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海一些老住民中间,几十年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村里一个孩子,好不容易从树上抓到一只知了,一不小心没拿住,那知了又飞了,孩子大哭。老人看见了,劝慰道,别哭,它还会回来的。果不其然,那知了飞了一圈又回来了——因为,周围方圆几里地,除了盐碱地,就这一棵树。
羊口盐场退休职工王立成告诉我们,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春冬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说的就是滨海光秃秃的盐碱荒滩。这里能看到的植物,只有黄河三角洲上特有的黄蓿菜。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如今的滨海,似乎在一夜之间,脱去了明晃晃的盐白色外衣,披上充满生机活力的绿装,绿得让人惊艳、炫目。
荒滩变绿洲,何其难也!
“在盐碱滩上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孩子还难。”潍坊胜伟园林公司负责现场绿化施工的任立强说,“这里属于沿海盐碱地,环境条件差,相比市区内的绿化工程来讲,要多费好几倍的气力。植树绿化时,首先要在盐碱地上挖个1.5米深的大坑,自底层向上分别敷设排碱管、石子和沙子做成的防渗层,之后铺上地膜草帘子,这些都是用于防止地下碱水上泛的,然后再在坑里填上从外地运来的好土,最后才能种植树木,绿化成本是市区的六七倍。像在滨海广场上种树,稍大些的树木,要深挖二三米来做隔碱、换土处理。”
这种做隔碱、换土处理后再栽植树木的办法,是滨海区林业、园林部门的技术人员潜心研究植绿的结果,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破解了盐碱滩无法种树绿化的难题。
如果说一亿吨的港口是龙头,一万亿的产业是龙身,那么吃住行游购娱的生活配套,就是龙尾。
怎么配套?滨海坚持产城一体、产城融合,按照轴带展开,集约组团,配套推进,低碳循环的开发思路,以北海路-白浪河-渤海路为发展轴,自北向南依次布局海岸带、城市带、产业带。实施岛、区、园、镇分区开发,区域组团,集约发展。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构建产城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新格局,体现出滨海人的大智慧。目前科教创新区、中央商务区、生态商住区等重点片区正加快开发建设。
以中华名山的名字命名的华山镇、衡山镇、嵩山镇、泰山镇和黄山镇等九个特色生态小镇,提高了滨海的“海拔高度”。
生态小镇以“生态自然、节能环保,舒适方便、宜居宜业”理念,按照国家4A景区标准建设,达到国家绿色建筑星级标准,打造滨海新样板、新地标。
在规划设计方面,根据各小镇的产业特点和功能需要,打造具有现代气息,造型、风貌、体量与色彩相协调统一,又各具特色的建筑群体。在建筑标准方面,严格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公共建筑节能50%的强制性标准,全面应用新型墙体保温材料。所有建筑安装直饮水供水系统,实现直饮水全覆盖。住宅建筑采用室温调节和分户热计量技术,采用地板辐射采暖技术。在市政设施及景观方面,道路建设按照20年使用年限,一体设计、一步到位,并同步建设自行车绿道。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
在繁忙的“山海湖河”综合改造工程工地,我们看到,建设者们紧紧抓住“水”这一生态建设的龙头,利用河湖交汇、水系迂回贯通的自然优势,开河引水、挖土筑山、聚水成湖,借势造景,塑造形成大水面、大地形、大路网,汇聚鲜花、海洋、沙滩之美景,通过白浪河的自然延伸连接,实现山连湖、湖连河、河连海,从南到北形成珍珠项链式的生态、经济、城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