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汉服吧 关注:183贴子:1,124
  • 7回复贴,共1

关于我们的传统乐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便找个镇楼吧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8-31 18:39回复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历史起源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一共10级。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8-31 18:39
    回复
      笛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笛。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在民族乐队中,笛子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被当做民族吹管乐的代表,被称作“民乐之王“。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玉笛,有红木做的笛子,古时还有骨笛。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竹笛声音效果较好,制作成本较低。
      中文名:笛子
      外文名:Bamboo flute
      定义:中国传统音乐中横吹木管乐器
      分类:石笛、玉笛,红木笛、骨笛、竹笛
      创始民族:汉族
      别称:竹笛;横笛;“横吹”
      最早出现:可追溯到9000年前
      分享
      简介
      绘画《笛子》 吴玉阳作
      笛子是中国汉族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被称为竹笛、小调。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还在于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笛子
      别称雅号:竹笛;横笛;“横吹”。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使用材质:中国乐器中的笛身一般为竹制。兽骨、玉石、金属、有机玻璃等其他材质亦可制成笛子。
      笛膜: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芦苇杆中的内膜制成,易碎。
      闷笛:没有笛膜,声音沉闷。
      乐器特色: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英语:中国乐器的笛子英语为bamboo flute,西洋乐器的笛的英语为flute。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8-31 18:44
      回复
        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中文名:埙
        外文名:XUN
        材料:陶土、瓷、竹、玉、石、骨
        类别:吹管乐器
        种类: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
        分享
        文字解释
        空谷石头埙
        埙xūn(形声。从土,熏声。本义: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大小如鹅蛋,六孔,顶端为吹口。又叫“陶埙”) 同本义 [an egg-shaped,holed wind instrument]。也有用石、骨、象牙制成的。
        由来
        埙,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说文》。字亦作埙。
        埙箫管。——《周礼·小师》。注:“大如雁卵。”

        调竽笙埙箎。——《礼记·月令》
        伯氏吹埙,仲氏吹箎。——《诗·小雅·何人斯》
        如埙如箎。——《诗·大雅·板》。注:“其声平下,与箎相谐。”
        礼乐埙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新定三礼图·投壶图·埙》
        又如:埙箎(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埙篪合奏声音和谐。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埙(埙)xūnㄒㄩㄣˉ
        郑码:BJLO,U:57D9,GBK:DBF7笔画数:10,部首:土
        使用民族:汉族
        结构
        埙的结构
        十孔埙的结构为一个类似空心球式的主体。有一个吹孔、九个发音孔。主体上端设有一个吹孔,正面设有七个发音孔,反面设有两个发音孔。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8-31 18:48
        回复
          二胡,汉族乐器。始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奚人,那时叫“奚琴”。在过去它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为南胡。二胡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能表现深沉、凄惨的内容,也能描绘气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具有很高的情感表现力。
          中文名:二胡
          外文名:Urheen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8-31 18:49
          回复
            我来赞一哈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8-31 19:43
            回复
              转自百度百科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4-09-08 11: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