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到前面,淮语吧的那个帖子:
ã 斩站参馋惨山伞散
ĩ 沾展战缠闪扇善
õ 钻转穿船喘酸算
在咸山摄字表里找第二行ĩ韵字的分布。因为那个咸山摄字表只列出了平声字,故只能找到“沾”和“缠”,属于三等开口。
前面说咸山摄三四等开口字在普通话中韵母多为ian,但这几个字则是an。
这些字的韵母在淮东话里是ĩ,而在中派芜湖话里是ã。
并且“沾展战缠闪扇善”有个特点是声母都是zh、ch、sh,也就是说大约都属于知系声母(为什么说大约,因为我是音韵学小白。。。如果以后发现了错处再改过来吧。。。

)
(由于在小部分江淮官话和大部分吴语里存在ã、õ、ĩ脱鼻变成ae、oe、ie的现象,因此后面用寒山韵、桓欢韵、先天韵来分别表示ã/ae、õ/oe、ĩ/ie,写起来比较方便)
用严谨的用语总结一下江淮官话几种方言的咸山摄分法:
淮东话(以及其他既分“关”“官”又分“站”“战”的江淮官话):
一二等开和二等合归寒山韵,一等合归桓欢韵,三四等归先天韵;
中派芜湖话(以及其他分“关”“官”而不分“站”“战”的江淮官话):
一二等开和二等合归寒山韵,一等合归桓欢韵,三四等除知系外归先天韵,知系归寒山韵;
新派南京话:一二等归寒山韵,三四等除知系外归先天韵,知系归寒山韵。
所以实际上,用咸山摄“三分”“两分”和”“一分”来概括这些情况,实际上是不贴切的。
看完了江淮官话,再来看吴语。
依照7楼贴的苏州话咸山摄,转述一下,依照不算介音的原则:
一等开:
端系除覃韵归桓欢韵外,其他归寒山韵;
见系归桓欢韵;
二等开归寒山韵
三四等开:
知系除日母白读归先天韵外归桓欢韵(日母文读也归桓欢韵),其余归先天韵
一等合归桓欢韵
二等合除知系归桓欢韵外,其余归寒山韵
三四等合:
帮系归寒山韵
端系归ie先天韵(新派尖团合并后归桓欢韵)
见系、知系归桓欢韵
够复杂。。。

其他的吴语跟苏州话不尽相同,我不想再转述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用两分,或者三分,或者四分五分来简单粗暴地概括以上这么一大段苏州话的咸山摄划分特点,是不合适的。。。其他吴语应该也一样。
以上论证了“咸山摄三分”一词的不严谨性。不过这个词在江淮官话的方言爱好者中也算是个耳熟能详的词汇了,估计在“专业术语”里流通度仅次于“入声”。。。这个词还是有优点的,方便啊!好记啊!不然动辄写一堆“一二等开和二等合归寒山韵,一等合归桓欢韵,三四等除知系外归先天韵,知系归寒山韵”多么麻烦!
所以不如继续使用这个概念,不过把它的使用范围限定在江淮官话里(限定在官话里应该也没问题),不采用咸山摄分几个主元音的定义,而采用浅显易懂的定义:既分“关”“官”又分“站”“战”为“咸山摄三分”,分“关”“官”而不分“站”“战”为“咸山摄两分”,既不分“关”“官”又不分“站”“战”为“咸山摄一分”。
换个说法就是:
ã 斩站参馋惨山伞散
ĩ 沾展战缠闪扇善
õ 钻转穿船喘酸算 为“咸山摄三分”
ã 斩站参馋惨山伞散
ã 沾展战缠闪扇善
õ 钻转穿船喘酸算 为“咸山摄两分”
ã 斩站参馋惨山伞散
ã 沾展战缠闪扇善
ã 钻转穿船喘酸算 为“咸山摄一分”
但是以上概念不适用于吴语。不要看苏州话是
ã 斩站参馋惨山伞散
õ 沾展战缠闪扇善
õ 钻转穿船喘酸算
就说人家是和某种江淮官话一样的咸山摄两分或者三分,人家还分很多东西,你不分。。。虽然苏州话的咸山摄的确也分三种主元音,但是这种抓大放小的简单概括没有意义。。。
再说老派芜湖话(很可能是出生于1930~1950年的芜湖市区人使用的方言,具体以本吧《芜湖音系》为准)。
老派芜湖话的咸山摄,用严谨的用语来概括是:
一二等开和二等合归寒山韵,一等合归桓欢韵,三四等除知系外归先天韵,知系全归桓欢韵
换种说法是:
ã 斩站参馋惨山伞散
õ 沾展战缠闪扇善
õ 钻转穿船喘酸算
套入上面的江淮官话咸山摄“三分”“两分”“一分”。。。都不对!倒是跟苏州话有些相似,知系三四等都读桓欢韵。在淮吧问了其他江淮官话有没有这样的,答曰只此一家有这种分法。我干脆叫它“有吴语特点的咸山摄分法”。这种分法应该不属于江淮官话特征,是芜湖土著吴语的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