区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像两个小草" ″英文字母盘曲所组成的纹形,他将它命名为(双f纹)。而双 纹是华南地区青铜时代硬陶器的典型纹饰,由於这种纹饰与商周青铜器上的夔纹相同,故又称为"夔纹″。
                      商周后期还出现一种在适宜光线下能辨别花纹组织结构但又不露凹凸痕迹的暗纹陶,其制作原理是陶坯未乾时在器物表面用拍板和其他工具加力压印研磨,使陶质密度增高,烧成
                      后表面即呈现出发光的黑灰色。这是当时民间陶器的珍品。
                      商周陶器的最高成就是制作精美的白陶和带有晶莹陶釉的釉陶。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的胎质洁白细腻的陶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中即有发现。商代制作的白陶、盉、豆、簋、壶、爵等,泥质洗练精细,造型工整富丽,纯白无暇,加上宛转繁茂的雕式花纹,非常珍贵。到商代晚期,白陶烧制达到了高峰。这个时期的白陶器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遗址或墓葬中均有出土,以安阳殷墟出土为最多。此时的白陶器不仅
                      选料精细,而且制作相当规整、精致,器表又多饰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精美
                      花纹图案,形制和纹饰都有仿制当时的青铜礼器。商代晚期白陶器是当时陶器中的珍品,也
                      是我国陶瓷器中的瑰宝。商代以后,由於瓷器的出现,白陶便迅速衰落了。
                      白陶 http://baike.baidu.com/view/16640.htm?fr=aladdin



                      商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很大提高,馒头窑是主要的窑型。在江南地区新出现一种比馒
                      头窑更为先进的陶窑——龙窑。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江西吴城均发现了商代龙窑。这种窑一般依山势建在山坡上,窑身呈长条形倾斜砌筑,外观上形似一条龙从下而上,故名龙窑。龙窑比起横穴窑、竖穴窑、馒头窑来说,有多种优点:因依山而建呈倾斜向上状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可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烧量,还比较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就使商代陶器有很大发展,釉陶因此得以被生产出来。釉陶是以某些天然矿物和植物(如烧碱、石灰、草木灰等)涂抹在陶坯上的经烧制而形成陶釉的陶器。这种胎质灰白、坚硬质密、表面上挂有一层透明青釉的釉陶,和粗瓷器的化学成分相近,因而也被称为原始瓷。
                      夏商西周春秋陶器中,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品种印纹硬陶需要提及。印纹硬陶也是陶器,只是胎质比一般的泥质陶、夹砂陶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些,器表拍印有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叫印纹硬陶。它的特点是:胎的化学成份跟原始瓷器的相似,只是铁的含量多些,器表和器里均多呈紫色、红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器表多有拍印几何形图案纹饰;有的有一种光泽;胎较坚硬,轻轻敲击可发出金石声。夏代遗址中即有此类陶器出土。西周则是印纹硬陶的发展兴盛期,器形有瓮、坛等,有的器高达9厘米。春秋时期印纹
                      硬陶继承前代的发展。印纹硬陶是由陶到瓷过渡的一种具有原始瓷某些特点的陶器。
                      印纹硬陶http://baike.baidu.com/view/738359.htm?fr=aladdin




                      IP属地:宁夏11楼2014-08-30 11:03
                      回复
                        五、 秦汉陶艺
                        1、 秦始皇兵马俑
                        秦朝时代陶质的器皿甚为少见,一般只有属原始瓷的罐类,属灰陶的有鬲、蚕形壶、瓮、鸭蛋壳等以及一些建筑用陶。相比之下,秦代的艺术陶的制作却显得繁荣而独具特色。1974年至1976年间,在秦始皇陵东垣外的临潼西杨村,发现了三座埋藏著大型陶雕塑的兵马俑
                        的陪葬坑。这些兵马俑与真人真马的大小相等,共有七千多件。这个重大发现,被世人称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包括将军俑、武士俑、战车俑、战马俑等。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
                        讲究对俑像的各个部位都进行细腻的表现,以尽可能表现出俑像的完整风貌。所以说,在艺
                        术表现上,秦始皇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是以写实为主的。这是对先秦雕塑艺术风格和先秦陶
                        瓷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升华,也是对现实中的人和实物风貌的准确把握。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
                        主要采用塑的方式,这种塑不是一般的捏塑,而是用模塑的手法使俑像形体具有圆润、比例
                        协调的特徵。除了塑,还有对雕的哂谩V饕w现在俑像细部的轮廓表现上。这种表现并不沉缅於琐碎的刻画,而是重在突出俑像的个性和整体气势。如战袍的褶皱,随风徐徐飘动的质感,紧紧地配合著俑像的勃勃英姿和不可战胜的气质。
                        秦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灰陶制造水平最高的作品,是我国北方陶俑雄健朴素、明快洗练风格的最辉煌的杰作。作为一种陶器,秦兵马俑在制作方法工艺上,集商周以来数千年我国制陶工艺技术之大成,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分部位(头、手、足、躯干等)合模制作、套合粘接成初胎(叫定型),再於表面覆加细泥,哂盟堋⒛蟆⒍选①N、刻、画结合的艺术手法 制成。在烧成上,我们从卸嗵召附再|地坚硬、通体无形变等特点可以看出,秦兵马俑制作时,胎泥配制成份严格统一,乾湿程度非常恰当,火候恰到好处,陶色统一,确实达到了当时制陶的最高水准,说明了当时已经建造了容积相当大的窑,能较准确地控制窑内烧成的还原气氛。
                        2、 汉代陶艺:铅釉陶
                        汉代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艺术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超过了以往。西汉的陶塑继承了秦代艺术风格,深沉雄大。西汉时较有特色的独立俑还有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指挥俑。这个俑像头扎围巾,下垂红色飘带,身穿红白相间的战袍,外披黑色甲衣,腰间系带,足蹬高筒靴。此俑以简洁、洗练的手法,鲜明的色彩,突出了指挥者的神气,十分动人。不过汉代最有特色的独立俑也许要数东汉时的说唱俑。四川成都出土的说唱俑,所塑的说书艺人眉飞色舞,五官舒展,上身袒露,鼓腹挺胸;左臂抱一鼓,右臂握棒指向前方;右足蜷曲,左足前伸。正如汉代傅毅《舞赋》中所说:“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东汉陶俑则以四川陶俑最为典型,造型生动活泼,手法简洁洗炼,具有
                        浓厚的生活与时代气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四川汉代陶俑多为泥质红陶,火候较低,胎较粗松。

                        汉代陶艺最高成就可以说是铅釉陶的生产。我国带釉陶器早在商周时期即有发现,但生
                        产少。西汉宣帝以后,在关中、河南等地较多出现,东汉普及全国,数量大增,成为汉代一
                        个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这种釉陶器,胎体是陶,釉是以铜和铁的氧化物作呈色剂,铅的氧
                        化物作助熔剂的釉。铅釉陶烧成温度低,大多为700℃,所以叫低温铅釉陶器。铅釉陶器的
                        特点是:釉的熔融温度低,高温下粘度小,流动性较大可以比较均匀地覆盖在器物表面,冷
                        却后的釉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质较强,指数较高,光彩照人,有很高的装饰作用。由
                        於烧成温度低,胎体不结实,釉中铅含量高,所以不大作食器,大多作装饰器和明器,汉代
                        几乎全作明器,器形有:鼎、盒、壶、仓、灶、井、水碓、磨、楼阁、池塘等等。汉代铅陶
                        的大量烧制成功,不仅是汉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点,开创我国低温釉陶大量生产之先河,而且对我国汉以后陶器生产影响深远,唐代的三彩陶,宋明的琉璃釉陶均从中发展而来。
                        3、 瓷器的出现
                        秦汉时期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瓷器的出现。虽然原始瓷早就出现,但是,我国最早的、真正的瓷器是东汉晚期才出现的。我国浙江绍兴、上虞、金华等地发现了很多东汉晚期的青瓷窑址。据测定,这些窑址发现的瓷片烧成温度已达到1310℃左右,抗弯强度在710公斤/平方厘米。瓷器胎体硬度高、半透明,具有耐腐蚀、易清洗、造型美观的特点,所以随著三国两晋瓷器的发展,它很快就以绝对优势代替陶器、铜器、漆器而成为人们日常饮食起居中最重要的生活用品。


                        IP属地:宁夏13楼2014-08-30 11:28
                        收起回复
                          八宋代到清代
                          宋三彩http://baike.baidu.com/view/729788.htm?fr=aladdin
                          宋三彩的釉色以黄、绿、褐三色为主,还有白釉、酱釉三彩。器型以日用的盘、碗、盆、瓶、枕、灯、香熏等为主,还有小型的狗、马、猪等玩具。一般器物在表面施釉,底部和内部不施釉。装饰方法以划花和印花为多。
                          辽三彩 http://baike.baidu.com/view/405944.htm?fr=aladdin
                          辽三彩则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其器型中的皮囊壶、鸡冠壶、海棠花式盘碟、暖盘等都带有鲜明的契丹民族特色。辽三彩胎质松软粗糙,呈淡红色因此,制作时一般要施白色的化妆土,再上釉烧制。釉色以黄、绿、白为多,有单彩、两彩和多彩的器物。刻、划、印花纹是常见的装饰。
                          宋辽金元时期,陶俑的使用逐渐减少,但仍有其自身的时代特色。此时期的陶俑造型取材比以前更加生活化和多样化,在形象面貌和肌肤的刻画上,力求反映现实人物的风貌。明代陶俑的种类趋于单一,数量也大为减少,到清代初期陶俑基本绝迹。
                          明清两代
                          明清两代瓷器发展到鼎盛时期,但宜兴紫砂陶器在明清两代制作极为兴盛,它以其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陶器品种。琉璃和珐华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山西地区的低温釉陶器,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以铅作助熔剂,而后者则为牙硝。琉璃器多用做建筑装饰材料和香炉、狮子等寺庙用器。广东佛山的石湾窑创烧于宋,盛于明,而极盛于清。胎体厚重,釉厚而光润,尤以仿钧釉最为著名。石湾窑制品以建筑用陶最多,但代表其制陶水平的是陈设文房用器和各种陶塑。
                          琉璃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9975/11046103.htm?fr=aladdin
                          琉璃,亦作“瑠璃”,中国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用各种颜色(颜色是由各种稀有金属形成)的人造水晶(含24%的二氧化铅)为原料,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法高温脱蜡而成的水晶作品。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奂;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珐华器http://baike.baidu.com/view/25504.htm?fr=aladdin
                          亦称珐花器或法花器,是一种以蓝、绿、黄、紫、白等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它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陶瓷界有人认为是琉璃与珐琅的结合体。

                          紫砂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6425/14424917.htm?fr=aladdin
                          紫砂壶 http://baike.baidu.com/view/8228.htm







                          IP属地:宁夏15楼2014-08-30 11:52
                          回复
                            好文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8-30 12: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