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阿东指吧 关注:11贴子:66
  • 7回复贴,共1

转方舆论坛【1】中国历史行政区划沿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维基百科中国历史行政区划词条
行政区划沿革
中国行政区划的雏形从夏朝建立国家就开始了。传说中的九州是其体现。到了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建立了诸侯国。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则是萌芽发展于春秋时期,到秦朝建立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从秦朝起,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代
2. 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道、路时代
3. 元明清时期,行省时代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在不同的朝代同一政区其管辖范围并不见得相同,即使是同一朝代,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1楼2014-09-04 14:31回复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前221年- 583年)
    另请参看秦朝行政区划、西汉渤海行政区划、东汉行政区划、三国行政区划、西晋行政区划、东晋行政区划 秦朝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以郡统县。秦始皇在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到秦末增加到40多个郡。县共有1000多个,一个郡一般管十几到二三十个县。
    到了汉朝,有些郡分封给诸侯王,称为王国。汉朝初年诸侯王掌有王国的实权,一国可以有几个郡。从汉景帝到汉武帝以后,撤销了诸侯王的统治权,规定一国只能管一郡,王国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和国在行政区划制度上已没有了区别,不同的只是名称而已(王国的税收不交给朝廷)。汉武帝时,把全国的郡国分为13个刺史部,另外首都附近的7个郡称为司隶校尉部。这是一种监察区域,并不是行政区域,刺史只负责监察地方长官,不管地方行政。这些刺史部的名称大多以《禹贡》、《职方》里的州名命名,所以当时人常称一部为一州。西汉后期,全国有103个郡、国。到东汉中期,又在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属国,相当于郡一级的政区。
    黄巾起义后,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这种格局到三国时就固定下来了,维持了大约400年的时间。三国时,曹魏有12州,东吴有4州,蜀汉只有1州。西晋统一时共有19州,173郡国。西晋末年,增设两州,共有21州。之后州的辖区逐步缩小,到了南北朝前期,共有五六十个州。到南北朝末期,州增加到300多个,郡增加到600多个。此时平均一个州只管2个郡,每个郡只管2、3个县。州郡县三级制的意义已经完全丧失了。所以到了后期,只有州刺史和县令长到任理事,郡的太守并不上任理事,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州县二级制。隋文帝在开皇三年(583年)于是撤销了郡,只剩下州和县。


    2楼2014-09-04 14:3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秦朝行政区划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灭齐国,秦王朝建立。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 秦朝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关中平原由内史直接管理;
      * 秦朝的郡设郡守(主持民政)、郡尉(主持军事)、郡监(主持监察事务),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
      * 根据里耶古城的考古发现,秦朝还存在“洞庭郡”。黔中郡是否存在是争议话题。
      秦朝一级行政区
      序号 郡名 治所 治所今所在地
      1 内史直管 咸阳 今陕西咸阳东
      2 陇西郡 狄道 今甘肃临洮县南
      3 北地郡 义渠 今甘肃宁县西北
      4 蜀郡 成都 今四川成都
      5 巴郡 江州 今重庆市
      6 汉中郡 南郑 今陕西南郑东
      7 南郡 江陵 今湖北江陵
      8 洞庭郡(前身为黔中郡) 临沅 今湖南常德市西
      9 南阳郡 宛县 今河南南阳市
      10 苍梧郡(前身为长沙郡) 湘县 今湖南长沙市
      11 淮阳郡(西汉误作楚郡) 陈县 今河南淮阳
      12 九江郡 寿春 今安徽寿县
      13 四川郡(西汉误作泗水郡) 相县 今安徽宿县西北
      14 薛郡 鲁县 今山东曲阜
      15 东海郡 郯县 今山东郯城西南
      16 会稽郡 吴县 今江苏苏州
      17 邯郸郡 邯郸 今河北邯郸市西南
      18 钜鹿郡 钜鹿 今河北平乡
      19 太原郡 晋阳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20 上党郡 长子 今山西长子县
      21 雁门郡 善无 今山西左云右玉镇南
      22 代郡 代县 今河北尉县西南
      23 云中郡 云中 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24 河东郡 安邑 今山西夏县北
      25 东郡 濮阳 今河南濮阳西南
      26 砀郡 砀县 今安徽砀山县南
      27 上郡 肤施 今陕西榆林东南
      28 叁川郡 雒阳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29 颍川郡 阳翟 今河南禹州
      30 临菑郡 临淄 今山东淄博市东
      31 琅琊郡 东武 今山东诸城
      32 渔阳郡 渔阳 今北京密云西南
      33 上谷郡 沮阳 今河北怀来东南
      34 右北平 无终 今河北蓟县
      35 广阳郡 蓟县 今北京市
      36 潦西郡 阳乐 今辽宁锦州市西
      37 潦东郡 襄平 今辽宁辽阳市
      38 九原郡 九原 今内蒙古包头西南
      39 南海郡 番禺 今广东广州
      40 桂林郡 桂林 今广西贵港境内
      41 闽中郡 闽中 今福建福州
      42 象郡 临尘 今广西崇左县境内


      3楼2014-09-04 14:34
      回复
        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583年 - 1276年)
        隋文帝废郡后,由于全国范围太大,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近200个州非常困难。到了隋炀帝时又将州改称郡,模仿汉武帝时的制度,设置了若干监察吏治的官员,分部巡查。但是由于缺少相关的详细资料,具体情况现在已经很难了解了。
        到了唐朝初年,又将郡改称为州。当时有300多个州,由于朝廷难于管理,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将全国分为十个道,每个道有时置官,有时不置官,也是监察性的。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改为15道,设置采访处置使,相当于汉武帝时的刺史。另外,玄宗以后,还将一些地位特殊的州改称为府。至唐末共有十几个府。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了以掌兵权的节度使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一个节度使管几个州,其辖区也叫道,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全国分为40多个道,每道少则2、3州,多则10多州。原来的采访处置使已经撤销。
        北宋初年,取消了节度使的实权,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但是为了便于管理,到了宋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置了路。宋朝时的路不归一个机构管辖,而是分属好几个机构,分管各自的职权。路的性质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宋朝时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每一个州还有一个郡名。州名是正名,郡名则是别名。郡名大都沿袭唐朝时的旧名,改用新郡名的很少。新的州朝廷往往会赏赐一个郡名,没有郡名的州很少。宋朝时一些重要的州也升为了府,北宋末年已有三十几个府。到了南宋时,加上金朝的府共有50多个,是当时州的总数的1/7强。此外,还有军、监两种地位低于州的州级行政区划。
        辽代全境分为5道,州一级的有府、州、军、城四种。金代全境分为20多路,州一级的初期有府、州、军三种,后来把军都升为了州,只剩下府和州。


        4楼2014-09-04 14:34
        收起回复
          补充1:
          行中书省,中国元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元朝全国四级地方行政制中,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吐蕃由宣政院管辖。“行中书省”在当时主要作为军事管理,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
          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即中央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设的全权机关,而与具有一定自治权力的地方政府有权力来源上的不同[1]。
          * 在“行中书省”之下,元朝先后将宋代的路改为道、州升为路,部分的县则改升为州,与县平级(直隶州在外),实行省、道、路、州(县)四级地方行政制。
          元朝时期的国家一级行政区为12个,即1个中书省,11行中书省;中国从元朝开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行省制度。参见:元朝行政区划制度
          * 中书省(管理首都所在地腹里地区)
          *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陕西行省”)
          *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简称“辽阳行省”)
          *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省”)
          *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河南江北行省”)
          *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
          * 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云南行省”)
          *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湖广行省”)
          *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浙行省”)
          *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西行省”)
          *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岭北行省”)
          *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征东行省”。元朝曾以朝鲜半岛的高丽王国置征东行省,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自辟官属,财赋不入都省,与元朝其他行省性质不同。)
          * 吐蕃由宣政院管辖。
          补充2:
          承宣布政使司,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理的一级行政区,简称“布政使司”,民间简称“行省”或“省”。
          明朝洪武九年,明朝皇帝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明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有2个直隶和13个“布政使司”,即合称15省。
          * 京师(直隶)
          * 南京(直隶)
          *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
          *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
          * 广西承宣布政使司
          *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 贵州承宣布政使司
          * 备注:在永乐五年至宣德三年,明朝占有今天越南的北部,并设置了交阯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每省机构分置三司:
          * 左、右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分领府州县,由中央六部统管
          * 提刑按察使司主一省监察司法刑狱,听命于刑部、督察院
          * 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
          明朝全国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区划的基本制度,但各省、直隶设置各不相同,有省、府、州、县四级,省、府、县或省、州、县三级管理。


          6楼2014-09-04 14:35
          回复
            还是吧主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7-18 07:25
            收起回复